第2511章

“志高……周部长。”李固的手指在杯沿划着圈,这是他在长福镇当干事时的习惯,每次汇报工作前都会这样,“您找我们来,是不是南市有什么棘手的事?”

周志高往他们杯里续着热水,蒸汽在三人之间弥漫成朦胧的雾。

“南市的扶贫攻坚,省里很关注。”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地图上,南市的区域被红笔圈了三个圈,都是深度贫困县,“李固,你去扶贫办当负责人,挂副市长衔。”

他转向刘喜来,声音沉了沉,“喜来,你任市委副书记,主抓民生和信访。”

刘喜来的钥匙串突然叮当作响。他想起十年前在长福镇,自己还是个文书,周志高带着他挨家挨户核对低保名单,寒冬腊月里,两人的哈气在笔记本上凝成水珠。

那时周志高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得当成天大的事办”。

“周部长,南市的情况我听说过。”刘喜来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前两年有个扶贫项目,资金被挪用去盖办公楼,老百姓上访了半年才解决。”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时的信访局长,现在是市委常委。”

周志高的指尖在地图上的“南市”二字上重重一点。“所以才让你们去。”

他从抽屉里拿出份举报信,信纸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字迹歪歪扭扭,“这是南市大杨村的村民写的,说扶贫羊被村干部换成了病羊,死了大半。”

“你们去了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事查清楚。”

李固接过举报信,指腹抚过那些被泪水洇开的字迹。

他想起黑州的牧民,说“好干部就像草原上的马,能驮着老百姓往好日子奔”。而现在,他就要当这匹“马”,把南市的扶贫路踏得更扎实。

“您放心,我明天就去大杨村。”他把举报信折成方块,塞进贴身的口袋,“当年在长福镇,您教我查账要翻三遍,我到现在都记着。”

刘喜来的钥匙串又响了,这次是他主动摩挲起那枚信访局徽章。

“我去对接纪委,”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把南市近三年的信访积案全调出来,特别是涉及扶贫和民生的。”

他突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光,“您还记得吗?当年老街的张大爷上访,您带着我在他家蹲了三晚,终于把拆迁款的事解决了。”

周志高望着窗外的玉兰树,新抽的嫩芽在风中轻轻摇晃。

“南市的问题,比当年的长福镇复杂。”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凝重,“打白条公款吃喝的少了,但他们学会了更隐蔽的手段,上个月有举报说,某县的接待费,全开成了‘办公用品’的发票。”

李固的手猛地攥紧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的轻响格外清晰。

“我在黑州见过更荒唐的,”他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扶贫项目的验收报告,连村民的签名都是代签的,照片是ps的。”

“所以才要你们配合。”周志高的目光在两人脸上转了圈,“李固抓项目落地,喜来抓监督问责。”

“从市到县再到乡镇,织一张密实的网,让那些想动歪心思的人,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刘喜来突然想起什么,从公文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某页记着串数字,是他整理的南市信访数据:“去年关于扶贫款挪用的举报有73起,立案的只有12起。”

他用笔在“12”上画了个圈,“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周志高接过笔记本,指尖在那些数字上反复摩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