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0章

“赵部长,通知下去。”周志高把名册推过去,钢笔在李固和刘喜来的名字旁各画了颗星,“下周到黑州调研,重点看看李固的脐橙基地。”

“还有,让刘喜来准备个接访案例汇报,下个月的干部培训班上,给新入职的同志讲讲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

暮色漫进办公室时,周志高收到刘晓雅发来的照片。

纪委的同志正在查封某国企老总办公室,保险柜里的现金堆成小山,旁边还躺着本房产证,地址在国外某个海滨城市。

“又一个‘赵铁军’。”妻子的消息里带着疲惫,“他的提拔报告,当年也是全票通过。”

周志高摩挲着手机屏幕,照片里的现金上印着刺眼的红色编号,像一串串血色的感叹号。

他想起今早收到的举报信,说某县的财政局长,把扶贫款挪去给儿子买跑车,而这位局长的履历上,赫然写着“优秀青年干部”。

“晚上回家吃饭吗?”刘晓雅又发来条消息,后面跟着个笑脸,“洛汐说要给你讲她新学的成语,‘拔苗助长’。”

周志高失笑。

他仿佛看见当初女儿还小的时候,站在客厅中央,小手里举着本成语故事,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急于求成会坏事哦”。

这丫头,倒把学校教的道理用得活灵活现。

“晚点回。”他回复道,目光落在“重点关注”档案盒上。

里面除了伍中和、李固他们,还有厚厚一沓“问题干部”材料。

某份忏悔录里写着:“第一次收红包时,心里也发慌,可看见别人靠关系步步高升,就觉得自己傻”,字迹被泪水泡得发皱,像张哭花的脸。

赵立东送进来的夜宵还冒着热气。周志高掰开馒头,夹了块咸菜,这是在长福镇养成的习惯,那时加班晚了,老书记就用煤炉烤两个馒头,就着咸菜能吃三个。

现在山珍海味吃得多了,倒觉得这口最踏实。

“明天把近三年的破格提拔案例全调出来。”他咬了口馒头,面香混着咸菜的咸,在舌尖漫开,“我要逐份复核,看看有多少是靠真本事,多少是靠歪门邪道。”

月光爬上档案柜时,周志高还在看材料。李固的脐橙基地照片旁,贴着张村民的感谢信,说“李书记帮我们卖脐橙,自己却瘦了十斤”。

刘喜来的接访记录里,夹着片干枯的花瓣,是上访老太太送的,说“这是家里种的,不值钱,就是个心意”。

这些细碎的物件,比任何华丽的报告都更有分量。

周志高突然明白,自己要做的,不是打造什么“周家班”,而是给这些踏实干事的人,撑一片干净的天空。让他们不用靠关系,不用走后门,只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了,就有奔头。

凌晨的露水打湿了窗玻璃。

周志高在伍中和的考核表上写下评语:“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像在为这些行走在基层的身影,写下无声的期许。

他知道,收拢腐败分子的生存空间,不能只靠查处。

更重要的是让正直的人有路可走,让实干的人有舞台可站。

就像白溪镇的电缆,只有把那些锈蚀的、偷工减料的换掉,电流才能畅通无阻地流进千家万户。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周志高合上最后一份材料。窗外的玉兰花已经落尽,枝头冒出点点新绿,像无数双等待成长的眼睛。

他拿起电话,给赵立东拨了过去:“通知李固和刘喜来,下周一来部里谈话。”

“就说组织上想听听他们对乡镇工作的想法,不用准备发言稿,实话实说就行。”

挂了电话,他望着初升的朝阳。阳光穿过云层,在“任人唯贤”的匾额上投下金光。

周志高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阻力,甚至会得罪不少人。但只要想到那些脐橙树下的笑脸,那些接访记录里的泪痕,那些供电所亮起的灯光,他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赵立东抱着新整理的材料进来。

看见周志高眼里的红血丝,欲言又止。

这位组织部长昨晚又没回家,沙发上的毛毯还皱着,桌上的咸菜馒头啃了一半,像座不知疲倦的钟,永远为那些需要公平与正义的人,精准地走着每一秒。

周志高拿起伍中和的最新汇报,上面写着“已为独居老人安装应急灯37盏”,字迹间的认真,像在写一份神圣的承诺。

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两个团体最是需要关怀,而这得当地政府负责才行,周志高别说没三头六臂,就算有也没法照顾到全国各地的两个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