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2章
他想起今早妻子发来的消息,纪委刚查处了南市某镇的民政办主任,挪用的低保金足够给三十户人家盖新房。
李固和刘喜来离开时,走廊里的时钟敲了十下。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们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两条即将深入腹地的战线。
“喜来,你先去南市打前站。”李固的皮卡车停在楼下,车斗里还装着从黑州带回来的脐橙苗,“我把黑州的收尾工作交接完就过去,咱们在大杨村汇合。”
刘喜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钥匙串在阳光下闪着光。
“我先去信访局看看,”他的声音里带着期待,“当年你说,群众的信访件,就是干部的体检表,我倒要看看南市的‘体检结果’怎么样。”
周志高站在窗前,看着他们的车消失在街角。
李固的皮卡车后斗里,脐橙苗的嫩叶在风中舒展,像无数双等待丰收的手。
他想起长福镇的老书记临终前说的,“好干部是捆在一起的柴,聚在一块才烧得旺”。”
“现在,李固和刘喜来这两块好柴,该去南市的炉膛里,燃起更旺的火了。
南市的雨下了整整一夜。
刘喜来坐在信访局的接待室里,看着墙上的锦旗,“为民做主”“公正廉明”的字样在灯光下泛着光,却掩不住角落里积着的灰尘。
值班的科员打着哈欠,桌上的茶杯里,茶叶沉在底,像些无人问津的诉求。
“同志,我要举报。”一个穿蓑衣的老汉推门进来,斗笠上的水珠滴在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大杨村的扶贫羊,被村支书换成了病羊,我们去找镇里,他们说‘会处理’,这都三个月了……”
刘喜来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游走,字迹力透纸背。
“大爷您坐下说,”他往老汉手里塞了杯热水,“把村支书的名字、换羊的时间,还有镇里谁接待的您,都告诉我,一个字都别漏。”
老汉的手接过茶杯时,剧烈地颤抖着。
他从怀里掏出张照片,是死在羊圈里的小羊,僵硬的身体缩成一团,背景里的扶贫公示牌上,“精准脱贫”四个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这是我孙子拍的,”老汉的声音带着哭腔,“他说要传到网上,被我拦了,我相信政府,相信像周部长那样的好官……”
刘喜来的笔尖突然顿住,墨水在纸上晕开个小黑点。他想起周志高的嘱托,“基层民众的权益,需要你们去守护”。
此刻老汉眼里的期盼,像盏风中的灯,既微弱又执着。
“大爷您放心,”他把照片小心地收进证物袋,“这个事,我亲自去查。查不清楚,我刘喜来就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
窗外的雨还在下,李固的皮卡车已经驶进南市地界。
车斗里的脐橙苗被雨水洗得发亮,他望着路边“欢迎来到南市”的牌子,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得像黑州的山。
但他心里踏实,因为他知道,刘喜来已经在前面铺路,周志高在身后支撑,他们这根从长福镇牵出来的线,一定能在南市织出张守护民生的大网。
市扶贫办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前任留下的文件堆里,李固发现了本加密的账本。
他试着输入“长福镇”三个字,锁“咔哒”一声开了。
里面的数字触目惊心,某县的扶贫资金,有三成被记在“其他支出”名下,后面附着的发票,全是高档酒店的消费凭证。
李固的手指在账本上轻轻敲击,节奏与刘喜来在信访局记录的节奏惊人地一致。
他掏出手机,给刘喜来发了条消息:“有大鱼,准备收网。”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窗外的雨突然停了。
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照亮了南市的夜空,也照亮了那些藏在暗处的角落。
李固知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但只要他和刘喜来背靠背站着,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护不住的百姓权益。
而在组织部的办公室里,周志高正对着南市的地图,在大杨村的位置画了个圈。
旁边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刘晓雅打来的,背景里能听见纪委同志整理文件的声音。
“南市的案子,需要提前介入吗?”妻子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冷静。
“让他们先摸清楚情况。”周志高望着窗外的月光,声音里带着笃定,“该出手时,咱们再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