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番外 先天往事
景云三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日益激化,原本联手发动唐隆之变,铲除韦后集团的姑侄两彻底反目。睿宗李旦担心再这样下去,局面会无法收拾,作为怀柔之计,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李旦禅让的举动让太平公主大为不满,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只是兄长李旦平衡权力、压制李隆基的一枚棋子。
原来李旦是通过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的唐隆政变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皇权落入自己手中,但功高盖主又手握禁军的李隆基对于李旦的威胁,就如同当年秦王李世民对于高祖李渊的威胁一样,让李旦时时感到皇位上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然而退位之后的李旦却并没有放弃权力,他依然自称“朕”,所下命令称为“诰”,拥有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权和重案件的审理权,平常依旧在太极殿办公。而登基之后的李隆基却只能自称“予”,下达的命令称为“制”或“敕”,只拥有对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和徒刑以下案件的审理权,平常在武德殿办公。说白了,最高权力还是在睿宗手中,李隆基的权力和当太子时差不多,只是身份由太子转化成了皇帝而已。
尽管如此,李旦还是怕儿子将他架空,这才允许太平公主开府治事,深度参与朝政,使得太平逐渐在帝国积累起了足够的威望和强大的实力。
当朝的七位宰相当中,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陆象先五人都是太平公主提拔,太子少保薛稷、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左金吾将军李钦等肱骨之臣也是太平公主的人。
李旦的制衡之术让已经登上皇位的李隆基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所以当太上皇李旦和太平公主将朔方军大总管兼兵部尚书郭元振召回了朝廷拜相的时候,李隆基意识到这是要借助外力压制自己对禁军的掌控,再不行事,恐怕就只有束手待毙了。
所以先天之变,到底是太平公主想要密谋推翻李隆基,复辟武周王朝,还是李隆基通过一场政变从太上皇手中夺回了权力,历史总是赢家书写的。
那一年韦见素只有十六岁,曾是李旦的参军,却与李隆基过从甚麽,因为办事得力,颇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他便做了卫佐,替皇帝招揽江湖人士为己所用。搬倒韦后的唐隆之变中,李隆基就是因为私下交好万骑将领和武林高手,利用他们控制禁军,一举拿下韦后和安乐公主。因此在登基之后更是大肆招揽天下高手做些丰羽自固、铲除异己的事情。韦见素为皇帝独当此面,这才有了后来的『君子卫』。
太平公主虽然在朝堂内外根深蒂固,拥戴者众多,但仅就招揽的武林人士这一方面,却远远不如李隆基,抑或说她根本没有把这些武林草莽放在眼里。
李隆基和韦见素计划利用这些江湖力量将对头一个个偷偷除掉,逐渐削弱太平公主的力量。甚至有一天双方兵戎相见的时候,可以取敌方上将的性命。尽管如此,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一直是他们的心头大患,那那人便是剑圣。
这剑圣原名裴旻,与太平公主自幼相识,成年后战功赫赫,曾先后平定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乱,官至“左金吾大将军”。此人剑法大开大合,如军临沙场,天下无双。
所谓:“耀雄剑兮清边尘,威戎夷兮率土来宾”。裴旻致仕之后,浪迹天涯,武林高手慕名向其挑战,却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李隆基和韦见素之所以会担心他,是因为他虽人在江湖,却与太平公主过从甚密,谁也说不清他们是什么关系。但他们知道,只要太平公主需要他,他一定会出手相助。一旦剑圣搅入这场战局,双方势力的天平又会发生如何变化,谁也难以估计。韦见素明白他现在网罗的高手,加起来也敌不过一个剑圣。
如果要确保针对太平一党的行动万无一失,就一定要想办法牵制剑圣。
韦见素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武痴,姓武,出身武氏家族,却不问世事,只痴迷于武学。因而家人和世人都叫他“武痴”,叫着叫着连真名是什么也没人知道了。
江湖传闻,此人虽然年纪轻轻,却是天赋异禀,武功之高仅次于剑圣,因为剑法霸道,又被人送外号“剑魔”。
武痴曾几次三番寻剑圣挑战,虽不敌,却也是剑圣唯一瞧的上的对手。如果武痴能为自己所用,将是牵制剑圣的最好人选。
韦见素派人寻访,武痴却只是一心沉迷练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正在韦见素一筹莫展之时,却让他打听到了武痴的一个弱点。
武痴求胜心非常强,为求胜利不择手段。在与剑圣交手数次之后,自认在剑法上无法战胜武痴,却又不甘心,于是遍寻天下名剑,想利用兵器的优势与剑圣抗衡。
天下最好的宝剑,自然是在皇宫大内的库房里。
古有“八荒名剑”,分别是:湛卢、巨阙、承影、纯钧、鱼肠、泰阿、龙渊、工布。仅有湛卢存世,与另外两把宝剑合称为当世三大名剑,分别是:湛卢、雪花神剑和青城剑。雪花神剑和青城剑分别在天山派和青城派手中,而这自古至今天下排名第一的湛卢,却一直收藏在皇宫大内。
要想收买武痴,湛卢再合适不过。而且一旦武痴拥有了湛卢,对于剑圣的胜算又增加了一分,这岂不是李隆基和韦见素正想看到的结果嘛。
韦见素把自己的想法禀奏玄宗,皇帝立刻就同意了,于是韦见素拿着湛卢找到了武痴。武痴看到湛卢,眼睛已经直了,无论韦见素要求他做什么,他都会答应,更何况自己想要湛卢本就是为了对付剑圣。
先天二年七月初三,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领三百禁军率先发难,准备先发制人。
七月初三子时长安
暴雨如天河倾覆,将整座兴庆宫浇得透湿。李隆基的手指划过紫檀案几上那道密折,朱砂批注在烛火下泛着血光。他忽然轻笑一声,震得腰间九环蹀躞带叮当作响:
“父皇和姑母当真以为,朕还是那个在潞州观灯的少年?”
高力士捧着鎏金铜盆的手微不可察地抖了抖。水面上漂浮的玉簪突然泛起青黑,年轻帝王的目光陡然凌厉如剑:“这龙涎香倒是熏得妙,连朕的贴身侍女都成了他们的耳目。”话音未落,殿外传来铁甲摩擦的细响,两百名千牛卫已无声跪在雨幕中。
卯时初,他们从武德殿出发,先后穿过武德门、虔化门、朱明门、肃章门、晖政门中的虔化门,直奔玄武门而去。
进入玄武门之后,李隆基先是斩杀了北门禁军左羽林卫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接着又在太极殿西侧诛杀了正在值班的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和中书舍人李猷,完了又是萧至忠和崔羲被杀,窦怀贞在逃跑过程中自杀。李隆基每往前走一步,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心腹便一个个倒下。
李旦得报,他的第一反应是登上承天门,打算召集南衙卫士做最后的抵抗。然而承天门早就被李隆基的人包围,李旦发现抵抗无力后,准备跳楼,被郭元振阻止。睿宗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只能赋予李隆基政变的合法性,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皇帝儿子,和当年的高祖李渊做出同样无奈的选择。
王毛仲抹了把脸上的血水,飞骑营的玄甲在晨光中泛着暗红。他望着朱雀大街上缓缓闭合的十六扇金钉门,突然想起三日前在平康坊酒肆,那个醉醺醺的羽林军校尉曾大谈“牝鸡司晨“。此刻那人的头颅正悬在宣武门的旗杆上,惊起满树乌鸦。
太极殿的晨钟响到第七声时,李隆基解下沾满雨气的狐裘。他望着丹墀下新换的龙武军,他知道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到来了。
寅时三刻,太平公主府里,公主猛然惊醒时,听到的却是檐角铁马在疾风中嘶鸣,她伸手去抓枕下那柄母皇武则天御赐的错金匕首,然而指尖触到的却是一片冰凉。
守夜的侍女匆匆忙忙的引着崔湜觐见,可悲的太平公主,等她得到消息的时候,这场父子只见的争权已经尘埃落地。
太平公主落得一个谋反的罪名,手下的党羽也被屠戮殆尽,她自己也只能躲入深山古刹,等待剑圣的救援。
武痴也在翠华山半路拦住了前来长安驰援太平公主的剑圣。剑圣并没有把武痴这个手下败将放在眼里,原本准备速速打发了他,抓紧赶往长安,却没想到武痴拿出了死缠烂打的伎俩。打不过就跑,但跑也不跑远,时不时的会同韦见素招揽的其他高手沿路骚扰剑圣,目的就是延缓剑圣的行进速度。
就这样纠缠了几日,剑圣也有些精疲力竭,就在这时,武痴拿出了湛卢宝剑。
湛卢一出,到并没有出乎剑圣的意料,毕竟武则天皇帝去后,湛卢宝剑落入李隆基之手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也是因为只有剑圣知道这湛卢神剑的威力必须得到武则天皇帝一脉的鲜血才能发挥,所以根本也没把拿着湛卢的武痴当一回事。
然而这次,他却低估了武痴要和自己背水一战的决心。
剑圣的剑法是大开大合,从心所欲,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招式,加上内力深厚,一般的对手都被笼罩在强大的气场中,无从应对。
然而湛卢毕竟是千古第一神剑,虽然无法发挥召唤鬼魅的功能,但经过胡天师重新淬炼过的宝剑还是锋芒毕露。锐利的剑锋恰恰劈开了剑圣的剑气,让剑圣一时竟无法取胜。剑圣知道耽搁不得,心急之下使出龙吟一式,一剑刺入了武痴的左肩。
然而让剑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武痴仿佛料到了这一招,不仅没有象之前那样战败负伤退去,反而迎着剑尖向前迈步,任由剑圣的宝剑又插入了身体三分。就在剑圣略微吃惊的一霎那,武痴的湛卢已经沾上了剑圣的左臂,剑圣拔剑临空弹开,但手臂还是被划出了一道口子。
原本一道伤口对于久经沙场的剑圣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但一瞬间剑圣就感到了不对,左臂的伤口微麻,渗出的血液不是红色而是墨绿,湛卢浸了毒!剑圣大惊,倒不是担心自己的生死,而是不小心着了敌人的道,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救的了太平。
剑圣的念头也就是在电光火石之间,他没有犹豫的挥剑斩断了自己的左臂,只有这样,还有救太平的希望。
武痴也被眼前的情景惊的一愣,但随即露出诡谑的笑容,自己终于有机会战胜剑圣了。随即挺剑而上,二人再次战在了一起。
这一回的大战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二人尽都使出平生所学,却始终无法分出胜负。整个翠华山都仿佛被笼罩在剑圣和武痴的剑气之下,风云变色,草木萧疏。正值七月,翠华山本是鸟鸣山空之际,此刻却是一片死寂。韦见素带着一帮武林高手在左近埋伏,以防万一,却都被剑气逼的无法靠近,瞠目结舌。
一天一夜过去了,剑圣最终弃剑,骗得武痴以为得手,急攻进取,被剑圣用剑气击中心脉,滚下悬崖。剑圣顾不上查看武痴的死活,拼尽全力赶往长安,而韦见素等人的目的已经达到,见崖底的武痴已经奄奄一息,便不顾武痴的死活,把他丢在了山崖下,只是捡回了湛卢,回转长安。
剑圣赶到长安的时候李隆基已经得手,诛杀了太平一党,把太平逼到了南禅寺避祸。太平公主原本打算随胡僧惠范一起逃往西域,但是一直无法突围。在南禅寺等了剑圣三天之后,太平公主便又向兄长求救,可惜李旦此时已是自身难保,只能听之任之。
被押解回府的太平公主望着铜镜中斑白的鬓角,忽然想起四十年前那个上元夜。彼时她攥着兄长李显的衣袖,看满城灯火将玄武门的积雪映成琥珀色。如今那方绣着金凤的绢帕正在香炉中化作青烟,连同她亲手拟定的五王封诰。
当第一缕秋风卷起《女则》残页时,系在古柏上的白绫已经勒进皮肉,连同她的儿女和党羽被处死的达数百人,伴随的是远处传来新帝谒陵的礼乐声。
李隆基赢了先天政变,太平公主失去了一切。大唐的权力交接又一次在政变中完成。不过李旦和李隆基毕竟是父子,为了青史上留下一个“父慈子孝”的完美结局,只能由太平公主背上离间父子、篡权谋反这口黑锅了。
韦见素也因为立功,跟着玄宗皇帝平步青云,从大理丞做到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尚书右丞,再任吏部侍郎,最终拜相。而他们为了对付太平公主而招揽的武林人士也成为了『君子卫』的前身,虽然人员在不断的更迭,但始终在暗中为李隆基做着消除江湖异己的勾当。
当年被丢在草丛里的武痴,也同样被韦见素连同那场宫廷政变一起丢在了记忆的草丛里。四十年过去了,如果不是今天他又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韦见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起这个人。
然而当这个人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勾起韦见素的就不仅仅是那四十年前的回忆,更是不寒而栗的恐惧,因为他知道,谁也不是眼前这个幽灵般的武痴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