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03章 萧虎定策

1003 章:萧虎定策(至元四十六年春定汉官携量天尺入草原虎卫为后盾之策)(至元四十六年春正月廿五?中都白虎殿 / 工部工坊 / 虎卫营地 / 中都驿站)

殿内陈设的决策氛围:正月廿五丑时,白虎殿仍亮着烛火,萧虎身着玄色常服,端坐紫檀木案后,案上摊着五份核心材料 —— 耶律楚材的《量牧限地策》(红笔批注 “汉官需择实务者”“虎卫勿轻动”)、李衡的《汉官候选名单》(标注 “平江府王吏:丈量误差<1 寸”“临安周彬:懂蒙古语”)、那拉珠尔的《虎卫部署草图》(画着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杭爱山三营地)、张谦的《物资调配清单》(青稞、帐篷、量天尺耗材明细)、刘七的《诸王动态快报》(阿里不哥部 “增骑士五百” 的情报)。烛火映在萧虎指尖,他正用象牙镇纸压住策文,目光扫过 “每三里养马一匹” 的测算公式,低声自语:“楚材算得精,还需落地实。”

耶律楚材轻步入殿,手中捧着《蒙古故地舆图》(羊皮绘制,标注丈量试点弘吉剌部的位置),躬身道:“将军,弘吉剌部帖木儿已派三名长老到中都,可协助汉官培训;只是阿里不哥近日增兵,需让虎卫离丈量队近些,防突发。” 萧虎抬手示意他落座,指着舆图上的呼伦贝尔:“虎卫驻这里,离弘吉剌部百里,一日能到;汉官先从夏牧场试,若顺利再测冬牧场,稳字为先。” 两人又核对 “量天尺交付日期”(二月初五)与 “汉官出发日期”(二月初十),确保衔接无隙。

李衡深夜求见,递上《汉官初筛淘汰名录》,解释:“候选者三十人,剔除十人 —— 五人无边疆经验,三人曾有贪腐记录,两人不懂算术,恐误丈量。” 萧虎翻看名录,见 “平江府李三” 旁注 “贪粮五石”,便提笔划去:“汉官入草原,是元廷脸面,品行比能力更重,再筛五人,留二十人备选。” 李衡应声,又提及 “需测蒙古语能力”,萧虎点头:“让帖木儿的长老出题,会基础对话者才算合格。”

那拉珠尔身着铠甲入殿,甲片碰撞声打破寂静,他递上《虎卫营地选址表》:“呼伦贝尔营地选在驿站旁,有水有草;克鲁伦河营地靠山脚,易守;杭爱山营地做机动,可支援两边。每营配虎蹲炮十门,骑士五百,步兵千,够威慑。” 萧虎问:“劝降流程练了吗?” 那拉珠尔答:“已让博尔术老卒教,遇阻挠先举劝降旗,喊‘元廷量牧,不伤部民’,无效再围营。” 萧虎满意:“就按这个来,别主动开战,伤了民心。”

萧虎整合各方意见,在案上写下 “定策三纲”:一、汉官二十人,分十队,每队配草原吏员、忠顺骑士,二月初十出发;二、量天尺二月初五工部交付,萧虎亲验;三、虎卫三营正月廿八开拔,二月初五前扎营完毕,听丈量队调遣。他将 “三纲” 誊抄三份,分送耶律楚材、李衡、那拉珠尔:“按此筹备,每日报进度,不可延误。” 三人躬身领命,殿外更鼓敲了四下,东方已泛鱼肚白。

萧虎亲定汉官选拔 “三实” 标准 —— 实务实(需有三年以上土地丈量或编户经验,能独立核算)、品行实(无贪腐、欺压百姓记录,由原任职地官府出具 “清白证明”)、适配实(能适应草原气候,会基础蒙古语,愿长期驻草原)。李衡按此标准整理《汉官选拔细则》,注明 “每标准分五等,总分十五分,十三分以上入围”,并附 “平江府王吏的考核表”:实务四分(丈量误差<1 寸)、品行五分(拒贿一次)、适配四分(会蒙古语日常对话),总分十三,列为首选。

中都郊外草原设 “模拟丈量场”,二十名候选汉官需 “用量天尺(仿制版)丈量三里草场,核算可养马数”。王吏率先上场,他持仿制尺,每量一步便用石灰做标记,量完三里后,立刻算出 “可养马一匹”,误差仅半寸;临安周彬则因 “未考虑坡度”,多量半里,被李衡指出:“草原草场有坡,牧草少,需减算,这点记牢。” 最终十五人实务合格,五人因 “误差超一寸” 被淘汰。

萧虎派白虎堂细作赴汉官原任职地 “暗访”,核查 “是否有贪腐、欺压百姓”。细作回报 “平江府李三曾贪流民青稞五石”“临安吴九曾强占民田”,萧虎立刻将两人从名单中剔除;对 “拒贿者” 如王吏(曾拒地主百两银)、周彬(拒受商户绸缎),则在名单上画 “红圈”,列为重点人选。李衡还组织 “品行测试”,让侍从扮成 “送礼的部落吏员”,向汉官 “赠羊三只”,十五人中仅两人拒收,萧虎道:“就留这十五人,品行过关比什么都强。”

帖木儿派来的长老(弘吉剌部博尔济)主持 “语言测试”,用蒙古语提问 “马群多少”“草场三里”“请签字” 等常用语,汉官需 “听懂并回应”。王吏能流利回答 “阿都温额何(马群多少)”“努图克古尔班(草场三里)”,获博尔济点头;周彬虽发音稍差,但能准确理解,也合格;三人因 “听不懂‘请签字’(毕利格图)” 被淘汰,最终留十二人,萧虎道:“再补八人,从江南编户官中选,确保二十人。”

萧虎让候选汉官 “赴中都郊外蒙古包体验”,学习 “搭帐篷、喝奶茶、骑马”。王吏虽 “骑马时摔了一跤”,却立刻爬起来再练,博尔济赞其 “能吃苦”;周彬则 “很快学会搭蒙古包”,还向长老请教 “草原忌讳”。萧虎全程观察,对李衡道:“选汉官,不仅要会做事,还要能融入,这十二人加后续八人,就定了。” 当日傍晚,《汉官最终名单》确定,王吏、周彬等二十人榜上有名,每人获 “草原实务手册” 一本,开始为期三日的专项培训。

工部送来 “量天尺仿制版” 二十把,汉官在中都驿站 “每日练两时辰”:王吏带头学习 “校准方法”,用 “标准木杆(三丈)” 每日晨校准量天尺,确保误差不超一分;周彬则研究 “坡度对牧草的影响”,在手册上批注 “坡度超三十度,可养马数减两成”。李衡还模拟 “复杂草场场景”(有洼地、坡地),让汉官 “现场丈量核算”,王吏因 “精准算出洼地可养马数”,被选为 “丈量队总领”,负责协调十支队伍。

博尔济长老每日辰时授课,重点讲 “领主接待礼仪”(见领主需带 “哈达”,由元廷统一发放)、“马群禁忌”(不可摸神马鬃毛)、“祭祀习俗”(遇部落祭祀需暂停丈量,站在指定区域)。他还现场演示 “喝奶茶的手势”(右手持碗,拇指扣碗沿,其余四指托碗底),汉官们逐一模仿,周彬因 “手势标准”,被博尔济夸 “像草原人”。萧虎还让汉官 “背《草原禁忌清单》”,每日抽查,记错三条以上者 “加练一个时辰”。

那拉珠尔派虎卫 “模拟诸王阻挠场景”:虎卫扮成 “阿里不哥部骑士”,手持弯刀拦住 “丈量队”(汉官扮演),喊 “不准量草场”。王吏按培训流程,先让忠顺骑士 “举劝降旗”,自己上前道:“元廷量牧,是为草原好,超限马群给补贴,不占你们草场。” 若 “骑士” 仍阻挠,便派 “快马” 向 “虎卫营地” 求援,虎卫 “半个时辰内赶到”,围而不攻。萧虎观看演练后道:“应急要快,别等冲突升级,王吏做得好,就按这个流程来。”

帖木儿选派的二十名草原吏员(每队一名)抵达中都,与汉官 “结对训练”:王吏与弘吉剌部吏员巴图 “模拟丈量弘吉剌部夏牧场”,巴图指认 “传统边界”,王吏用量天尺丈量,两人配合 “半小时量完三里,核算出可养马一匹”,并共同在 “丈量册” 上签字(汉官签汉文,草原吏员签蒙古文)。周彬与另一名吏员则 “模拟争议场景”(边界模糊),两人 “共同走访模拟长老”,获取证言后确定边界,萧虎道:“协同就是要互相补台,别各自为战。”

汉官培训考核分 “实操”“习俗”“应急” 三部分:实操考 “复杂草场丈量”,王吏、周彬等十八人合格;习俗考 “禁忌问答”,全合格;应急考 “阻挠处置”,全合格。萧虎亲自为汉官 “颁发资格令牌”(铜制,刻虎首与 “丈量官” 三字),道:“你们入草原,代表元廷,要‘量得准、说得清、做得正’,别丢了元廷的脸。” 汉官们躬身接令牌,令牌入手沉甸甸,似载着草原治理的重任。

工部尚书王显亲抓量天尺打造,正月廿五起,三十名汉匠(木作)与十名草原铜工(雕刻)“两班倒”:汉匠负责 “尺身制作”,选用北境榆木(耐干燥),按 “一丈长、三寸宽、一寸厚” 的规格锯料、打磨,每日造五把;草原铜工负责 “雕刻”,在尺首雕虎首(元廷标识),虎首口中衔 “量” 字玉坠,尺身刻蒙古文与汉文刻度,每把雕刻需两时辰。王显每日巡查工坊,确保 “正月廿五开工,二月初五完工”,无延误。

王显定 “量天尺三验标准”—— 材质验(榆木需 “无裂痕、无虫蛀”,由木作匠头签字)、尺寸验(用 “工部标准木杆” 测,误差超一分者返工)、雕刻验(虎首需 “神态清晰”,刻度需 “均匀”,由铜工头签字)。正月廿八,首把量天尺制成,王显用标准木杆测,发现 “差两分”,立刻让汉匠 “重新打磨”,并道:“量天尺是治世信物,差一分都不行。” 后续每把尺均 “三验合格”,才送入 “成品库”。

二十把量天尺送至白虎殿,萧虎逐一检查:先看材质,用指甲轻划榆木,无痕迹,满意;再测尺寸,用标准木杆比对,误差均在一分内;最后看雕刻,虎首双目炯炯,刻度清晰,玉坠光滑。他拿起一把,对王显道:“虎首雕得好,有元廷威严;刻度双语,草原人也看得懂。” 随即在每把尺的 “虎首下方” 刻 “萧” 字(代表元廷认可),王显道:“有将军的字,量天尺更显权威。”

量天尺交付汉官,仪式在中都驿站举行:萧虎手持量天尺,逐一交给汉官,每交一把便叮嘱:“这把尺,量的是草场,更是民心,别偏私,别糊弄。” 王吏接过尺,感觉 “比仿制版重”,榆木带着淡淡的木香,虎首冰凉,似在提醒 “公正丈量”。交付后,汉官们将量天尺 “装入特制木盒(铺羊毛,防碰撞)”,木盒外刻 “元廷量牧” 四字,由专人看管。

萧虎还让工部 “多造五把量天尺”,作为 “备用尺”,存放在草原三大物资中转站(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杭爱山),若 “丈量队量天尺损坏”,可 “凭令牌领取备用尺”,并需 “将损坏尺交回工部”。王显按此安排,二月初五完成五把备用尺,贴上 “备用” 标识,派快马送往中转站,确保 “丈量不停,尺不缺位”。

那拉珠尔按萧虎 “近丈量区、近驿站、有水源” 的要求,选三处营地:呼伦贝尔营地(距弘吉剌部夏牧场五十里,靠克鲁伦河驿站,有河水可饮,牧草可喂马);克鲁伦河营地(距阿里不哥部冬牧场六十里,靠山脚,易守难攻,有山泉);杭爱山营地(位于两营地中间,靠杭爱山驿站,可机动支援,有开阔地练军)。正月廿六,那拉珠尔派 “先锋队” 赴三地标记,用 “木杆插界”,注明 “营地范围”。

虎卫三营各一千五百人开拔,每营带 “木栅栏、羊毛毡、炭火” 等建材:先搭 “外围木栅栏”(高八尺,宽一尺,间距两寸,防骑兵冲击);再建 “帐篷区”(每五十人一顶大帐篷,帐篷内铺羊毛毡,中间设火墙取暖);最后建 “物资库”(存放粮食、武器、药品,用木栅栏围起,派十人看守)。呼伦贝尔营地率先完工(正月卅),那拉珠尔视察后道:“火墙要厚些,草原夜冷,别冻着士兵。” 各营随即加厚火墙,用泥土与羊毛混合砌成,保暖性大增。

每营按 “骑士五百、步兵千” 配置:骑士配 “弯刀(精铁打造)、皮甲(草原牛皮)、战马(北境良马)”,负责 “快速机动、劝降、巡逻”;步兵配 “长矛(木杆铁头)、盾牌(榆木外包铁皮)、虎蹲炮(十门,每门配弹三十发,碎石弹为主)”,负责 “营地防守、炮击威慑”。那拉珠尔还为每营配 “兽医五人”(治战马伤病)、“医官五人”(治士兵伤病),确保 “人强马壮”。克鲁伦河营地步兵队长对那拉珠尔道:“虎蹲炮已调试好,五十步内可精准击中目标。”

虎卫训练分 “草原机动”“劝降流程”“应急支援” 三类:草原机动练 “骑马射箭”(骑士每日晨练,射中五十步外靶心者有奖)、“快速集结”(号角一响,半个时辰内全营集合);劝降流程练 “举旗喊话”(士兵需会用蒙古语喊 “元廷量牧,不伤部民”“主动交马,有补贴”);应急支援练 “驰援路线”(每营绘 “至各丈量区的路线图”,标注 “驿站、水源”,确保 “一日内抵达”)。老军卒博尔术还教 “草原生存技巧”(如找水源、辨方向),士兵们学得认真,营地内每日号角声、喊杀声不绝。

那拉珠尔定 “虎卫营地五不准”:不准 “骚扰周边部落”(士兵不得私自离营,需离营者需 “领令牌”,由队长陪同);不准 “浪费粮食”(每日粮票按 “士兵一斤、军官一斤半” 发放,剩余需上交);不准 “酗酒斗殴”(营内禁酒,斗殴者 “杖二十,罚站岗三日”);不准 “泄露部署”(营地位置、兵力仅营官知晓,士兵不得外传);不准 “擅动丈量队物资”(丈量队的粮票、帐篷需经同意方可借用)。规定贴在营地入口,由 “纪律官” 每日巡查,确保无违规。

萧虎定 “三级联络制”:一级 “日常通报”(汉官每日辰时派快马赴最近虎卫营地,报 “丈量进度、有无异常”;虎卫每日午时派快马赴中都,报 “营地情况、汉官反馈”);二级 “紧急联络”(丈量队遇阻挠,派 “双快马” 赴虎卫营地,马身挂 “红绸” 为标识,驿站需 “优先放行”);三级 “暗号联络”(若快马无法通行,汉官可让忠顺骑士 “吹虎哨”(三短一长),虎卫巡逻队听到后 “立刻靠拢”)。王吏与呼伦贝尔营地营官 “演练三次”,确保联络顺畅。

针对 “丈量队遇袭”,定四步响应:第一步 “汉官退防”(丈量队退至安全区域,忠顺骑士举劝降旗阻拦);第二步 “快马求援”(派双快马赴虎卫营地,说明 “地点、阻挠人数、有无伤亡”);第三步 “虎卫驰援”(虎卫营官接报后,派 “骑士三百、步兵五百、虎蹲炮五门”,按路线图驰援,驿站提供 “换马服务”);第四步 “围而不攻”(虎卫抵达后,围阻扰者,营官喊话劝降,无效再 “炮击空处威慑”,不伤及人)。那拉珠尔与王吏 “模拟遇袭”,从求援到虎卫抵达,仅用一个时辰。

汉官的 “丈量物资”(粮票、帐篷、药品)由张谦的物资局统一调配,存放在驿站;虎卫的 “军备物资”(武器、战马饲料)由军方负责,存放在营地物资库。若汉官 “粮票不足”,可凭 “丈量官令牌” 向虎卫营地 “借调三日份”,后续由物资局补还;若虎卫 “药品短缺”,也可向汉官 “借用急救包”。呼伦贝尔营地营官对王吏道:“咱们是一家人,物资互通,别客气。” 这种互补,确保双方 “无物资之忧”。

每日酉时,汉官与虎卫营官 “在驿站碰头”,共享信息:汉官说 “今日丈量的草场、遇到的部落态度”;虎卫说 “今日巡逻的发现、诸王的动向”。正月卅,王吏向呼伦贝尔营官通报 “弘吉剌部部民愿配合”,营官则通报 “阿里不哥部骑士在营地周边巡逻,无异常”,双方均记录在 “协同日志” 上,签字确认。萧虎还让白虎堂细作 “每日查看协同日志”,确保 “信息不隐瞒、不遗漏”。

萧虎组织 “汉官 - 虎卫协同演练”:模拟 “阿里不哥部骑士阻挠丈量队”,王吏按流程求援,呼伦贝尔营地虎卫 “一个时辰内赶到”,围阻扰者,营官喊话劝降,最终 “阻挠者投降”。演练后,萧虎点评:“联络快、驰援快、劝降稳,就按这个来;记住,咱们的目标是‘量牧’,不是‘打仗’,能不动手就不动手。” 汉官与虎卫们齐声应诺,协同配合更显默契。

劝谕为先,恩威并施:针对 “中小诸王”(如合丹部),萧虎派 “劝谕使者”(由南宋降吏周彬与草原忠顺领主帖木儿组成),携带 “元廷诏文” 与 “补贴清单”,赴诸王营地宣讲:“限牧不是夺马,是为草原长久,超限马群交元廷,每匹每年给五斗青稞,还免岁贡。” 二月初三,周彬赴合丹部,合丹见 “补贴丰厚”,又怕 “元廷威势”,便承诺 “配合丈量”。萧虎得知后道:“对中小诸王,恩要给足,威要让他们看到,才易配合。”

虎卫施压,围而不攻:针对 “态度强硬的诸王”(如也速蒙哥部),若劝谕无效,便派 “虎卫围营”:虎卫在诸王营地外 “扎临时营”,每日 “举劝降旗喊话”,并 “切断营地与外界的粮道”,不进攻,只施压。二月初四,也速蒙哥部 “拒绝丈量”,克鲁伦河营地虎卫 “围其营地”,三日后果然 “粮尽”,也速蒙哥派使者 “请求宽限五日,愿配合丈量”。那拉珠尔向萧虎汇报,萧虎道:“围营别太久,饿坏部民不好,见好就收。”

强制收编,精准打击:针对 “顽固抵抗的诸王”(如阿里不哥部),若围营仍无效,便 “强制收编超限马群”:虎卫用 “虎蹲炮轰毙头马”(威慑),再派骑士 “驱赶马群至军牧营地”,只收马,不伤人,不烧营地。萧虎特意叮嘱:“轰头马要准,别伤其他马;驱赶马群时,别惊吓部民,若有部民阻拦,只拦不打。” 那拉珠尔将 “强制流程” 誊抄给各营,确保 “动作精准,不扩大冲突”。

萧虎让白虎堂 “提前向草原部落传递应对逻辑”:通过博尔济等长老,告知部民 “元廷只对‘抗命诸王’施压,不伤普通部民”“配合丈量,中小部落能回原草场”。二月初三,博尔济在弘吉剌部宣讲:“元廷围也速蒙哥部,是因他不让量,不是要打咱们,大家别慌。” 这种舆情引导,避免 “部民恐慌”,也让诸王 “难以煽动部民反抗”。

无论哪级应对,事后均需 “安抚跟进”:对配合的诸王(如合丹),及时 “发放补贴”,并 “表彰其‘忠顺’”;对施压后配合的诸王(如也速蒙哥),“免其‘暂夺岁赐’的惩罚”;对强制收编的诸王(如阿里不哥),也 “留其限额内马群”,不赶尽杀绝。萧虎道:“草原治理,打一巴掌要给颗糖,别让诸王彻底反目,日后还需他们管部落。”

张谦的物资局按 “汉官、虎卫、部落” 三类需求调配粮草:汉官每人每日 “青稞饼两块、淡水两囊”,二十人十队,每月需青稞六百斤,由驿站按月供应;虎卫三营共四千五百人,每人每日 “青稞一斤、肉干二两”,每月需青稞一万三千五百斤、肉干两千七百斤,由北境粮储仓调拨,每半月送一次;部落贫困部民,由丈量队 “每日发一升青稞”,每月需青稞三千斤,从江南缴获粮储中支取。张谦还在 “各驿站设‘粮库’”,确保 “随用随取”。

考虑草原 “风寒多、外伤多”,物资局为汉官与虎卫 “配备两类药品”:治疗风寒的 “麻黄汤”(每队汉官十副,每营虎卫五十副)、治疗外伤的 “金疮药”(每队汉官五盒,每营虎卫二十盒),还配 “止血布条”(每队二十卷,每营百卷)。医官还编写《草原常见病症防治手册》,教汉官与虎卫 “识别风寒症状”“处理外伤”,王吏学后道:“在草原生病没人管,学这个太有用了。”

除量天尺外,物资局还为汉官配 “丈量册(蒙汉双语,每队五十本)、算盘(每队两个,用于核算)、界碑(木质,每队二十块,刻虎首与部落标识)”;为虎卫配 “虎蹲炮炮弹(每门三十发,每月补充十发)、弓箭(每骑士十副,每月补充两副)、弯刀(每士兵一把,损坏可换)”。各驿站设 “器械维修站”,有 “铁匠两名”,可 “修补界碑、打磨弯刀”,确保 “器械不坏,丈量不停”。

元代驿站系统(《元史?兵志》载 “岭北行省设驿站百有余”)成为物资运输的核心:中都至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杭爱山的驿站 “每五十里一座”,配备 “快马十匹、驿卒五人”,物资运输用 “马车(每车装粮千斤)”,驿站提供 “换马、歇脚” 服务。张谦派 “物资押运队”(每队十人),随马车同行,确保 “物资不丢失、不延误”。呼伦贝尔驿站驿卒对押运队道:“咱们这驿站,冬天也不歇,保证物资按时到。”

萧虎派 “物资监督官”(每驿站一名),监督物资使用:汉官的粮票 “需签字领取”,不可冒领;虎卫的武器 “需登记编号”,损坏需 “说明原因”;部落的青稞 “需部民签字确认”,不可克扣。监督官每日 “写物资使用报告”,报张谦汇总,张谦再报萧虎。若发现 “克扣物资”(如驿站吏员私吞青稞),立刻 “革职查办”,确保 “物资用在实处”。

中都城外广场设 “誓师台”,台后立 “元廷大旗”(红底,绣白虎),台前摆 “量天尺(二十把)、虎符(三枚,虎卫营官各一枚)”。汉官二十人着 “蓝色吏袍”,虎卫三营营官着 “银色铠甲”,整齐列队台下,广场周围挤满 “中都百姓与流民”,楚老栓(流民代表)还带着 “青稞饼”,要送给汉官。萧虎身着 “玄色织金虎纹朝服”,手持 “虎头金符”,站在誓师台上,目光扫过众人,广场瞬间安静。

“今日,你们赴草原,汉官带量天尺,量的是草场,更是民心;虎卫带甲胄,护的是丈量,更是治世。记住:不贪部落一针一线,不伤草原一民一马,不违元廷一策一令!量得准,草原安;守得稳,天下定!” 话音刚落,汉官与虎卫齐声高呼:“不贪不伤,不负元廷!” 声震广场,楚老栓等流民也跟着鼓掌,眼中满是期待。

王吏作为汉官代表,手持量天尺,躬身道:“臣等定‘量实每一寸草场,算准每一匹马’,传元廷治世之策,安草原百姓之心,若有违,甘受重罚!” 说罢,将量天尺举过头顶,二十名汉官也随之举尺,阳光洒在尺身的虎首上,似镀上一层金光。

那拉珠尔作为虎卫代表,按剑上前:“末将等定‘护丈量队,不主动开战;镇抗命者,不滥伤无辜’,若有部民受扰,末将愿提头来见!” 三营营官也齐声表态,铠甲碰撞声与誓言交织,尽显虎卫威严。

誓师后,萧虎逐一叮嘱:对王吏,他道:“遇争议多问草原吏员,别独断;” 对那拉珠尔,他道:“虎卫是后盾,别当先锋,民心比战功重要;” 对周彬,他道:“你懂蒙古语,多跟部民聊聊,听他们的难处。” 最后,他将 “虎首令牌” 交给王吏:“持此牌,可调动就近虎卫,遇事别慌,中都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王吏接过令牌,含泪点头,汉官与虎卫转身,踏上赴草原的路,流民们挥着手,目送他们远去。

萧虎派 “二十名白虎堂细作”(每支丈量队两名,伪装成 “伙夫”“马夫”),随汉官赴草原,每日 “秘密记录”:汉官是否 “按实丈量”“有无收受部落馈赠”;虎卫是否 “按规响应”“有无扰民”;部落对政策的 “态度变化”。细作的记录用 “暗号”(○= 正常,△= 可疑,x= 违规),每三日通过驿站快马传回中都,刘七每日汇总,报萧虎查阅。

各驿站每日 “向中都报‘汉官 - 虎卫动态’”:汉官的 “丈量进度”(如 “呼伦贝尔队量完弘吉剌部夏牧场,可养马八千匹”);虎卫的 “营地情况”(如 “克鲁伦河营地无异常,骑士每日巡逻”);物资的 “消耗与补充”(如 “呼伦贝尔驿站青稞剩五百斤,需补充三百斤”)。张谦根据驿站反馈,及时 “调配物资”,确保 “不缺粮、不缺药”。

细作传回 “呼伦贝尔队遇‘坡度核算争议’”(汉官算可养马减两成,草原吏员认为减一成),萧虎立刻让耶律楚材 “召博尔济长老与工部匠人”,重新核算 “坡度与牧草产量关系”,最终定 “坡度超三十度减两成,二十至三十度减一成五”,并派快马告知王吏,问题很快解决。萧虎道:“政策落地要灵活,别死抠条文,符合实际才好。”

首批反馈显示:弘吉剌部夏牧场丈量完毕,可养马八千匹,实际马群七千匹,无超限;合丹部主动报 “马群九千匹,在限额内”;也速蒙哥部 “承诺五日内配合丈量”。萧虎看着反馈,对耶律楚材道:“开头顺,后续更要稳,别掉以轻心。” 耶律楚材点头:“阿里不哥还没动静,需盯紧些。”

萧虎还制定 “三月保障计划”:二月底前完成 “弘吉剌部、合丹部、也速蒙哥部” 丈量;三月中旬前完成 “阿里不哥部” 丈量;三月底前完成 “草原其他部落” 丈量。期间,每月 “派使者赴草原慰问”,送 “江南布匹” 给配合的部落;每月 “召汉官与虎卫代表回中都汇报”,及时调整策略。他对众人道:“草原治理不是一日之功,咱们一步一步来,定能让草原长治久安。”

王吏率呼伦贝尔丈量队,在弘吉剌部部民的欢呼声中,完成首片草场丈量,界碑上的虎首与 “可养马一匹” 的刻痕,在草原阳光下格外清晰 —— 元代草原管控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而萧虎在中都白虎殿内,仍每日关注着草原的每一份反馈,手中的虎头金符,似与草原的量天尺、虎卫的铠甲,共同守护着元廷的大一统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