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白虎议牧
1001 章:白虎议牧(至元四十六年春中都议蒙古故地草场事)(至元四十六年春正月廿三?中都白虎殿)
至元四十六年春正月,蒙古故地的 “草场兼并” 已从 “局部冲突” 演变为 “系统性危机”—— 阿里不哥部(拖雷系诸王)、也速蒙哥部(察合台系诸王)借 “气候转暖、牧草丰茂” 之机,大肆扩张牧地,牧群数量远超元廷 “诸王牧马不得过万” 的旧规,导致周边 “中小部落无草场可牧,部民逃荒至中都者已达三千人”。中都白虎殿内,紫檀木案上摊着蒙古故地的羊皮地图,萧虎指尖划过地图上 “标注红圈的超限区域”,神色凝重 —— 这场危机若不解决,不仅会 “激化草原部落矛盾”,更可能 “助涨诸王割据野心”,威胁元廷大一统根基。
至元四十六年春的蒙古故地,较往年 “回暖早十日”,呼伦贝尔、杭爱山等地牧草 “返青面积较去年增两成”,这让诸王认为 “牧群扩张时机成熟”。阿里不哥部率先 “北扩牧地三百里”,牧群从 “去年的一万五千匹增至三万二千匹”;也速蒙哥部紧随其后,牧群从 “一万匹增至两万八千匹”,均远超元廷 “诸王牧马不得过万” 的限额(至元四十五年萧虎平定江南后所定)。中都流民安置司奏报:“逃荒部民多称‘草场被占,牛羊饿死’,有的甚至‘卖儿鬻女换粮’。” 这种 “气候利好引发的扩张”,让草场矛盾骤然升级。
受草场兼并冲击最甚的,是蒙古故地的 “中小部落”(如弘吉剌部分支、兀良哈部余众)—— 弘吉剌部分支领主帖木儿(忠顺元廷的草原领主)派使者赴中都哭诉:“阿里不哥的马群占了咱们的冬牧场,部民只能‘在雪地啃枯草’,已有百余人冻饿而死。” 逃荒至中都的部民更 “围堵流民安置点”,请求元廷 “为其夺回草场”。萧虎曾在正月初十召见逃荒部民代表,老牧民巴图哽咽道:“咱们世代在杭爱山放牧,现在连搭帐篷的地方都没有,求将军为草原做主!” 这些控诉,让萧虎意识到 “草场危机已触及民生底线,必须尽快处置”。
面对中小部落的控诉与元廷的 “问询文书”,阿里不哥、也速蒙哥不仅 “拒不缩减牧群”,反而 “派使者赴中都‘抗议’”—— 阿里不哥的使者对萧虎道:“草原的规矩,是谁的马多谁占草场,元廷管不着!” 也速蒙哥更 “扣留元廷派往故地的巡检吏员”,理由是 “吏员‘干涉部落事务’”。这种 “政令失效”,源于诸王 “认为元廷重心在江南,无力管控草原”,且 “彼此勾结,形成‘超限联盟’”,试图 “逼元廷承认既成事实”。耶律楚材当时便警示:“诸王若得逞,其他部落必效仿,草原将重回‘部落混战’,元廷大一统根基会动摇。”
为摸清草场危机的 “真实情况”,萧虎早在正月初便命 “白虎堂(情报机构)统领刘七”,通过 “草原细作、逃荒部民、忠顺领主” 三线收集情报:细作传回 “阿里不哥部马群数量、草场扩张路线”;逃荒部民提供 “被占草场的具体位置、部民伤亡数据”;帖木儿则送来 “诸王私下联络的密信副本”。刘七将这些情报 “汇总成《蒙古故地草场超限册》”,标注 “阿里不哥超限二万二千匹、也速蒙哥超限一万八千匹,涉及草场五千余里”,并附 “逃荒部民的手印证词”。这份情报,成为 “白虎殿议事的核心依据”。
正月廿三的议事,并非 “常规朝会”,而是萧虎 “临时召集”—— 他深知,若拖至 “春末夏初(牧群繁殖旺季)”,诸王牧群将 “再增万匹”,草场矛盾会 “更难化解”;且 “逃荒部民在中都聚集,若安置不当,恐引发中都治安问题”。更重要的是,萧虎想借 “解决草场危机”,“强化中央对草原的管控权”,推行 “限牧编户” 政策,为后续 “削藩” 铺路。他对耶律楚材道:“此次议事,不仅要‘解草场之困’,更要‘立中央之威’,让诸王知‘元廷虽重草原,却不容割据’。”
正月廿三辰时,白虎殿内已齐聚 “元廷核心决策层、草原部落代表、汉官政务官”,共二十余人 —— 他们身份各异,立场不同,却因 “蒙古故地草场危机” 坐到一起。萧虎坐在殿中紫檀木御座上,左手边是 “治世谋臣与汉官”,右手边是 “军方将领与草原代表”,案上摆着《蒙古故地草场超限册》与羊皮地图,一场 “围绕草场管控的立场博弈”,即将拉开序幕。
萧虎(元廷实际掌权者)为议事 “主导者”,身着 “玄色织金虎纹朝服”,腰间佩 “白玉虎首带钩”,神色沉稳,目光扫过众人时,自带 “统御威严”;耶律楚材(治世规划总领)坐在萧虎左侧首位,身着 “青色儒衫”,手持 “象牙朝笏”,镜片后的目光透着 “谋虑深远”,他是 “汉法治草原” 的主要推动者;那拉珠尔(萧虎长子,虎卫统领)坐在右侧首位,身着 “银色铠甲”,腰悬 “铁制虎纹弯刀”,面容刚毅,代表 “军方立场”,负责 “后续平叛与管控的军事部署”;张谦(中都物资局主事)坐在耶律楚材身侧,身着 “灰色吏袍”,手持 “粮储账簿”,负责 “草场管控涉及的物资调配(如超限马群的饲料、逃荒部民的粮饷)”。这四人,构成 “议事的核心决策圈”,决定着最终政策走向。
汉官代表以 “李衡(前南宋户部主事,现流民安置司副使)” 为首,共五人,均身着 “蓝色吏袍”,携带 “汉地户籍、量器图纸” 等文书。李衡熟悉 “汉地的土地丈量、户籍管理”,主张 “将汉地‘限田制’改良后用于草原,以‘量器定牧地,户籍管部民’”;他的下属 “王吏”(工部量器匠人)则带来 “初步设计的‘虎形量天尺’图纸”,准备 “讲解量器如何适配草原牧地丈量”。汉官们的立场一致:“以汉地成熟的管控手段,辅助草原治理,避免‘部落自治’的混乱。”
草原代表共三人,分别是 “忠顺领主帖木儿(弘吉剌部分支领主)、中立领主别里古台(成吉思汗弟后裔)、诸王使者脱脱(阿里不哥部使者)”,均身着 “草原传统皮袍”,却因 “立场不同” 神态各异:帖木儿(忠顺派)年约五十,皮袍上 “绣着元廷赐予的半朵梅花标识”,神色拘谨,不时 “偷瞄萧虎”,担心 “草场危机牵连自身”;别里古台(中立派)年约四十,皮袍上 “无任何标识”,表情淡漠,只关注 “元廷是否会‘一刀切’损害所有领主利益”;脱脱(反叛倾向派)年约三十,皮袍上 “缀着银质狼首扣”(阿里不哥部标识),态度傲慢,落座时 “故意将脚搭在案边”,毫不掩饰对元廷的轻视。
除那拉珠尔外,军方代表还有 “巴图额尔敦(萧虎长孙,虎卫先锋)、博尔术(蒙古军老卒,熟悉草原战事)”,均身着 “铠甲”,携带 “草原地形图”。巴图额尔敦年方二十,血气方刚,主张 “若诸王抗命,便‘以武力震慑’,斩草除根”;博尔术年逾六十,须发皆白,经历过 “北境平叛”,主张 “先礼后兵,避免‘草原内战’,毕竟‘诸王部民也是元廷子民’”。军方内部的 “鹰派与鸽派” 分歧,为议事增添了 “军事考量的维度”。
白虎堂统领刘七(情报官)与 “蒙古故地巡检司同知哈剌(监察官)” 也参会,刘七身着 “黑色便服”,携带 “细作传回的密信与超限照片(元代早期影像技术,此处为历史合理推演)”;哈剌(草原出身,效忠元廷)身着 “褐色巡检袍”,携带 “被阿里不哥扣留的巡检吏员证词”。他们的职责是 “提供客观事实,佐证草场危机的严重性”,避免 “诸王使者隐瞒或篡改信息”。刘七在会前对萧虎道:“脱脱定会‘否认超限’,臣已备好‘马群计数的细作记录’,可当场对质。”
辰时三刻,议事正式开始,萧虎抬手示意刘七:“先将蒙古故地的实情,说与众人听。” 刘七起身,从怀中取出《蒙古故地草场超限册》与一叠文书,走到殿中,将羊皮地图铺开在案上,一场 “基于数据与证词的情报呈现”,让参会者清晰看到 “草场危机的真实图景”,也让脱脱(阿里不哥使者)的傲慢态度 “首次出现裂痕”。
刘七手持《蒙古故地草场超限册》,高声宣读:“至元四十六年正月核查,蒙古故地诸王牧群超限情况如下:阿里不哥部,登记牧群一万匹,实际核查三万二千匹,超限二万二千匹,占用草场两千里,涉及弘吉剌部、兀良哈部等五个中小部落的冬牧场;也速蒙哥部,登记牧群一万匹,实际核查两万八千匹,超限一万八千匹,占用草场一千五百里,阻断杭爱山至中都的驿站粮道;另有窝阔台系残余领主合丹,超限八千匹,占用草场五百里。” 他边读边用 “木杆” 指着羊皮地图上的 “红圈区域”:“这些红圈,便是诸王超限占用的草场,周边标注的‘黑点’,是逃荒部民的聚集点。” 数据之具体,让别里古台(中立领主)也不禁皱眉:“竟超限如此之多,难怪部民逃荒。”
为反驳 “脱脱可能的否认”,刘七取出 “草原细作的‘马群计数记录’”—— 记录用 “蒙古文与汉文双语书写”,详细记载 “正月初五至初十,细作在阿里不哥部‘每日清晨马群出圈时的计数’”,如 “正月初五,马群分三批出圈,第一批八千匹,第二批一万二千匹,第三批一万二千匹,合计三万二千匹”,记录后还附 “细作的画押与指印”。刘七将记录递至脱脱面前:“脱脱使者,这是你部马群的实际计数,你可查验笔迹与指印,若有疑问,可传细作当面对质。” 脱脱接过记录,翻看时手指微颤,却仍嘴硬:“细作是元廷的人,记录定是伪造!”
呈现之三:“逃荒部民的手印证词”。刘七随后取出 “逃荒部民的证词册”,共三百余页,每页都 “贴着部民的手印”,记录着 “草场被占后的遭遇”:老牧民巴图的证词写道:“阿里不哥的马群占了咱们的冬牧场,去年冬天,我的十只羊饿死了七只,孙子因缺粮发烧,差点死掉,只能逃来中都;” 年轻牧民铁木真的证词写道:“也速蒙哥的骑士,用鞭子赶咱们离开草场,还抢走了我的两匹马,说‘再回来就杀了我’。” 刘七还请 “两名逃荒部民代表” 进入殿中,老巴图拄着拐杖,含泪诉说:“求将军为咱们做主,让诸王还咱们草场,咱们不想再逃荒了!” 现场的悲情氛围,让帖木儿(忠顺领主)红了眼眶,别里古台也沉默不语。
哈剌(巡检司同知)接着补充 “被扣留吏员的情况”:“元廷派往阿里不哥部的巡检吏员王顺,因‘核查马群数量’被扣留,阿里不哥的人‘用鞭子抽打他’,逼他‘承认马群未超限’,王顺不从,被关了十日才逃出,身上的鞭伤现在还未好。” 哈剌取出 “王顺的血衣” 与 “证词”,血衣上的鞭痕清晰可见,证词中写道:“阿里不哥的将领说‘元廷管天管地,管不着咱们的马群’,还说‘要让中都知道,草原还是咱们的’。” 这些物证,让脱脱的傲慢彻底收敛,他低头不语,不敢再与哈剌对视。
萧虎见脱脱无言以对,转向帖木儿:“帖木儿领主,你是弘吉剌部的人,阿里不哥占你部草场的情况,你再说说。” 帖木儿起身,躬身道:“回将军,阿里不哥的马群从去年冬天就占了咱们的冬牧场,咱们部民只能‘往南迁移,在雪地找枯草’,现在部里的牛羊‘饿死了三成’,若再这样下去,怕是要‘全族覆灭’。咱们曾派使者去阿里不哥部交涉,他却说‘弘吉剌部是元廷的狗,没资格要草场’。” 他还带来 “部民绘制的‘马群占草场图’”,图上用 “黑色线条” 标注马群的移动路线,用 “红色圆点” 标注部民的死亡地点。帖木儿的证言,让参会者彻底确认 “草场危机的真实性与严重性”,也让萧虎下定 “解决危机” 的决心。
情报呈现结束后,白虎殿内的 “矛盾焦点” 逐渐清晰 —— 本质是 “诸王世袭特权” 与 “元廷中央管控权” 的冲突:脱脱(阿里不哥使者)坚持 “草原传统,诸王牧地自定”,反对元廷 “限牧”;汉官与耶律楚材主张 “中央统一管控,以量器定牧地,以户籍管部民”;草原中立领主则 “担心管控过严损害自身利益,又怕诸王割据引发战乱”。这场冲突,不仅是 “政策之争”,更是 “元廷大一统与草原部落旧制” 的较量。
脱脱见 “证据确凿”,不再否认超限,转而搬出 “草原传统”:“将军,草原的规矩从成吉思汗时就定了 —— 诸王的牧地,是谁的势力大谁占得多,马多说明咱们部落强,这是‘苍狼之法’!元廷凭什么管?” 耶律楚材立刻反驳:“成吉思汗虽许诸王牧地,却也定了‘诸王不得擅占他人草场’的规矩;如今阿里不哥占中小部落的草场,杀部民,已违成吉思汗之法,何谈‘苍狼之法’?再说,元廷是草原与中原的共主,不仅要护诸王,更要护所有部民,若任由诸王超限,中小部落亡了,诸王的马群也无草场可牧,最终受损的还是草原!” 耶律楚材的反驳,引来了别里古台的点头认同。
李衡(汉官代表)接着提出 “解决方案”:“臣建议,参照汉地‘限田制’,由工部打造‘标准化量天尺’,派汉官与草原吏员协同,丈量蒙古故地所有牧地,给诸王‘定限额(一万匹)’,超限部分由元廷‘收编为军牧’,给诸王‘岁赐补贴’;同时,将中小部落的部民‘编入元廷户籍’,由中央保护其草场使用权。” 帖木儿(忠顺领主)虽赞同,却有疑虑:“量天尺是汉地的东西,咱们草原人不会用,万一汉官‘故意量少咱们的牧地’怎么办?” 李衡回应:“量天尺会‘刻草原纹饰与蒙古文刻度’,丈量时‘汉官与草原吏员各持一半,共同计数’,确保公平;且限额内的牧地,仍由诸王自主管理,元廷不干涉日常放牧。”
巴图额尔敦(鹰派)见脱脱仍不服软,起身道:“若诸王拒不接受‘限牧’,便派虎卫北上,用虎蹲炮轰他们的马群,看他们还敢不敢抗命!” 博尔术(鸽派)立刻反对:“不可!草原部落本就‘重武力,轻文治’,若一上来就用武力,会让其他诸王‘误以为元廷要灭草原部落’,反而会‘联合反叛’,到时候战乱一开,流民更多,更难收拾。臣建议,先派使者赴诸王营地‘宣诏劝谕’,给他们‘十日考虑期’,若仍抗命,再用武力不迟。” 那拉珠尔(军方统领)沉吟道:“博尔术老卒说得对,武力是‘最后手段’,咱们需先‘示恩’,再‘立威’,让诸王知‘元廷有容人之量,也有镇叛之力’。”
别里古台(中立领主)见各方争执,终于开口:“将军,诸王超限不对,元廷管控也需‘顾及诸王利益’。咱们草原领主,靠马群生存,若元廷收编超限马群,却不给‘足够补贴’,咱们的部民也会饿肚子。臣恳请将军,‘限额’可以,但‘补贴’要足,且‘收编的马群’若用于军牧,可让诸王‘派部民参与饲养’,赚些粮饷,这样诸王与部民都能接受。” 萧虎点头:“别里古台领主说得有理,管控不是‘掠夺’,是‘有序分配’,元廷会‘按收编马群的数量,给诸王‘每匹马每年五斗青稞’的补贴’,收编的军牧,也会‘优先雇佣诸王的部民’,确保大家都有活路。” 这番承诺,让别里古台松了口气。
萧虎见矛盾逐渐清晰,总结道:“今日议事的焦点,不是‘管不管’,而是‘怎么管’—— 元廷既要‘维护中央权威,防止割据’,也要‘尊重草原传统,保障诸王与部民利益’。我的定调是:一、用‘虎形量天尺’丈量牧地,给诸王定‘一万匹’限额,超限部分收编为军牧,给补贴;二、中小部落的草场由中央保护,部民编入户籍,免三年赋税;三、先派使者劝谕,再派汉官与草原吏员协同丈量,若抗命,虎卫待命;四、收编的军牧,优先雇佣诸王部民,实现‘管控与利益共享’。” 这番定调,既 “坚持了中央管控的底线”,又 “兼顾了草原各方利益”,化解了当前的矛盾焦点,参会者均无异议。
萧虎在议事中的 “统御智慧”,远不止 “定调政策”—— 他通过 “情报呈现时的沉默观察、矛盾焦点时的适时定调、对不同势力的恩威并施”,既 “测试了核心团队的能力”,又 “平衡了汉官与草原势力的关系”,更 “为后续‘削藩’埋下伏笔”。这场看似 “公开议事”,实则是萧虎 “权谋布局” 的关键一步。
刘七、哈剌呈现情报时,萧虎始终 “沉默”,仅用 “眼神示意” 让各方发言 —— 他想观察 “耶律楚材是否能精准反驳脱脱的‘草原传统’说辞”(结果耶律楚材引成吉思汗旧制,有理有据);想看看 “那拉珠尔是否能平衡军方的鹰鸽两派”(结果那拉珠尔采纳博尔术的 “先礼后兵”,显露出 “沉稳的统帅素质”);想知晓 “李衡是否能化解草原代表对汉官的疑虑”(结果李衡提出 “汉官与草原吏员协同丈量”,显露出 “实务能力”)。这些观察,让萧虎对 “核心团队的能力” 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也为后续 “分工部署” 提供了依据。
面对脱脱的傲慢,萧虎并未 “当场发怒”,而是 “先让证据说话,再给出‘活路’”—— 证据让脱脱 “无言以对”,彻底失去 “反驳的底气”;随后萧虎承诺 “收编马群给补贴、雇佣部民”,是 “示恩”;同时暗示 “虎卫待命”,是 “立威”。这种 “恩威并施”,让脱脱 “既恐惧又感激”,也让他 “不敢再替阿里不哥嚣张”。萧虎在脱脱离殿时,特意叮嘱:“你回去告诉阿里不哥,元廷念及‘草原同族’,给了他‘改过的机会’,若他不识好歹,后果自负。” 脱脱躬身应诺,离去时的傲慢已荡然无存。
汉官主张 “汉法治草原”,草原代表担心 “汉官夺权”,萧虎通过 “三点平衡” 化解:一是 “量天尺融合汉地与草原元素”(刻蒙古文刻度与纹饰),让草原势力 “有认同感”;二是 “丈量时汉官与草原吏员协同”,避免 “汉官独断”;三是 “收编军牧优先雇佣草原部民”,让草原势力 “获实际利益”。这种平衡,既 “推行了汉地的管控手段”,又 “未伤害草原势力的利益”,让汉官与草原代表 “都能接受”。耶律楚材私下对萧虎道:“将军这步‘平衡棋’,既推进了治世,又避免了‘汉与草原的对立’,高明。”
萧虎深知,自己百年后(历史合理推演),需 “那拉珠尔继承权位”,此次议事,他多次 “让那拉珠尔主导军方讨论”,如 “让那拉珠尔定‘先礼后兵’的军事策略”,让那拉珠尔 “宣布虎卫的待命部署”;还让那拉珠尔 “回应草原代表的疑虑”,如 “别里古台担心补贴不足时,萧虎让那拉珠尔‘承诺从北境粮储中优先调拨补贴’”。这些安排,让那拉珠尔 “在汉官与草原代表面前树立了‘沉稳、有担当’的形象”,也让 “军方更认同那拉珠尔的领导”,为后续 “权力传承” 奠定基础。
萧虎推动 “草场管控”,深层目的是 “借‘限牧编户’,将中央权力‘渗透到草原部落’”—— 通过 “量天尺丈量”,元廷可 “摸清草原所有牧地的具体情况”;通过 “部民编入户籍”,元廷可 “直接管控草原人口”;通过 “收编军牧”,元廷可 “掌控草原的核心资源(马群)”。这些措施,看似 “解决草场危机”,实则是 “削弱诸王的‘财权、地权、人权’”,为后续 “彻底削藩” 铺路。耶律楚材看穿了萧虎的意图,却未点破,只是在会后道:“草场管控若能落地,元代的中央集权,将再无‘草原割据’之患。”
议事过半,萧虎结合 “情报、各方立场、权谋考量”,逐步勾勒出 “蒙古故地草场管控的政策雏形”—— 核心是 “限牧定额、量器丈量、部民编户、利益补贴” 四步,既 “吸收汉地的管控经验”,又 “保留草原的传统习俗”,形成 “元廷特色的草原治世框架”。这一框架,不仅 “针对性解决当前草场危机”,更 “为后续草原治理提供了长期方案”。
政策明确 “蒙古故地所有诸王,牧群上限为‘一万匹’”,这一限额的设定,既 “参考了至元四十五年江南统一后的‘军牧需求’(元廷需大量战马用于边防)”,又 “兼顾了诸王的‘基本利益’(一万匹马可满足诸王部民的日常需求与少量贸易)”。萧虎解释:“定‘一万匹’,不是‘刻意压制诸王’,而是‘按草原的牧草承载力计算’—— 蒙古故地的草场,若诸王均按此限额放牧,中小部落的草场可保,部民不会逃荒,草原也能‘永续发展’。” 同时规定,“限额内的牧群,诸王可自主管理,元廷不干涉;超限部分,若主动交予元廷收编,可获‘每匹马每年五斗青稞’的补贴;若拒不交予,虎卫将‘强制收编,且无补贴’。”
政策指定 “由工部牵头,汉匠与草原铜工协同,打造‘虎形量天尺’”,作为 “牧地与马群丈量的唯一标准”:量天尺 “长一丈,宽三寸,厚一寸”,主体为 “草原硬木”,刻度为 “蒙古文与汉文双语标注”,一端雕刻 “虎首”(元廷治世标识),另一端雕刻 “牧草纹”(草原象征);功能上,“一尺可量三丈草场面积,一尺内的牧草密度可估算‘可养马数量’(每三丈草场可养一匹马)”;使用时,“汉官与草原吏员各持一半,共同丈量,丈量结果需双方签字画押,方可生效”。工部匠人王吏补充:“量天尺还会‘涂草原特有的油脂’,防水防裂,适合草原气候。” 这种 “标准化 + 草原元素” 的设计,让量天尺既 “权威” 又 “易被草原接受”。
针对 “中小部落无草场、部民逃荒” 的问题,政策规定 “将蒙古故地所有中小部落的部民‘编入元廷户籍’”:户籍牌为 “铜制,刻‘虎首’与‘部民姓名’”,部民凭户籍 “可在‘指定草场’放牧,免三年赋税”;若草场被诸王侵占,部民可 “持户籍向元廷巡检司投诉,巡检司需‘三日内受理,十日内核处’”;逃荒至中都的部民,可 “凭户籍返回故地,元廷提供‘返乡粮票’与‘种子’,助其恢复生产”。李衡(汉官)道:“编户不是‘束缚部民’,而是‘给部民‘中央保护’的凭证’,让他们‘不再受诸王欺压’。”
为 “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政策包含 “多重利益补贴”:对诸王,“收编的超限马群,每匹每年给‘五斗青稞’补贴,补贴从北境粮储中调拨,按月发放”;对参与军牧饲养的诸王部民,“每月给‘三斗青稞 + 一匹布’的工钱,工钱高于草原传统放牧收入”;对忠顺领主(如帖木儿),“额外赏赐‘草场五十里’,并授予‘元廷草原治世官’称号,协助元廷管理周边部落”。张谦(物资局)补充:“北境粮储现有‘青稞五十万石’,足够支付补贴,不会影响中都与江南的粮饷。” 这种 “共赢” 设计,让诸王与部民 “从‘被动接受管控’变为‘主动配合’”。
政策还明确 “分四阶段执行”:第一阶段(正月廿五至二月初五),“派使者赴阿里不哥、也速蒙哥等诸王营地,宣诏劝谕,告知政策内容与期限”;
第二阶段(二月初六至二月廿五),“派汉官与草原吏员组成‘丈量队’,赴蒙古故地,按‘先忠顺部落、后中立部落、最后超限诸王’的顺序,开展牧地与马群丈量”;
第三阶段(二月廿六至三月十五),“收编超限马群,发放补贴,为部民编户”;
第四阶段(三月十六至四月十五),“设立‘蒙古故地牧群管控司’,由汉官与草原吏员共掌,监督政策落地,处理后续纠纷”。
萧虎强调:“执行时需‘柔性推进’,若遇轻微抵触,可‘暂缓丈量,再行劝谕’;若遇严重抗命,再派虎卫介入。”政策雏形提出后,参会者仍有 “细节争议”—— 如 “丈量队的安全保障”“补贴的发放方式”“抗命诸王的处置尺度” 等。萧虎主持 “细节打磨”,引导各方 “相互让步”,最终达成 “共识”,让政策从 “雏形” 变为 “可执行的方案”。这些争议与妥协,既 “体现了议事的民主性”,又 “让政策更贴合草原实际”,避免了 “一刀切” 的弊端。
汉官李衡提出:“蒙古故地‘部落散居,部分区域有盗匪’,且‘阿里不哥等诸王可能‘骚扰丈量队’,需‘派虎卫保护丈量队’。” 脱脱(阿里不哥使者)立刻反对:“派虎卫入草原,是‘元廷不信任诸王’,会引发‘部落恐慌’。” 别里古台(中立领主)提议:“可‘由忠顺部落的骑士(如帖木儿的部众)保护丈量队’,虎卫‘驻扎在‘草原边境驿站’,若丈量队遇袭,再驰援’,这样既‘保障安全’,又‘不刺激诸王’。” 萧虎采纳此提议,补充道:“丈量队成员需‘穿草原皮袍,说草原话’,避免‘汉官形象引发抵触’;忠顺骑士的工钱,由元廷承担,每人每日‘一斗青稞’。” 汉官与脱脱均表示接受。
张谦(物资局)提出:“补贴按‘年度发放’,一次性给诸王‘五千石青稞’(一万匹马的年度补贴)。” 帖木儿(忠顺领主)反对:“年度发放‘容易被诸王‘一次性挥霍’,部民还是会饿肚子,不如‘按月发放’,每月‘四百二十斗’,确保部民‘每月有粮’。” 也速蒙哥的使者(未参会,由脱脱代传)则要求:“补贴‘一半给青稞,一半给布匹’,草原部民‘需要布匹做冬衣’。” 萧虎折中:“补贴‘按月发放’,每月‘三百斗青稞 + 五十匹布’,青稞从北境粮储调拨,布匹从江南织坊调拨;发放时,需‘诸王与部民代表共同签字’,确保补贴‘用于部民’,而非诸王‘私吞’。” 各方均无异议。
巴图额尔敦(鹰派)主张:“若诸王‘拒不接受丈量、不交超限马群’,便‘派虎卫‘包围其营地,强制收编,并处‘削其领主之位’的惩罚’。” 博尔术(鸽派)反对:“惩罚过重,会‘逼其他诸王联合反叛’,不如‘先‘暂夺其半数岁赐’,若仍抗命,再‘削其部分草场’,最后才‘强制收编’,分三步处置。” 耶律楚材补充:“处置时需‘公开罪名’,如‘侵占他人草场、扣留吏员’,让其他诸王‘知其抗命是‘罪有应得’,而非元廷‘刻意打压’。” 萧虎定调:“按‘暂夺岁赐→削草场→强制收编’三步处置,每步间隔‘十日’,给诸王‘悔改机会’;且‘强制收编时,不得伤害部民,不得烧毁营地’。” 军方与草原代表均认可。
工部匠人王吏提出:“量天尺需‘在中都校准后,再运往草原’,确保‘所有量天尺的刻度一致’。” 帖木儿(忠顺领主)担心:“草原气候与中都不同,量天尺‘可能因冷热收缩,刻度不准’。” 王吏回应:“量天尺的‘硬木’已‘在草原气候中晾晒三个月’,收缩率已稳定;且‘每个丈量队会带‘校准木杆’(刻有‘标准三丈’刻度),每日丈量前‘校准一次’,确保精准。” 别里古台提议:“可‘让草原铜工‘参与校准’,增强草原对量天尺的信任’。” 王吏采纳,承诺 “每个校准木杆都‘由汉匠与草原铜工共同打造’”。
李衡提出:“部民编户‘自愿参与’,不愿编户的部民‘可继续随部落游牧,但‘不享受中央保护与免税政策’。” 老牧民巴图(逃荒代表)担忧:“有的部民‘不懂编户的好处’,可能‘不愿参与’,最后还是会‘被诸王欺压’。” 萧虎补充:“派‘草原宣传员’(由忠顺部民担任)赴各部落,‘讲解编户的好处’(如免税、草场保护),并‘提供‘编户体验期’—— 体验三个月,若不满意,可‘退出编户’。” 同时规定,“退出编户的部民,若‘后续再遇草场被占’,元廷‘不再受理投诉’。” 这一妥协,既 “尊重自愿”,又 “引导部民编户”,老牧民巴图表示赞同。
巳时三刻,议事进入 “分工部署” 阶段 —— 萧虎根据 “参会者的职责与能力”,将 “草场管控政策” 的执行任务 “分解到具体部门与个人”,形成 “中央统筹、地方执行、军方保障、情报监督” 的完整执行体系。这种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的部署,确保政策 “从白虎殿的‘纸上方案’,变为草原上的‘实际行动’”。
耶律楚材(治世总领)负责 “政策的整体统筹”:一是 “协调汉官与草原吏员的协作”,确保 “丈量队、编户部、补贴发放队” 的人员配齐;二是 “制定‘政策执行手册’”,详细规定 “丈量、编户、补贴的操作流程”,发放至各执行团队;三是 “定期向萧虎汇报执行进度”,遇 “重大问题(如诸王抗命)”,及时召开 “紧急议事”。张谦(物资局)负责 “物资保障”:一是 “在正月廿五前,将‘虎形量天尺’(五十把)、‘校准木杆’(五十根)、‘户籍牌’(五千块)从工部调至中都驿站”;二是 “在二月初五前,将‘北境粮储的十万石青稞、江南织坊的五千匹布’调至草原边境驿站,作为‘补贴与丈量队的粮饷’”;三是 “派‘物资押运队’(五十人),随丈量队赴草原,确保‘物资及时供应’”。耶律楚材与张谦需 “每日沟通”,确保 “治世与物资无缝衔接”。
李衡(流民安置司副使)负责 “汉官团队的领导”:一是 “在正月廿四前,选拔‘五十名汉官’(熟悉户籍、丈量的吏员),进行‘草原习俗与政策培训’(如学草原话、了解放牧常识)”;二是 “二月初六,率汉官团队赴草原,与草原吏员汇合,组成‘五十支丈量队’(每队汉官一名、草原吏员一名、忠顺骑士五名)”;三是 “亲自带队赴‘阿里不哥部周边的中小部落’,开展‘首批丈量与编户’,作为‘示范案例’,供其他丈量队参考”。王吏(工部匠人)负责 “量天尺的校准与维护”:一是 “正月廿四前,完成‘五十把量天尺’的最终校准,培训‘丈量队如何使用与维护量天尺’”;二是 “随丈量队赴草原,‘每十日’为各丈量队‘校准一次量天尺’,处理‘量天尺损坏’的问题”;三是 “记录‘草原气候对量天尺的影响’,为后续‘改良量天尺’提供数据”。
帖木儿(忠顺领主)负责 “草原吏员与骑士的组织”:一是 “正月廿五前,选拔‘五十名草原吏员’(熟悉草原牧地、部落关系的领主助手),与汉官‘结对培训’”;二是 “组织‘两百五十名忠顺骑士’,按‘每队五名’分配给丈量队,负责‘安全保护与草原向导’”;三是 “在自己的弘吉剌部‘设立‘草原议事点’,接待各丈量队,协调‘部落间的丈量纠纷’”。哈剌(巡检司同知)负责 “草原的监督与纠纷处理”:一是 “派‘巡检吏员’(一百人)赴蒙古故地各部落,‘监督丈量队的公平性’,防止‘汉官或草原吏员‘徇私舞弊’”;二是 “受理‘部民投诉’,如‘诸王骚扰丈量队、丈量结果不公’,需‘三日内核实,五日内处理’”;三是 “向萧虎‘每日汇报草原的治安情况’,若‘遇诸王抗命,立刻通报虎卫’”。
那拉珠尔(虎卫统领)负责 “军方的整体部署”:一是 “正月廿五前,派‘五千虎卫’驻扎在‘草原边境的三个驿站’(呼伦贝尔、杭爱山、克鲁伦河),‘每站一千五百人,配备虎蹲炮十门’,随时准备‘驰援丈量队或强制收编超限马群’”;二是 “二月初五前,派‘使者’赴阿里不哥、也速蒙哥等诸王营地,‘宣诏劝谕’,告知‘虎卫的部署’,威慑‘潜在抗命者’”;三是 “若‘诸王抗命’,按‘暂夺岁赐→削草场→强制收编’的步骤,‘派虎卫执行’,执行时需‘由那拉珠尔亲自指挥’,确保‘不扩大冲突’”。巴图额尔敦(虎卫先锋)负责 “虎卫的战术准备”:一是 “培训虎卫‘草原作战技巧’(如骑马射箭、雪地行军),适应草原环境”;二是 “在边境驿站‘搭建‘临时炮位’,测试‘虎蹲炮在草原的射程与精度’”;三是 “若‘强制收编’,率‘一千虎卫’作为‘先锋’,负责‘轰毙超限马群的头马’,震慑诸王部众,避免‘大规模杀戮’”。
刘七(白虎堂统领)负责 “情报监督”:一是 “派‘草原细作’(一百人),‘混入各诸王营地与中小部落’,‘实时传回‘诸王对政策的反应、丈量队的执行情况、部民的态度’等情报’”;二是 “每日‘汇总情报’,形成‘政策执行日报’,递交给萧虎与耶律楚材,‘若发现‘诸王私下联络反叛、丈量队舞弊’,立刻上报’”;三是 “监督‘补贴发放’,确保‘诸王未私吞补贴’,若‘发现补贴被私吞,立刻通报哈剌,追究责任’”。刘七需 “与各执行团队‘保持秘密联络’”,确保 “情报及时、准确”,为萧虎 “调整政策或部署” 提供依据。
议事过程中,参会者的 “心理变化” 十分微妙 —— 脱脱从 “傲慢” 到 “敬畏”,帖木儿从 “拘谨” 到 “安心”,那拉珠尔从 “谨慎” 到 “自信”,李衡从 “担忧” 到 “坚定”。这些心理变化,不仅 “反映了政策的说服力”,更 “体现了萧虎的统御魅力”,让 “原本立场分歧的各方”,最终 “凝聚为‘共同推进政策’的合力”。
脱脱初入殿时,因 “阿里不哥部势力大”,对元廷 “充满轻视”,坐姿傲慢,言语挑衅;当刘七呈现 “马群超限数据、细作记录、血衣物证” 时,他 “从傲慢转为抵触”,试图 “用草原传统辩解”,却被耶律楚材驳斥得 “无言以对”;当萧虎 “恩威并施”,承诺 “补贴与雇佣部民”,又暗示 “虎卫待命” 时,他 “从抵触转为敬畏”,意识到 “阿里不哥部‘无法对抗元廷’”,离殿时 “躬身应诺,态度恭敬”。脱脱的心理变化,代表了 “反叛倾向诸王的态度转变”—— 从 “轻视中央” 到 “承认中央权威”。
帖木儿作为 “忠顺领主”,初参会时 “因势力小、怕牵连”,神色拘谨,不敢多言;当听到 “脱脱的傲慢说辞” 与 “巴图额尔敦的武力主张” 时,他 “从拘谨转为担忧”,担心 “草场危机引发战乱,自己的部落会‘被波及’”,多次 “偷瞄萧虎,想发言却不敢”;当萧虎 “定调政策,承诺‘保护中小部落、赏赐忠顺领主’”,并 “让他参与‘草原吏员选拔与骑士组织’” 时,他 “从担忧转为安心”,主动 “提出‘用忠顺骑士保护丈量队’的建议”,离殿时 “面带笑容,对未来充满信心”。帖木儿的心理变化,代表了 “忠顺草原势力的态度转变”—— 从 “被动观望” 到 “主动配合”。
那拉珠尔作为 “军方统领”,初议事时 “因‘担心武力介入引发草原内战’”,态度谨慎,发言多 “附和博尔术的鸽派主张”;当 “脱脱傲慢、巴图额尔敦请战” 时,他 “从谨慎转为犹豫”,既 “认同博尔术的‘先礼后兵’”,又 “担心‘劝谕无效,错失时机’”,一度 “沉默不语,思考对策”;当萧虎 “定调‘三步处置’,让他‘主导军方部署’”,并 “在分工中‘赋予他‘强制收编的指挥权’” 时,他 “从犹豫转为自信”,主动 “提出‘虎卫驻扎边境驿站’的具体方案”,会后还 “主动与李衡‘沟通丈量队的安全细节’”。那拉珠尔的心理变化,代表了 “军方核心的成长”—— 从 “谨慎保守” 到 “沉稳自信”。
李衡作为 “汉官代表”,初参会时 “担心‘草原势力排斥汉官与汉法’”,发言时 “小心翼翼,多次强调‘量天尺的草原元素’”;当 “帖木儿质疑‘汉官丈量不公’” 时,他 “从担忧转为争取”,主动 “提出‘汉官与草原吏员协同、编户自愿’等妥协方案”,努力 “消除草原势力的疑虑”;当 “政策定调,萧虎‘让他率汉官团队赴草原执行’”,并 “承诺‘虎卫与忠顺骑士保护’” 时,他 “从争取转为坚定”,会后立刻 “组织汉官培训,准备丈量文书”,还 “主动向帖木儿‘请教草原习俗’”,决心 “做好‘汉法治草原’的第一步”。李衡的心理变化,代表了 “汉官的务实与担当”—— 从 “担心排斥” 到 “坚定执行”。
因 “草场危机严重、诸王傲慢”,神色凝重,目光锐利,仅 “通过眼神与简短指令” 引导议事;当 “情报呈现完毕,矛盾焦点清晰” 时,他 “从凝重转为从容”,适时 “定调政策,平衡各方利益”,言语间 “充满统御威严,却又不失温和”;当 “分工部署完毕,各方均无异议” 时,他 “从从容转为期许”,对参会者道:“蒙古故地是元廷的‘北境屏障’,草场管控是‘草原长治久安的关键’,你们都是‘元廷治世的支柱’,我期待‘三个月后,草原无逃荒部民,诸王守规矩,部民安居乐业’。” 萧虎的心理变化,代表了 “核心决策者的掌控力”—— 从 “正视危机” 到 “掌控全局”,再到 “期许未来”。
午时三刻,白虎殿议事结束,参会者按 “分工部署” 各自离去 —— 这场持续四个时辰的议事,不仅 “解决了当前的蒙古故地草场危机”,更 “在元代草原治理与中央集权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 “元廷从‘草原部落联盟’向‘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彻底转变”,也为 “后续元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提供了 “治世范本”。
在此之前,蒙古故地的 “牧地分配、部民管理” 多由 “诸王自主决定”,元廷仅 “通过岁赐与联姻维持松散控制”,导致 “草场兼并、部落冲突频发”;此次议事确立的 “限牧 - 丈量 - 编户 - 补贴” 政策,将 “草原的核心资源(牧地、马群、部民)” 纳入 “中央统一管控”,用 “标准化量器、户籍制度” 替代 “部落旧制”,标志着元代草原治理 “从‘自治’走向‘管控’”,为 “后续草原的长期稳定” 奠定基础。耶律楚材评价:“这场议事,让草原‘从部落混战的隐患地,变为元廷大一统的稳固地’。”
议事推行的政策,既 “吸收汉地的‘量器标准化、户籍管理’等成熟手段”,又 “保留草原的‘牧群私有、领主特权’等传统”,如 “量天尺刻草原纹饰、补贴用青稞与布匹(草原急需物资)、诸王仍掌限额内牧地管理权”,避免了 “汉法一刀切的弊端”。这种 “融合性” 实践,证明 “汉法与草原传统可‘互补共赢’”,为后续 “元代多民族治理” 提供了 “范本”—— 如 “江南的‘双法’(草原法与中原法)、闽地的‘海外贸易与农耕结合’”,均借鉴了 “草场管控的融合思路”。
通过 “量天尺丈量”,元廷首次 “摸清了蒙古故地所有牧地的具体数据”;通过 “部民编户”,元廷首次 “直接管控草原人口”;通过 “收编军牧”,元廷首次 “掌控草原的核心战略资源(马群)”;通过 “设立牧群管控司”,元廷首次 “在草原建立‘中央派出机构’”。这些措施,让 “中央权力‘从中都延伸至草原部落’”,削弱了 “诸王的‘财权、地权、人权’”,避免了 “草原割据” 的可能,强化了 “元代中央集权”,为 “后续削藩” 铺平了道路。
政策的 “共赢设计”(诸王获补贴、部民获保护、汉官获执行权、元廷获管控权),让 “草原与中原的‘利益绑定’”—— 中原的 “青稞、布匹” 通过 “补贴” 输入草原,改善草原民生;草原的 “马群” 通过 “军牧” 输入中原,增强中原边防;汉官与草原吏员 “协同执行”,促进 “文化交流”;逃荒部民 “返乡生产”,减少中原的安置压力。这种 “利益共同体” 的形成,让 “草原不再是‘中原的威胁’,而是‘中原的伙伴’”,为 “元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 提供了 “经济与社会基础”。
议事过程中,耶律楚材的 “谋虑”、那拉珠尔的 “沉稳”、李衡的 “务实”、张谦的 “细致”、刘七的 “严谨”,均得到 “充分展现”,萧虎对 “核心团队的能力” 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为后续 “更大规模的治世行动”(如江南织坊扩张、闽地海外贸易)“储备了人才”;同时,各方 “从立场分歧到协同分工” 的过程,也 “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让 “汉官、草原代表、军方、情报官” 形成 “‘为元代治世’的共同目标”,这种 “凝聚力”,成为 “元代后续应对危机(如察合台系叛乱)的‘核心力量’”。
这场议事,最终以 “政策落地、分工明确、各方协同” 收尾。它不仅 “化解了蒙古故地的草场危机”,更 “重塑了元代草原治理的格局”—— 从 “部落旧制” 到 “中央管控”,从 “利益冲突” 到 “共赢共生”,从 “松散联盟” 到 “集权统一”。多年后,当蒙古故地的部民 “在划定的草场放牧,用虎形量天尺丈量土地,凭元廷户籍领取补贴” 时,仍会想起这场 “改变草原命运的议事”,想起萧虎那句 “元廷既护诸王,更护部民” 的承诺 —— 这便是这场议事留下的最宝贵遗产:真正的大一统,不仅是 “疆域的统一”,更是 “治理的统一、利益的统一、民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