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75章 出使西域

黄沙扑面,兴庆府宫城内,西夏皇宫的大殿内,李乾顺端坐在王座之上,缓缓展开那份来自东南明国的国书。他目光扫过纸上的文字,嘴角微微扬起,脸上浮现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扬州之战,竟然折了金军一个整编旗……」

殿内群臣听闻此言,皆面露惊讶之色。金国如今势大,连大宋都被其摧枯拉朽般击败,一个新兴的东南政权竟能让金军吃亏?

李乾顺心中暗自思索:这明国虽远在江南,但能在女真铁蹄下生存下来,甚至打败金军,着实不同寻常。不过,这与西夏关系不大——明国的敌人是金国,不是他李乾顺。

他慢悠悠地展开国书,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尤其是那一句——「永乐之治,普天之下皆可为友。」

李乾顺忍不住笑出声来。他当年登基时,赵佶还在东京开封花天酒地,谁能想到短短数年,大宋的大半壁江山已然易主?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个「明国」居然能在扬州全歼金军一个整编旗。

坐在下首的西夏左相梁乙埋轻轻咳嗽了一声,打破了沉默:「陛下,这明国远在东南,兴兵北上尚不现实,如今不过是想在金国背后添些麻烦罢了。」

李乾顺笑着点头:「正是。」他将国书递给梁乙埋,随即看向殿下那名身穿黑色锦衣的使者。

「光明右使?」李乾顺缓缓念出邓荣的教职称号,语气中带着一丝玩味。他知道明国出身摩尼教,听闻他们沿用了「左右光明使」的称号,这位胡僧显然是其中一位高层。

邓荣微微拱手,不卑不亢:「大夏皇帝陛下,吾主明国首相方梦华愿与贵国友好往来,共商大计。」

李乾顺嘴角微微一扬。他当然知道,眼前这个使者不仅是明国的开国公,还是明教的光明右使,代表着东南那个新兴国度的真正权力中枢。他笑了笑,悠然道:「贵国远在江南,与我大夏相隔数千里,能有什么大计可商?」

邓荣微微一笑,朗声道:「陛下,天下之势,并非永远由强者掌控。数年前,女真人尚在白山黑水之间,宋金未战时,谁能想到今日局势?而今,金国虽盛,却并非无懈可击。」

他语气一顿,目光炯炯地望向李乾顺:「陛下如今不能不察——金国已然是北方之主,可大夏却至今未分得半点实惠。」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微微一滞,众臣心中各有思量。

李乾顺将国书递给右相高永能,悠然说道:「看来,这明国倒有些意思。」

高永能接过国书,看了一遍后皱眉道:「陛下,明国虽在东南,但其势力正不断扩张。若其稳固江南,恐怕日后未必对我大夏无所图。」

「哈哈,高相多虑了。」李乾顺笑道,「明国要稳固江南,少不得要和金人长期对抗。我们和金国接壤,按理说应当站在他们那边,但眼下金人对我大夏可是毫不客气。」

他冷笑一声,目光中透着一丝怨毒。

去年,西夏趁宋朝溃败,攻下了镇戎城和平夏城,本以为能趁乱捞一大笔,结果金国根本不给面子,不仅将西夏视作附庸,还对边境虎视眈眈,甚至逼迫他交出河西的税赋作为「贡品」。

「金人占了宋朝西北五路,却不愿分我大夏一杯羹。」李乾顺冷哼道,「而明国却能在东南挡住金军,若能借此牵制金人,未必不是好事。」

「陛下的意思是……」高永能迟疑道。

李乾顺眯起眼睛,缓缓道:「我大夏不必与明国结盟,但可以与之通商,甚至暗中交换些许情报,令金国无暇西顾。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安稳发展,待局势有变,再择良机而动。」

高永能略一沉吟,点头道:「如此,倒也能左右逢源。」

李乾顺转向邓荣,面带微笑道:「邓长老远道而来,朕自然以礼相待。明国欲通商,我大夏欣然允之。至于共谋北敌之事……」

他顿了顿,笑容意味深长:「当今世道,风云变幻,我大夏自会审时度势。」

邓荣心中暗自冷笑。李乾顺这番话无非是骑墙之策,既不拒绝也不答应,典型的西夏风格。

但明国并不急于让西夏立刻站队。只要西夏愿意开边贸,接受明国的布匹、盐铁、甚至部分火器,那就是明国影响力深入西北的第一步。

想到这里,邓荣微微一笑,作揖道:「既如此,我国必将准备厚礼,答谢大夏皇帝陛下。」

殿中,李乾顺与邓荣相视而笑,各怀心思。

李乾顺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目光幽深地看着邓荣,良久才缓缓道:「你们想要朕做什么?」

邓荣淡然一笑:「明国并不奢求大夏与金国直接为敌,但凡事总需留有后手。如今,金军南下已遭阻碍,若有朝一日金国在南方泥足深陷,陛下可否愿意顺势而为?」

李乾顺微微皱眉,这话看似没有让西夏承担什么风险,实则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轻轻点头:「明国,倒是有些意思。」

他目光深邃地望着邓荣,似乎在衡量什么,而后摆了摆手:「你们使团先在兴庆府歇息一晚,朕会安排人接待。」

邓荣微微一笑,拱手退下。

翌日,暖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锦缎屏风上,光影交错。耶律南仙披着一件宽袖白狐裘,慵懒地靠在榻上,手中翻阅着那封明国使者送来的国书。

她的目光掠过那些文雅规整的汉字,心跳却随着某一段话不受控制地加快——

「永乐之治,普天之下皆可为友。」

「吾国太上皇圣公天子遣使通商,并愿共谋北敌。」

「去岁,金军整编一旗于扬州溃灭。」

耶律南仙一愣,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她当然知道金国整编旗意味着什么,那是一支完整的女真军镇,战力惊人,可在扬州居然败得如此之惨?她翻过竹简,看见了那场战役的主导者——「明国首相方梦华。」

一个女人?

耶律南仙微微皱眉,心中本能地生出一种复杂的感觉。

她自幼习武,纵马弯弓,曾随父兄征战,在辽国贵族女子中可谓独树一帜。嫁入西夏十几年后也未曾荒废,打镇戎军那一战,她跟宋朝西军名将曲端力斗五十合不落下风。

她一直以为自己算是这乱世之中少有的女中英豪,可现在竟然冒出一个方梦华,不仅在战场上击溃金军,还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

耶律南仙忍不住冷笑了一声,自言自语道:「有意思……倒想见识见识。」

「娘娘?」一旁服侍的宫女低声问道。

耶律南仙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竟然盯着国书出神了半天。她站起身来,拂袖将国书递给宫女,随即大步走出殿门,往外宫行去。

「本宫要见圣上。」

李乾顺正与宰相高永能议事,忽见耶律南仙大步而入,竟丝毫不顾忌礼仪,直接走到殿前,朗声道:「圣上,本宫要见见明国的使者。」

殿内众人皆是一惊。

高永能皱眉道:「娘娘,明国使团已经离开宫城,圣上派了铁鹞子亲自护送,恐怕此刻已出了兴庆府。」

耶律南仙怔了一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她一向看不起这些夏国大臣,觉得他们目光短浅、懦弱无能,可她万万没想到,李乾顺居然会如此迅速地送走明国使者,连她得知消息的机会都没给!

她猛地转向李乾顺,眸光灼灼:「圣上为何这般急着打发他们走?难道你就不想知道,这个明国到底是何等人物在掌权?」

李乾顺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淡淡地扫了她一眼,语气不急不缓:「方梦华虽能胜金军,但终究远在东南,不值得朕过多关注。明国使者来访,不过是商贸往来,不必多虑。」

耶律南仙深吸一口气,冷冷道:「本宫只是想见一见方梦华,看看这个能在乱世中立国、败金的女子,究竟是何等人物。」

殿内一片沉默。

李乾顺望着她,忽然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意味不明的笑意:「南仙,妳不会是想认个妹妹吧?」

耶律南仙脸色微变,厉声道:「李乾顺,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乾顺看着她的神情,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再者,朕已允诺明国通商,至于更深层次的合作,需得再观望。」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几分:「等时机成熟,若真有必要让妳去见一见这位‘明国首相’,本王自会安排。」

耶律南仙冷冷看了他一眼,知道今日已无机会再见邓荣,只能拂袖转身,快步离去。

李乾顺看着她的背影,轻声笑道:「她的好胜心,倒是比她那几个兄长还强。」

高永能低声道:「陛下当真要让娘娘日后与明国接触?」

李乾顺摇了摇头,缓缓坐回龙椅上,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不必刻意安排。但若明国势力真能撼动金国,或许她会有用。」

高永能不再言语,只是垂手静立。

而此刻,在宫城之外,西夏铁鹞子骑兵护送着邓荣的使团,已然驰骋在通往西州回鹘的道路上,黄沙漫天,烈日灼目。

兴庆府的风,吹不散各怀心思的人们,更吹不散那些即将交汇的命运之线。

河西走廊,瓜州至沙州道戈壁漫漫,黄沙漫天。西夏铁鹞子骑兵护送着明国使团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经由西凉府、甘州、肃州、瓜州、沙州而行。一路上,他们经过无数废弃的烽燧、残破的佛窟,商队驼铃不时在远方回荡,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邓荣骑在马上,手中握着明国国书,目光望向天边那轮苍白的冷日,心中却是一片沉重。

他本名骨咄祿,原是西州回鹘的僧侣,受毕勒哥汗派遣东行,原本的任务是向中土传播摩尼教义,然而命运弄人,他最终成了明国的光明右使,而他的祖国,却已不复存在。

——西州回鹘,已成西辽属地。

消息来自一名在西域行商的龟兹人,他在瓜州驿站与邓荣闲谈时,提起自己曾走访高昌城,亲眼见到耶律大石的大辽军旗高挂于城头,而昔日的毕勒哥汗,已经对西辽称臣,奉耶律大石为「仁义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契丹-蒙古语「大」的意思)。

怪不得……怪不得圣姑在交付国书时,曾意味深长地告诉他,西辽那一份不必跑额外的路,只需在高昌城(吐鲁番)就能见到耶律大石的代表。

邓荣心中五味杂陈。

他幼年皈依摩尼教,在高昌城的光明寺度过了许多岁月,曾以为自己的信仰能成为西域各族的精神纽带,然而世事无常,强权才是决定国运的真正力量。西州回鹘数十年来左右逢源,先依附于北宋,又在西夏、辽、喀喇汗国之间斡旋,最终却没能逃过亡国的命运。

「骨咄禄。」

同行的华光大师低声唤道,他是一位年迈的回鹘摩尼教长老,上次邓荣拜访高昌重迎摩尼圣火时被毕勒哥汗派往江南传道多年,此次随鄧榮西行,除了参与外交,还有一项隐秘使命——在西域复兴摩尼教。

「华光。」邓荣回过神来,声音略带沙哑。

华光大师看着他,目光慈悲而深邃:「你在想高昌城的事?」

邓荣苦笑了一下:「是啊。我等本该是回鹘的僧人,如今却要以明国使者的身份,去家乡面见占领了咱家的新主人。」

「国土兴衰,皆有定数。」华光大师轻声道,「我等今日之行,不只是为了旧国,也为了光明。」

邓荣沉默片刻,缓缓点头。

无论西辽如何,高昌回鹘人的摩尼教信仰不会改变,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依然需要光明。

数日后,使团抵达玉门关。

这里是汉唐以来通往西域的门户,如今却是一座残破的关城,驻守的军士不过寥寥数百,远不复昔日的雄伟气象。西夏的铁鹞子护卫至此便止步不前,按照李乾顺的命令,他们的任务仅限于护送明国使团至西夏边境,接下来的路途,则需由邓荣自行安排。

邓荣翻身下马,目光望向西方。

再往前,就是高昌的方向。

那里曾是他的故土,如今却属于西辽,而他即将以一个异国使者的身份,前去拜会那位「北国雄主」耶律大石。

风沙呼啸,卷起他袖角的白色摩尼教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未变的西域风云。

「走吧。」他轻声说道,抬步迈向那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

这一刻,西北的风开始微微改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