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保证粮食产量

“目前知道的是,转动中间的磁石,就能让圆环转起来。”

陶有道想了想,回答道。

“那为什么转动磁石,铜环就会转呢?”

刘升又问,陶有道却一时答不上来。

“会不会是电?”

一位老师突然想到,说:“这东西送来的时候,说过不要随便碰铜线,可能有电。”

“电?阴阳相激?磁石?同性相斥?”

结合《说文解字》中对“电”的解释,刘升眯着眼看着磁石,低声自语:“异性相吸,可是磁石根本不会吸铜,而铜能导电,所以问题应该出在磁石上!”

随着越想越深入,老师们也聚在一起不断讨论。

讨论得越多,问题就越清楚。

最后得出结论:“为什么只有磁铁转动的时候才能发电。”

确定了问题后,刘升感到非常激动。

“你们谁跟我一起去?”

他说着,回头问。

“我下午还有课。”

“我也是。”

午休已经过了,就连陶有道也要去上课。

而刘升的历史课现在不重要,所以他时间比较宽裕。

“那我一个人去!”

咬了咬牙,刘升下了决定。

东华门的事情,在国子监学生眼里,圣人就像暴君一样,也在刘升心里留下了一点阴影。

走出学校,刘升步行来到王府门前,然后开始犹豫。

刘升来回走了好几趟,最后还是握紧拳头,走到王府的护卫面前,说道:“我是景泰学校的先生,想见圣人。”

如果是别人,护卫可能随便打发过去,但教书先生就不一样了。

不少同事的孩子没进大院,都在景泰学校念书。

“先生请稍等。”

护卫立刻进去通报。

看到这情况,刘升轻轻握了握拳,果然景泰学校不一样。

没过多久,刘升就被带了进去,见到了圣人。和东华门那边的气氛不同,这里的人神情温和。

刘升在正统四年的乡试中中了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却没有考中,于是留在京城,开设私塾,结交朋友,举办讲座,和人一起探讨经书中的疑难问题。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资料,别人家十一岁的孩子,而刘升今年已经十九岁,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

还没等刘升行礼,朱祁钰就先问:“为什么?朕看了你的资料,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去当老师?为什么会放弃科举?”

刘升低下头,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回陛下,去年黄河发大水,京城来了很多灾民,我在路上遇到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少年,一问才知道他是河南的秀才,我身上什么都没有,刚好带着一本《易经》,就送给了他。”

说完,他又苦笑着摇头:“当时我听到旁边的灾民说:‘有粮食能救命,易经能当饭吃吗?’我一时说不出话来。”

朱祁钰听完,心里有种感觉,读书真的救不了人。这里的读书,指的是儒家经典。

“然后呢?”

朱祁钰继续问:“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足以让你放弃科举,朕知道。”

“陛下英明。”

刘升行了个礼,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今年京城没有流民。”

这句话说明了刘升为何这样做。他不是为了做官,而是真心想帮助百姓。看到现在的京城,流民都有事可做,不像去年那样在街上流浪乞讨。

朱祁钰点点头,又问:“你来找朕有什么事?”

“陛下,百姓有个问题弄不明白,关于那台发电机的,为什么磁石一转就能发电?”

刘升把准备好的问题说了出来。

朱祁钰挑了挑眉,听刘升问出这个问题,就知道他一定认真思考过,不然问题不会这么清楚。

“这很简单,电和磁是相互关联的,磁能生电,电也能生磁。”

朱祁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刘升面前,问道:“你对这个感兴趣?”

刘升用力点头:“陛下,百姓都很好奇。”

“那我们先从司南说起……”

朱祁钰带着刘升走出大堂,在院子里一边走一边讲解。

一个问题往往会引出更多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司南会指向南方?如果这样的话,脚下的大地是不是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最后讲到,变化的电会产生磁,变化的磁也会产生电。

刘升整个人都愣住了,但同时也明白了什么是磁场。

电到处都是,只是通过铜线被收集和引导罢了。

而转动的磁石,其实是在切割磁感线。

再深入一点,就涉及到相对论了,朱祁钰到这里就停下了。

一种现象被发现后,通过它去推测、实验,再试着用语言表达和解释,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吗?

朱祁钰笑着问道:“用公式来解释这种做法,你的数学怎么样?”

刘升脑子里装得太满,还没来得及想清楚,面对圣人的提问,只能回答:“还行。”

“那就不行。”

朱祁钰直接说道:“如果你用哲学来解释,那就太容易了,很容易就会滑向神学,到时候‘神创造万物’的说法就出来了,好解释得很。”

他给刘升打了个预防针,别让他往神学那边走。

什么科学最后会归于哲学,有些人总喜欢把这话套在某些名人身上。

然后断章取义,如果大明的科学一开始就这么发展下去,往后烧死异端的事情,可能就会在大明某个地方发生。

道教或许不会这么做,但佛教却很乐意,因为伪书最早就是佛教弄出来的。

一神教更不用说了,它们的思想已经深入到让大多数人觉得,只要观点不同,就会有麻烦,比如被杀,或者被烧死。

幸好现在的大明还没有被这些东西污染。

“百姓还有一个问题想不通。”

刘升摇摇头,甩开思绪,又问:“电有什么用?如果让圆环反过来转,用人也可以做到,为什么中间还要加电?”

“好问题,而且很简单。”

朱祁钰带着刘升回到大厅,指着火炉上的水壶问:“你看见了什么?”

刘升回答:“火炉,水壶。”

朱祁钰又问:“还有呢?”

刘升沉默了一下,回答:“火炉,烧开的水壶。”

“还有呢?”

朱祁钰摇了摇头,继续问。

“水汽?烧开的水?”

刘升开始有些不确定了。

朱祁钰走过去,拿起水壶,用布堵住壶口,再放回火炉。

没过多久,水壶盖子就开始跳动起来。

刘升盯着跳动的盖子,心里渐渐明白了。

“火炉产生的热是一种能量,电也是一种能量,发电机一直转的话,铜线也会发热,这就是电能变成热能的过程。那么,如果在这盖子上装一根铁管,铁管会随着壶里的热量上下摆动,能用来做什么呢?”

朱祁钰挑了挑眉,笑着问刘升。

“可以带动机器,减少人力,只要热足够,就能代替牲畜驱动的磨坊、水车,甚至马车!”

刘升的脑子突然灵光一闪,像火花一样不断向上延伸,长出枝丫,变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他的双腿开始发软,感觉大脑消耗了太多力气。

作为读书人,他立刻想到了武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

蜀地有一种小车,一个人就能推着走,能载八石的货物,前面的形状像是牛头;还有一种大车,四个人一起推,能装十石的东西,这就是所说的木牛流马。

这种设计让人力不会太辛苦,也不需要牛来吃喝,却能提升运输效率。

如果圣人说的没错,这样就能腾出更多劳动力,让他们去耕种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不对,现在京城的流民好像都没分到田地。”

刘升皱着眉头,觉得哪里不太对。

以前流民都是给点钱粮,然后打发他们回老家。

但现在的情况看来,圣人根本没打算让他们回去。

刘升心里还是觉得,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应该让他们去种地,这样才能保证粮食产量。

朱祁钰看着跪在地上的刘升,笑着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刘升突然回过神来,低声说:“百姓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陛下已经知道,为什么还没造出来?”

在刘升看来,圣人真是圣人,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全。

朱祁钰听了,眉头一皱,整个人变得严肃起来,反问:“你猜猜,朕是什么身份?”

“至尊……”

刘升话说到一半,立刻明白了圣人的意思。

虽然朱祁钰有点不务正业,但也不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等他死了,所有事都会回到原点。

刘升不是这么想的,他认为圣人已经指明了方向,

而他自己,绝不能是废物。

“臣明白了,陛下。”

刘升抿着嘴,右手在胸前握紧拳头,神情坚定。

朱祁钰点了点头,不管刘升到底明白什么,挥手说道:“没事就多研究,有成果或者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朕,如果朕有空的话。”

朱祁钰刚做完兵法推演,虽然没动手,但很多问题和措施都需要动脑。

再加上会议室的硬板床睡得不舒服,他现在想午休一下。

等刘升离开后,朱祁钰洗了个热水澡,然后关在房间里休息。

走出王府的刘升,看着路上被扫干净的积雪,行人脸上露出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