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最爱吃苕皮

第178章 甜蜜的烦恼

首批五千公斤草莓的顺利交付,极大地提振了李家沟合作社的士气。

然而甜蜜的烦恼接踵而至。

首先是生产端的压力。

二十亩试验田的草莓,为了确保首批订单的品质,几乎是倾尽全力,后续的持续产出能否保持同样稳定的高标准,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几个月张春城几乎是住在了大棚里,眼睛熬得通红,整天盯着那些娇贵的草莓,生怕它们出一点状况。

“建安,这精细化管理太费神了!”张春城找到王建安,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诉苦,“水多一分怕涝,肥少一点怕亏,温度湿度更是要命,白天晚上都得盯着。

照这么干,这二十亩地能把人活活累死,更别说以后要是扩大面积该咋整。”

王建安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深吸了一口:“春城,你的辛苦我晓得。

但这正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靠人盯人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得想办法提升种植的科技含量,搞自动化的环境控制。”

张春城吐着烟圈,似懂非懂:“自动化?那是啥子东西?那得花多少钱?”

王建安:“这个钱这必须花,只有把技术标准固化下来,变成谁都能操作执行的流程,我们才能解放出劳动力,也才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然我们永远只能是小打小闹。”

不久尹彬从蓉城带回消息,棚鲜生两家店的草莓反响极好。

这是挑选之后剩下的“残次品”,虽然价格比普通草莓高出不少,但凭借出色的口感和品相,依然供不应求。

尹彬有些无奈:“建安,我们自己店里都快断货了,好多顾客问啥时候有。”

几乎同时,王建安接到了林老板从沪城打来的电话:

“王经理,首批货在我们的高端渠道试水非常成功,客户反馈极佳,很多星级酒店和精品超市都主动联系我们要求加大供应。

你们那边后续的产量一定要跟上啊,我们希望能尽快敲定下一批,不,是今后几个月的稳定供应计划。”

王建安握着话筒,心中喜忧参半。

喜的是市场认可度如此之高,忧的是合作社现有的产能根本无法同时满足外部大订单和内部零售渠道的需求。

他斟酌着词句:“林老板,感谢市场对我们李家沟草莓的认可,不过你也清楚,高品质草莓的生产周期和产量是有限的。

我们目前这二十亩地,后续的产出需要精细规划,既要保证对你的供应,也要兼顾我们自身品牌的培育。

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根据草莓的生长周期和预计产量,制定一个滚动的供应计划,尽可能优先保证你的需求,但也为我们自己的零售留出一定的空间。”

电话那头的林老板沉默了几秒,显然在权衡。

他明白王建安说的在理,一个成熟的品牌确实需要直营渠道来维持品牌热度和价格标杆。

但他也更看重李家沟草莓给他带来的丰厚利润和渠道拓展价值。

最终林老板开口:“王经理,我理解你们的难处和规划。

这样,下一批采收,我们希望至少能拿到八千公斤。

价格可以在原基础上再上浮百分之五。

至于你们自身的零售,我建议可以适当控制规模,维持高端形象即可。

毕竟,把主要精力放在我们这条线上,规模效应更明显,利润也更集中。”

王建安没有立刻答应,他知道这涉及到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是专注于做高端原料供应商,还是坚持打造自主品牌?

“林老板,你的提议我们会认真考虑。这样,等我们这边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评估,再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你看如何?”

“好,王经理是稳妥人,我等你消息。不过要快,市场不等人啊。”

放下话筒,王建安陷入了沉思。

林老板给出的条件无疑极具诱惑力,价格上浮百分之五,意味着利润空间更大。

但完全依赖一个大客户,风险也同样集中。

一旦对方市场波动或合作出现变故,对合作社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而坚持发展自主零售渠道,虽然前期投入大、管理复杂,但品牌掌握在自己手里,抗风险能力更强,也更符合他打造“李家沟”这个金字招牌的长期愿景。

“两条腿走路,不能偏废。”王建安在心里默默定下了基调。

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资源分配,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为涉及产品和销售,所有我那个建安将尹彬、张泽安、张春城等人都召集了过来,一起商讨对策。

会议上,意见出现了分歧。

张泽安倾向于优先保障林老板的订单:“建安,林老板这边量大价高,结算快,能快速回笼资金。

你们自己的零售店,量小麻烦多,可以适当控制一下,或者用普通大棚的草莓顶一顶,虽然品质差一点,但价格便宜,也有市场。”

尹彬则考虑得更长远:“我觉得不能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林老板现在是对我们好,万一哪天不要我们的货了呢?

我们自己的店才是根本,好不容易把棚鲜生的牌子做起来,不能自己砸了。

再说,零售虽然量小,但利润也不低,还能直接听到顾客的声音。”

张春城更关心生产现实:“我不管你们咋卖,我就问,地里的产出就那么多,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哪能行?

除非赶紧扩大种植面积,升级大棚设备,不然说啥都是空的。”

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下。

王建安静静地听着,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开口:“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兼顾的办法。”

首先生产端,春城说的对,必须扩大产能,提升效率。

这个我来给社员们说,把我们村的大棚都改建成草莓种植。”

张泽安面露难色:“所有的大棚?这投入可不是小数,他们未必答应啊……”

“草莓赚钱更多,他们会答应的。”王建安继续道,“第二是销售端,林老板的订单要保,这是我们现在利润的大头,也是我们技术实力的证明。

但我们自己的零售渠道也不能放弃,我的想法是,实行产品分级。”

众人疑惑:“产品分级?”众人疑惑。

王建安解释道:“将我们产出的草莓,按照严格的标准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

特级果,最优等的,优先供应林老板,满足出口和顶级渠道的需求。

一级果,品质也很好,但可能在果形、大小上略有差异,供应我们自己的棚鲜生零售店和机关食堂,维持我们的品牌形象。

二级果,可能存在轻微瑕疵,但口感不影响,可以在本地市场以优惠价销售,或者深加工成草莓酱,草莓罐头。”

这个思路让众人眼前一亮。

尹彬首先赞同:“这个办法好!特级果卖高价,一级果保品牌,二级果也能变现,物尽其用!”

张泽安也点头:“说道草莓罐头,县里那个罐头厂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起来?”

上半年县里的罐头厂和李家沟达成过采购意向,可惜还没等到李家沟的草莓种植出来,罐头厂的资金链出了问题,现在只能艰难度日。

前段时间更是打算私有化承包给个人,但没人接手。

王建安摇了摇头:“不行,我们现在没那个精力再去搞那个厂了,搞厂不是那么简单的,涉及的东西太多。我们还是去找采购商,目前只做一级市场。”

张春城也松了口气:“要是能分级,我那压力就小点了,不用颗颗都追求完美,只要把特级果的比例提上去就行。”

最后王建安一锤定音:“好,那就这么定了,春城,你和刘老师、张老师尽快制定出详细的分级标准。

三哥,你和林老板沟通,就按分级供应的思路谈后续合同,同时协调好我们内部各级草莓的分配。”

随后王建安和张泽安召集社员们开了个会,会上王建安说了想要动员大家将大棚改造成草莓大棚的想法。

一些人爽快的答应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需要投入太多了,而且今年的蔬菜正开始大量采收,现在改建太亏了,便有些犹豫。

王建安告诉他们是明年再开始改建,今年肯定来不及了。

最终在王建安的利益分析下,所有人都同意了大棚改建。

尹彬与林老板的沟通也取得了进展。

林老板虽然对不能独占所有优质货源略有微词,但在王建安承诺优先保障特级果供应,并且价格给予优惠后,也接受了这个方案。

就在合作社上下为扩大生产和分级销售忙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再次来到了李家沟。

来的正是省农科院的杨教授。

他这次不是一个人,身边还跟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王建安得到消息,连忙和张泽安一起迎了出去。“杨教授!你怎么亲自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我们好去接你!”

杨教授笑呵呵地说:“建安,不用客气。我这次来,一是看看你们草莓项目的进展,二是给你们送个宝贝过来。”

他指了指身边的年轻人:“这个是陈逸飞,我们院农经所的青年才俊,专门研究农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

听说你们合作社发展很快,遇到了不少新问题,我特意把他请来,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王建安闻言,又惊又喜,连忙向陈逸飞伸出手:“陈老师,欢迎欢迎!你能来真是太好了!我们现在正是一脑子浆糊,迫切需要你这样的专家指点迷津!”

陈逸飞笑着与王建安握了握手:“王经理,你太客气了。

杨教授一直夸你是农村能人,有眼光,有魄力。

我这次来主要是学习,希望能结合我的专业知识帮到你们。

这也是我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

杨教授在一旁补充道:“逸飞可不是光会纸上谈兵,他参与过好几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规划和咨询,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

王建安心中大喜,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

合作社发展到现阶段,管理瓶颈日益凸显,正需要陈逸飞这样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现在盘子大了,王建安上辈子也没有这种大公司的管理经验。

现在屠宰场,棚鲜生的管理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

他已经很久没去大棚“一线”了。

王建安立刻将杨教授和陈逸飞请进办公室,泡上好茶,然后将合作社目前的发展情况、遇到的困境。

特别是关于产能扩张、销售渠道平衡、内部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思考和难题向陈逸飞和盘托出。

陈逸飞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都切中要害。

听完王建安的介绍,陈逸飞推了推眼镜,开口说道:“王经理,你们合作社目前遇到的问题,非常典型,是成功的农业企业迈向规模化过程中几乎必然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首先,关于产能与质量的矛盾。

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必须依靠科技提升单产和品质稳定性。

我建议在新大棚的建设中,可以考虑引入自动化管理设备。

这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更能确保技术标准的稳定执行。

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了,国内使用的还很少,主要是设备很贵。

这还需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看是否购买。”

王建安和张泽安听得连连点头,这正是他们想做的,但苦于没有具体方向。

“其次关于销售渠道的平衡。你们提出的‘产品分级’策略非常好,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第三,关于内部管理。随着规模扩大,业务复杂化,传统的、依靠个人权威和经验的管理模式会越来越吃力。

我建议,逐步引入扁平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标准作业程序,推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同时要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可以送出去培训,也可以请进来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