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雨后新生
王建安站在养猪场边俯瞰着后边湾忙碌的景象。
张泽安拿着最新的账本走过来:“建安,统计完了,所有大棚都修复完毕,补种的菜苗也基本到位。
这次直接投入的修复资金,加上菜苗的损失,总共是六万三千多。”
王建安点点头:“泽安舅舅,这次风雨是个教训,我们的竹木大棚,对付一般风雨还行,遇到这种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雨就扛不住了。要想长远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升级。”
张泽安深以为然:“是啊,我看了,你那两个钢架的大棚就完全没有损失。建安,你的意思是……”
王建安:“逐步改造,以后新建的大棚全部采用更坚固耐用的材料,水泥柱、镀锌钢管做骨架。
现有的竹木大棚,也要制定一个计划,分批进行加固和升级,这笔钱,不能省。”
张泽安:“我晓得,这事关乎根本,等这批菜上市,资金回笼一些,我们就开始弄。”
两人正说着,技术员小刘兴奋地跑了过来:“建安哥,泽安叔!好消息!
试验田里的脱毒苗移栽后,成活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
而且长势明显比普通分株苗旺,你看这记录,叶片数和茎粗都比对照组长一截。”
王建安接过小本子,看着上面密密麻麻却清晰的数据,脸上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这是风暴过后,最令人振奋的消息了。
“小刘,辛苦你们了,这批苗子是我们的希望,一定要照顾好。”王建安叮嘱道。
就在李家沟全力恢复生产的同时,山城那边再次传来了消息:
“建安,鲜品汇那边开业了,搞了个很大的促销活动,价格压得很低,确实抢走了我们一些图便宜的顾客。
不过我们也没闲着。
按照你的意思,我们加强了会员服务和品质宣传,那些注重品质的老顾客基本没流失。
而且,我发现了个新情况。”
王建安:“哦?什么情况?”
尹彬的声音带着几分笑意:“鲜品汇为了打价格战,进的货品质参差不齐,有些菜看着就不新鲜。
这才开业不到半个月,已经有顾客抱怨了。
反而衬托得我们棚鲜生的菜,价格虽然稍高,但物有所值。
另外听说鲜品汇的老板好像资金有点紧张,供货商的货款都拖着没结清。”
王建安心中一动。
价格战是最消耗资金的,如果对方后续资金跟不上,这种低价策略很难持久。
“三哥,继续保持我们的节奏,品质和服务是我们的根,不能动摇。
同时,可以适当关注一下鲜品汇的动向,尤其是他们和供货商的关系。
但记住,我们不做落井下石的事,竞争要堂堂正正。”
尹彬应道:“明白,对了,还有件事。
刘老板那边牵线介绍了山城一家机关食堂的采购负责人给我们认识。
他们食堂对食材品质要求高,量也大,我接触了一下,对方对我们的品牌和之前的风波处理印象不错,有意向合作。
如果谈下来,这可是个稳定的大单子。”
王建安精神一振:“这是好事,不过刘老板他的要求是啥子喃?他本身就是做批发的,完全可以自己做嘛。”
尹彬:“一个是机关食堂回款周期比较长,另一个是他想入股我们棚鲜生。”
王建安诧异道:“入股?这样,等你回来我们再谈这个事。”
几天后,王建安特意去了一趟保镇分厂。
一方面是查看生产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想再和周建军聊聊。
分厂里秩序井然,工人们各司其职。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无论是李家沟来的老员工还是保镇本地招聘的新工人,配合都已然默契。
周建军穿着工作服,正在分割车间检查一批准备发货的白条肉。
见到王建安,周建军立刻迎了上来:“建安哥,你来了。”
王建安点点头,随意地看了看四周:“嗯,过来看看。怎么样,最近还顺利吗?”
“顺利,周边乡镇的订单很稳定,县城那边也有两家小猪肉贩子开始从我们这里进货了。
就是运输上有时候车辆调度有点紧张,现在只有一辆车送货,搞不赢(忙不过来)”
周建军说的一辆车是上个月新买的冷链车,这还是托关系花高价从沿海那边买回来的。
整个雁县都只有这唯一一辆。
“嗯,这确实是个问题,冷链车太贵了,这样,那些相对近一些的就不用冷链车送。
就用普通的货车,在货车里面多装点冰块,猪肉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王建安说着,话锋一转,“最近和客户们打交道,还习惯吧?”
周建军立刻明白了王建安的意思,脸色一正:“建安哥,你放心,我都按规矩来。
必要的接待都有记录,也都控制在标准之内。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把厂子管好,把肉的质量抓好,比啥子应酬都管用。
那些肉贩子现在认的是我们‘李家沟’的牌子,不是我周建军请他们吃了多少饭。”
王建安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建军,你能这么想我就彻底放心了。好好干,以后担子还会更重。”
在分厂食堂简单吃了午饭,王建安和张福德聊了聊厂里的后勤和对外联络情况,确认一切正常后,便返回了李家沟。
时间的脚步匆匆踏入八月。
李家沟开始准备秋季菜的育种工作,不过现在已经不需要王建安亲自动手了。
整个李家沟的社员都已经掌握了育苗技术。
张春城更是带领了几个人到外村去指导大棚的种植前期工作,就待苗种长大移植过去。
王建安抓住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正式将之前酝酿的几项管理制度推行了下去。
他牵头建立了“合作社管理层半月例会”制度,要求各板块负责人定期汇报工作,交流问题,协调资源。
第一次例会上,大家还有些拘谨,但随着王建安的引导和张泽安等人的带头,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保镇分厂的运输需求、试验田草莓苗的长势、普通大棚的升级计划……
一个个议题被提出、讨论,虽然偶有争执,但目标一致,效率颇高。
八月中旬,一个周六的下午,王建安正在家里陪着王刚看图画书,院门外传来了霍文书响亮的声音。
“建安!建安在家没?”
王建安迎出去,只见霍文书推着自行车,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霍文书,啥事这么高兴?快进屋喝口水。”
霍文书摆摆手,从布包里掏出一份红头文件:“不喝了不喝了,急着给你送好消息来!
你看,镇里刚下的文,‘优秀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评选结果出来了!
我们李家沟合作社,双双上榜,而且是重点表彰对象!”
王建安接过文件,快速浏览。
果然,在“君镇优秀乡镇企业”和“君镇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名单上,“李家沟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赫然在列。
“太好了!”
这两个称号,尤其是“龙头企业”,含金量极高,不仅是荣誉,更意味着未来在项目申报、银行贷款等方面,都能获得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霍文书与有荣焉地说道:“下周三,镇里要开表彰大会,刘副镇长特意打电话来,让你代表合作社上台领奖,还要准备个简短发言,说说经验体会。
我们高龙乡这次可是在全镇露大脸了!”
消息很快传开,整个李家沟都沸腾了。
王建安也不敢怠慢,认真准备了发言稿。
表彰大会那天,王建安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不少其他乡镇的代表和企业家围过来向他取经,交换联系方式。
表彰大会之后没过几天试验田里的草莓脱毒苗进入了旺盛的营养生长期。
关于刘老板入股彭先生的事,王建安和尹彬商量之后决定答应他。
主要是他在山城确实有没很大的人脉,他毕竟已经在山城批发市场干了几十年了。
随后王建安安排让来老板负责山城后续市场的开发。
尹彬可以撤回蓉城,专注蓉城市场。
期间刘老板传回来一个消息,鲜品汇那边听说因为拖欠货款,几个主要的供货商已经停止给他们送货了。
他们现在货架上空了不少,客流少了很多。
刘老板感叹光靠低价,确实走不远。
王建安对此很同意,市场竞争大浪淘沙,最终还是品质和信誉说话。
刘老板也在jB区一个新建的小区看中了一个底商,就是租金比较高。
对此王建安的意见是不怕租金贵,只要位置好就行。
就在棚鲜生在山城谋划第二家分店的同时,江浙的林老板再次主动联系了王建安。
这次他寄来了一份详细的《合作意向书》和一份更具体的《草莓出口品质标准附件》。
意向书中明确提出,如果李家沟合作社本年度利用脱毒苗种植的草莓,抽样检测能达到附件标准。
林老板所在的公司愿意以每公斤保底价40元的价格,收购符合标准的全部产量,并预付30%的定金。
而且林老板还在意向书中明确提出了,李家沟只负责种植和采摘,包装运输这些全部交给他来做。
而且第一年没有违约处罚,到时候如果不满足要求,只需要退还定金即可。
第一年如果满足要求,第二年开始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否则李家沟需要每年保证提供一个保底量的草莓。
如果李家沟不能提供,不足的量需要李家沟补偿现金。
这个保底量等第一年产量出来之后双方再商定。
王建安召集了核心团队连夜开会研究这份意向书和标准附件。
标准极其严苛,对果形、大小、色泽、糖度、硬度、甚至果面光洁度都有精确到数字的要求。
农药残留标准更是直接对接国际最严格的欧盟标准。
会议室里气氛略显凝重。
张泽安看着那些数字直皱眉头:“这要求……草莓长得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才行啊!”
小刘和张老师则对着标准逐条分析,时而低声交流。
张老师最终抬起头:“从技术层面讲,并非不可能,就按照之前我教你们的方法,种出来的草莓应该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王建安目光扫过众人:“大家觉得这合同我们签不签?”
沉默了片刻。
张春城第一个打破沉默,他盯着那份意向书,眼神灼热:“建安,干!怕个球!不就是要求高嘛!我们这两个月不就是为了这份合同在努力嘛,现在合同来了,哪儿有不签的道理。”
张泽安也点点头:“春城说得对。”
吴磨贵把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就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
“好!那我们就签了这个军令状!”
说完王建安拿起笔在《合作意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合作社的公章。
这意味着,李家沟合作社,正式向高端农产品市场,发起了冲击。
签完意向书,王建安立刻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资金方面,再次与信用社沟通,以“龙头企业”的称号和出口订单意向为筹码,争取更大额度的农业科技贷款,用于升级大棚控温设备、采购精密农资、建设小型预冷库等。
技术方面,以小刘和张老师为核心,成立“出口草莓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包括张春城等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
小组的任务就是研究透那份标准,制定出从定植到采收的全程精细化操作规程,并在试验田进行验证。
管理方面,将计划用于出口的二十亩草莓大棚,全部纳入“军事化管理”。
定人定棚,责任到人,严格执行技术小组的指令,每天记录工作日志和环境数据。
王建安自己也几乎泡在了试验田和大棚里,和技术员、社员们一起研究讨论。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笔生意,更是李家沟合作社转型的关键一役。
九月,李家沟合作社在紧张与忙碌中,迎来了下半年反季大棚蔬菜的定植高峰。
与此同时,山城棚鲜生第二家店,江北店的装修也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