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最爱吃苕皮

第174章 暴风雨

给林老板的回复函很快发了出去,王建安在信中表达了合作社愿意接受挑战决心。

同时也坦诚说明了需要一定的技术攻关和时间周期,希望对方能给予一定的耐心和支持。

林老板那边很快回信,同意先期进行小批量的试种和样品寄送以待后续评估。

被划为“出口标准试验田”的几座大棚,立刻成为了全社关注的焦点。

张春城几乎吃住都在棚里,带着几个精心挑选的社员,严格按照小刘和张老师制定的新规程操作。

施肥的浓度,浇水的时机,温度湿度的控制,甚至疏花疏果的疏密程度,都要求精确到毫厘。

这与过去粗放式的种植管理天差地别,一开始大家都有些不适应,难免手忙脚乱,但没有人抱怨,都一点点学,一遍遍改。

小刘和张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也是常驻在试验田,观察记录着草莓苗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张老师甚至从农科院带来了更精密的糖度计、硬度计等便携设备,准备在果实成熟期进行密集监测。

王建安也没有闲着,他要统筹全局,确保合作社日常的养猪、屠宰、普通大棚蔬菜的生产销售不受影响。

同时他还要频繁往返于县里和乡下以及与信用社沟通,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投入准备资金。

这天他刚从信用社回来,和刘主任初步谈妥了一笔用于农业科技升级的专项贷款意向。

刚走进合作社院子,就看见尹彬在院子里和张泽安一边抽烟一边说着什么,脸色不太好看。

王建安走过去问道:“三哥,你怎么来了?”

尹彬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建安,正想找你,山城店生意是火爆,但有个新情况。

我们旁边那条街就是离我们店不到几百米的地方,有人也开始装修了,看样子也是要开生鲜店,招牌都挂出来了,叫啥子‘鲜品汇’。”

王建安眼神一凝:“哦?打听过来头了吗?”

尹彬吐了个烟圈:“打听了,就是本地人开的,老板好像跟宏鑫超市那边还有点拐弯抹角的关系。

我估摸着是看我们棚鲜生经过那场风波后生意反而更好,想来分一杯羹。”

张泽安在一旁叹了口气:“这真是树大招风啊,刚摁下去一个宏鑫,这又冒出来一个鲜品汇,山城那边的水,看来是浑得很。”

王建安沉默了片刻,脸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神色。

市场竞争本就是如此,你做得好了,自然会引来模仿者和竞争者。

他沉吟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关键要看他们怎么干,是堂堂正正竞争,还是又搞些歪门邪道。”

尹彬道:“我让小赵多留意了,也跟刘老板打了声招呼,让他帮忙盯着点,目前看,他们就是在正常装修,还没啥子出格的举动。”

王建安点点头:“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不能因为怕竞争就不发展。

山城开分店的计划不能停,而且要加快,我们要在别人形成包围之前,先把自己的阵地巩固好。

三哥,你继续物色新店址,标准不变。”

尹彬应下:“我晓得,已经又在看两个地方了。”

处理完山城的事务,王建安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李家沟的大本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第一批脱毒组培苗即将移栽到试验田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雁县地区。

当时正值半夜,王建安被雷声震醒,听到外面骇人的风雨声,心里暗叫不好。

王建安快速穿上雨衣就往外面跑,同时对尹祥平说道:“我去大棚看看!”

豆大的雨点砸在雨衣上噼啪作响,狂风几乎让人站立不稳。

王建安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后边湾的大棚区跑去。

路上他已经看到不少社员也正顶着风雨从家里冲出来,方向同样是大棚。

等他跑到大棚区,眼前的情景让他心头一沉。

虽然大部分大棚在建造时都考虑了抗风能力,但如此猛烈的暴风雨还是超出了常规。

已经有几座竹木结构稍旧的大棚出现了倾斜。

覆盖的塑料薄膜被狂风扯开了巨大的口子,雨水疯狂地灌入棚内。

一些社员正冒着危险试图用身体顶住摇晃的棚架,或用绳索进行加固。

“建安!这边!”张春城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有些嘶哑,他正带着几个人,试图用木桩和石头固定一座摇摇欲坠的番茄大棚。

“春城!小心!”王建安大喊着冲过去帮忙。

他知道这个时候保住棚架结构是第一位,一旦棚架倒塌,损失就无法挽回了。

“建安,这暴雨太大了,”张春城满脸雨水,焦急地喊道。

“坚持住,找结实的木头顶住那边!”王建安指挥着,和其他人一起奋力将一根粗大的木头抵住棚架的受力点。

风雨越来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更多的社员闻讯赶来,男人们负责加固棚架,女人们则忙着用盆、桶等工具,将灌入棚内的积水往外舀,尽量减少作物泡水的时间。

每个人身上都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但没有人退缩。

王建安看到一座新搭的的育苗大棚一角被风掀开,固定在地锚上的绳索快要崩断。

他一个箭步冲上去拉住那根绳索,对着旁边的人大喊:“快!找东西来加固地锚!”

一个年轻的社员赶紧找来一块大石头,两人合力将绳索重新固定死。

风雨抽打在脸上生疼,但王建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多保住一个棚是一个棚!

这场与天灾的搏斗一直持续到天亮。

当风雨终于渐渐小了下去时,大棚区已是狼藉一片。

大部分棚架总算保住了,但几乎所有的塑料薄膜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棚内作物东倒西歪,低洼处的积水尚未排干,一些娇嫩的菜苗眼看是活不成了。

王建安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泥水,环顾着四周,心情沉重。

张泽安等骨干也都无不痛心疾首。

“狗日的天爷,这风也太大了!”

张春城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看着自家那几座受损严重的大棚,心疼得直咧嘴。

张泽安清点着损失:“初步看,有七八个棚受损比较严重,棚架要重修,薄膜要全换。

其他的也都要修补,里头的菜损失不小啊。

还好养猪场那边没事。”

王建安对大家说道:“人没事就好,大棚坏了,我们可以再修,苗子死了,我们可以再栽,只要我们人在,心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张春城第一个响应:“建安说得对!我们李家沟啥子风浪没见过?

这点困难算个球,大家伙打起精神来,清理现场,统计损失,该修的修,该补的补!”

社员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刚刚经历了一场奋战的疲惫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不需要过多的动员,大家自发地开始分工合作。

男人们开始检查棚架结构安全性,评估修复方案。

女人们继续清理棚内积水和受损的作物。

老人们则烧好了姜汤,挨个送到现场。

王建安和张泽安等人简单碰了个头,迅速做出安排:

一、立即成立灾后恢复小组,由王建安总负责,统筹所有劳力和物资,优先修复受损大棚。

二、张春城负责清点各棚具体损失,尤其是那些即将上市的蔬菜和关键的草莓母本圃、试验田,评估对后续生产销售的影响。

三、张华强确保养猪场和屠宰场的正常运转,不能因此受到影响。

四、张泽安负责资金和物资保障,立刻联系县里的农资公司,紧急采购一批塑料薄膜、竹木建材等,同时向乡里和县里汇报灾情,争取可能的支持。

安排妥当,所有人都立刻行动起来。

张泽安回到办公室,也顾不上换下湿透的衣服,立刻开始打电话。

他先向霍文书汇报了灾情,霍文书一听,也急了,表示马上向镇上和县里反映,看看有没有救灾补贴或者无息贷款的政策。

接着他又联系了相熟的农资公司老板,对方答应优先调配一批建材过来。

傍晚时分,雨彻底停了,天边甚至出现了一抹绚丽的晚霞。

李家沟大棚区的清理和初步统计工作也基本完成。

损失比预想的要严重一些,直接的经济损失估计超过五万元。

不过还好现在处于“夏休”阶段,大部分的大棚都没有种植蔬菜。

更重要的是部分即将上市的黄瓜、西红柿受损,会影响近期的市场供应,而草莓母本圃也有少量植株受损,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分株繁殖。

王建安看着统计上来的数据,眉头紧锁。

这笔意外的支出打乱了他原本的资金计划。

原本准备用于草莓品质升级的部分资金,恐怕要先挪用到灾后重建上了。

“建安,别太愁了。”尹祥平不知何时来到了办公室,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姜汤。

王建安接过碗,看着妻子担忧的眼神,心里一暖:“我晓得,没事。”

他慢慢喝着姜汤,脑子里飞快地运转着。

不能坐等上级的救济,那不确定因素太多,必须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

第二天,王建安再次召集了合作社骨干开会。

王建安开门见山:“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损失不小,重建需要钱。

县里那边的救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来,能有多少,我们不能干等。

我的想法是,一方面压缩一切非必要开支,集中资金先保生产恢复。

另一方面我想发起一个内部互助借款。

家里有余钱的可以先借给合作社,用于应急重建。

合作社按高于信用社的利息支付,等资金周转过来或者救灾款下来后,连本带利第一时间归还。

当然,这全凭自愿,绝不强迫。”

本来合作社是有应急资金的,每年社员都会交纳社员费。

但今年李家沟各个产业扩张都很快,合作社的公共资金早就用完了。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下,这年头谁家攒点钱都不容易,而且之前屠宰场还收了集资款,家里所余确实不多。

张泽安第一个表态:“我支持,合作社是大家的,有了困难大家一起扛!我家还有几千块准备盖偏房的闲钱,先拿出来!”

吴磨贵磕了磕烟袋锅子:“我家里也能拿出一些,合作社好了,大家才能好,这道理我懂。”

张春城更是直接:“我这就回家跟我婆娘说去,把存折拿来!”

其他骨干也纷纷表态愿意出资。

看到管理层如此团结,王建安心中感动,但他还是强调:“一定要自愿,而且要跟家里人都商量好,不能因为这事闹家庭矛盾。”

王建安自己则是拿出了2万块,这两年他赚的钱最多。

年初棚鲜生也结算了这两年的收益,分红后他分到了四十多万。

不过今年扩大棚鲜生规模增加了外采,这都需要资金。

所以他只留下了十万,其余的都又投入到了棚鲜生。

消息很快在社员中传开。

出乎王建安的意料,响应异常热烈。

不仅骨干们,许多普通社员也纷纷找到合作社,表示愿意借钱。

听着这一句句朴实却真挚的话语,王建安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这就是他一手带起来的集体,这就是李家沟的社员!

平时或许有些小算盘,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和凝聚力。

短短三天时间合作社就收到了其他社员自愿借出的款项共计三万八千多元,再加上王建安的两万,就是五万八千多。

这笔钱极大地缓解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

有了资金,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新的塑料薄膜、竹木材料源源不断运来。

社员们白天忙完自家的活计,晚上自发组织起来,点着灯修复大棚。

这段时间,李家沟的后边湾夜晚总是灯火通明,连附近村子的人看了,都感叹李家沟的人心真齐。

与此同时,县里和乡里也传来了好消息。

在霍文书积极奔走下,争取到了一笔五万元的救灾补贴款,不过这是李家沟及周边村子所有大棚种植户的补贴。

虽然不多,但也是雪中送炭。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所有受损大棚全部修复完毕。

虽然损失了一茬蔬菜,但后续的生产很快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