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最爱吃苕皮

第164章 蔬菜采购

反季大棚蔬菜是棚鲜生起家的法宝,也是前期利润最丰厚的部分。

但到了五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彻底回升,露天蔬菜大量上市。

大棚蔬菜在成本上的劣势就显现出来,口感上也未必比得上应季的优质露天蔬菜。

李家沟的大棚,主要任务就转向了培育秋延后蔬菜的苗子,以及草莓等作物的育苗和部分耐热叶菜的种植,真正的果菜类大棚生产基本停滞。

这就导致了棚鲜生最吸引人的“人无我有”的优势,在这几个月里荡然无存。

虽然靠着前期积累的信誉,棚鲜生的两家店不至于门可罗雀,但客流量和销售额出现明显下滑是必然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习惯了在别处买菜的顾客,在这几个月里流失,再想把他们拉回来,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品牌的热度和顾客的消费习惯,是需要持续维护的,断档四个月,伤害是巨大的。

王建安清楚,彭县那边凭借地理优势和官方组织,正在快速弥补技术和管理上的短板。

而棚鲜生的优势在于品牌、品质以及直达终端的服务。

如果连终端的热度都维持不住,那等于是自毁长城。

必须想办法填补这五到九月的空窗期!

这天晚上,王建安没有回家吃饭,而是让尹祥平煮了碗面送到合作社办公室。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摊开稿纸,在上面写写画画。

昏黄的光晕下,他的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下沉思。

“不能靠自己……成本太高,不划算……”他喃喃自语。

扩大李家沟本地的大棚面积来覆盖这几个月?

可行性很低。

首先,五六月份正是雨季,高温高湿,大棚内病虫害防控难度极大,投入产出比很低。

其次,李家沟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也接近饱和,盲目扩张并非上策。

“那就只能靠外力……”王建安的笔在“收购”两个字上重重圈了一下,“去找那些专门种植优质露天蔬菜的农户”

棚鲜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质、放心”。

那么,在这四个月的空窗期里,棚鲜生完全可以转变角色,从一个“生产者+销售者”。

暂时转变为一个“优质蔬菜的筛选者和销售者”。

去周边县市,寻找那些注重品质的蔬菜种植户,从他们那里定向收购符合棚鲜生标准的优质露天蔬菜。

价格可以比一般的蔬菜地头收购价高出百分之十到二十。

但要求也必须严格:品种要好,种植过程要规范,至少不能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采摘成熟度要适中,品相要整齐。

这样,虽然棚鲜生在这几个月的毛利会降低,甚至可能只是微利,但核心目的达到了:维持批发运营,保持门店客流量,巩固品牌形象。

让顾客知道,即使在夏天,来棚鲜生也能买到不比大棚菜差,甚至口感更好的放心蔬菜。

这相当于用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品牌维护费”和“客户维系成本”。

从长远看,这笔投入是值得的。

随后王建安连夜起草了一份简单的《棚鲜生夏季优质蔬菜采购标准(草案)》和一份《寻找合作种植户的初步计划》。

第二天一早,他就给尹彬打过去了电话,请他来李家沟商讨,就连张泽安等人也过来凑热闹。

王建安没有绕弯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随后王建安将昨晚写的草案和计划递给众人传阅。

尹彬仔细地看着,眉头也渐渐皱起:“建安,你这个想法是好,出去收菜,保证夏天有货卖。

但这价格……比一般收菜价高出一两成,我们还有啥子赚头?弄不好还要贴钱进去。”

王建平也表示了担忧:“建安,关键是这菜源好不好找?还要符合我们的标准。

一般的菜贩子可不管这些,只要便宜就行。

我们要求高,价格又给得高,别到时候收上来的菜质量参差不齐,反而砸了我们棚鲜生的牌子。”

王建安点点头,他知道这些顾虑都很现实:“大哥,三哥,你们说的都对,这确实有风险,也需要投入。但我们得算大账。

首先我们棚鲜生现在两家店加上批发市场,每天的固定开销,房租、水电、人工这些是省不下来的。

如果夏天生意太差,不继续批发菜,这些开销就是纯亏损。

我们提高收购价,看似少了利润,但只要能把销售额维持在一定水平,覆盖掉固定成本,哪怕只是微利或者不亏本,就是胜利。

因为我们的核心目的不是在这几个月赚多少钱,而是守住阵地,保住我们的顾客和品牌热度。”

等他们反应了几秒后王建安继续说道:“关于菜源和质量,三哥你在外面跑得多,你再想一想蓉城周边,除了彭县,还有没有一些传统的蔬菜种植区?”

尹彬沉吟了一下,说道:“有倒是有,往北边走,有个龙泉驿,那边山区的一些村子,利用早晚温差大的特点,种的夏季番茄和辣椒品质就不错,上市时间也比坝区晚一点,能接上茬。

还有金堂那边,有些农户种的冬瓜和苦瓜很有名。

另外我听农科院的小刘说过,双流那边有试点无公害蔬菜的基地,不过规模可能不大。”

王建安点点头,基本和他上辈子知道的区域大差不差:“这就是方向,我们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找。

三哥,从明天开始,你去这些地方转悠,重点找那些菜样子看起来精神的农户接触。

带上我们这份采购标准,跟他们聊,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合作。”

随后他又对王建平说:“大哥,你跟着去,主要负责收购来的蔬菜品质把关。

不过这东西光靠眼看不行,你得准备一套简单的检测办法,比如有没有明显的药斑,有没有滥用催熟剂的情。

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投资买点简单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随机抽检。

质量不达标的,宁可不要,也绝不能上市。”

王建平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郑重地点点头:“要得,建安,这事我负责,我回头就找小刘问问,看有没有啥子土办法或者简单的仪器可以用。”

尹彬见王建安考虑得如此周全,心中的疑虑也消了大半:“既然建安你都计划好了,那我们就这么干,这笔品牌维护费该花。”

方针已定,棚鲜生便立刻行动起起来。

尹彬调整了送货节奏,开始有目的地穿梭于成都周边的乡镇田野

他像个“星探”,用挑剔的眼光寻找着潜在的优质蔬菜供应商。

他带着王建安草拟的采购标准,上面列明了针对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豆角等夏季主要蔬菜的品相、大小、成熟度要求,以及明确的农药使用禁忌。

起初并不顺利。

很多农户习惯了把菜一股脑卖给上门的大菜贩子,对尹彬提出的“分等级收购”、“保证不用某些农药”等要求感到麻烦和不理解。

也有人对尹彬承诺的“高于市场价10%-20%”将信将疑,怕他是骗子。

尹彬也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靠着耐心和诚意,慢慢接触。

他先小批量地试收一些,当场现金结算,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时,他也仔细观察农户的种植习惯和为人,优先选择那些看起来踏实、对土地有感情的合作对象。

王建平则在后方加紧“练兵”。

他找技术员小刘弄来了一些关于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简易鉴别方法的资料,专心的学习着。

随后小刘还真的托关系买回了一些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纸,虽然精度未必很高,但作为一种威慑和初步筛查手段,能起到很大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和筛选,尹彬终于带回了第一批好消息。

尹彬脸上带着兴奋:“建安,有眉目了!龙泉驿山里边,有一户姓罗的人家,种的番茄确实巴适!

个头均匀,颜色正,是的老品种,沙瓤多,味道浓。

我看了他地里,管理得精细,用的也都是低毒的农药。

我跟他谈好了,先订他家的番茄,价格比市场批发价高15%,他保证按我们的要求采摘和初步整理。”

“还有双流那边,找到一个搞了七八亩无公害蔬菜试点的小合作社,带头人是个农校毕业的年轻人。

他们种的黄瓜和苦瓜,品相很好,愿意接受我们不定期的抽检。

价格要高20%,但他们可以提供简单的用药记录。”

王建安高兴的拍了拍尹彬的肩膀:“好!太好了!三哥,辛苦你了!我们就从这几家开始合作,把流程跑通。”

王建安深知,这种合作的基础是诚信和质量。

他亲自拟定了简单的供货协议,明确了质量标准、价格、交付方式和违约责任。

虽然不像正规合同那么严谨,但在当下农村,这已经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承诺。

五月中旬,李家沟本地产的大棚黄瓜、番茄等陆续罢园。

棚鲜生的货架上,开始悄然出现来自龙泉驿的“罗氏番茄”和双流的“无公害黄瓜”。

王建安让王小英和李秀兰在店里做了小小的宣传牌,写上“特供优质露天番茄,沙瓤味浓”、“无公害认证基地直供黄瓜”等字样。

并明确标价,虽然比一般菜市场的同类产品稍贵,但比之前的大棚菜价格还是低了不少。

起初,一些老顾客有些疑惑:“咦?王老板,你们家的番茄好像跟之前不太一样了?”

店员们就按照培训的话术解释:“阿姨,这是夏天了,我们特意从龙泉驿找的优质露天番茄。

虽然样子可能没冬天大棚的那么规整,但味道更自然,是小时候的味道哦!您尝尝看?”

大多数顾客在尝试之后,都表示认可。

尤其是那种久违的、浓郁的番茄味,赢得了很多人的好评。

虽然销量比不上反季时节,但两家店铺的客流量稳住了,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更重要的是,“棚鲜生夏天也能买到好菜”的口碑渐渐传开。

王建安和王建平严把质量关。

每次尹彬拉菜回来,王建平都会带人仔细检查,偶尔还会随机取样用试纸测试。

有一次,发现一批黄瓜有轻微的药斑,虽然供应商解释是临近地块飘过来的,影响不大,但王建安还是坚决地退货,并严肃告诫了对方。

这件事传开后,反而让合作农户更加重视质量,知道棚鲜生是“动真格的”。

随着合作深入,尹彬开拓的货源也越来越多样化。

金堂的冬瓜、彭县一些散户的豇豆、郫县的韭菜……

棚鲜生的夏季货架变得丰富起来,虽然失去了反季的特色,但凭借对品质的把控和相对稳定的供应,在竞争激烈的夏季市场中,硬生生地守住了一方天地。

王建安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指示尹彬,在收购过程中,留意有没有特别有潜力的品种或者种植技术,可以考虑引入到李家沟,进行小范围的试验种植,为未来的品种更新做准备。

同时,保镇分厂在周建军的努力下,也完成了主要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招聘的工人经过培训后已能上岗。

选在六月初一个清晨,保镇分厂正式点火投产。

第一批从李家沟运送过去的生猪,经过现代化的屠宰流水线处理,变成了干净、整齐的白条肉和分割品,直接供应保镇及周边市场,效率和品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周建军穿着崭新的工作服,指挥若定,俨然一副年轻厂长的派头。

张福德作为协调人,也常驻保镇,帮助处理对外联络和后勤事务。

分厂的顺利运转,进一步增强了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个夏天,李家沟合作社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奋战:一边是棚鲜生通过“外采优品”策略,维系着批发和零售终端的品牌热度;

另一边是保镇分厂的开业,稳固和扩大着肉制品板块的市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