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补贴
王建安脸上维持着平静,心里却是猛地一沉,尹彬带来的这个消息,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沉重得多。
彭县,这个如今看来只是刚刚起步模仿的县城,将会凭借其境内大片的平原坝区。
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后期地方政府倾注全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迅猛发展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排得上号的重要“菜篮子”基地之一。
尤其是其高度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育苗产业,更是会后来居上,闻名全国,成为许多大型蔬菜基地的种苗来源地。
王建安上辈子不知道彭县的大棚发展历史,他原本预估,彭县大规模的蔬菜产业化至少还要三五年才会真正形成气候,给他和棚鲜生留下足够的窗口期。
没想到,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其起步时间竟然这么早。
历史的惯性果然强大,该来的终究会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必须加快李家沟合作社的升级步伐了。
他压下心头的波澜,继续问道:“三哥,你看仔细没?他们那边大棚里,主要种的啥子菜?
跟我们一样,也是黄瓜、番茄这些,还是有别的花样?”
尹彬回忆了一下,肯定地说:“我在他们那边镇上的批发市场棚子里看到摆出来的,主要是黄瓜和番茄,品相看着一般般,比我们的差一截,果子大小不匀净。
至于大棚里头还种了别的啥子菜,我就不晓得了,没进去看。
不过,我看到有挂着外地牌子的卡车往他们那个方向运化肥和农资,量不小,看样子像是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架势。”
他顿了顿,似乎想宽慰王建安,又像是给自己打气,分析道:“不过话说回来,建安,我觉得吧,摊子铺得大不一定就管用。
搞大棚是个精细活,你们李家沟这都摸索着搞了两年多了,从搭棚、育苗、施肥、防病到销售,都已经形成一整个产业链了。
他们那边刚起步,一时半会儿想追上我们,没那么容易。
再说了,蓉城市场那么大,几百万人天天张嘴要吃饭,蔬菜需求量海了去了。
多几个大棚基地供应也不是坏事,还能平抑一下菜价,免得有人说我们棚鲜生搞垄断,把菜价抬高了。”
旁边围拢过来的张泽安、张春城等几人听了尹彬的分析,也都纷纷点头,觉得在理。
“就是,我们的菜质量好,老主顾认的是我们棚鲜生的牌子。”
“眼下我们的菜天天都不够卖,他们那边就算种出来,也抢不走我们的生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似乎轻松了些。
眼下棚鲜生的蔬菜确实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蓉城市场很受欢迎。
从表面上看,彭县那边刚刚起步的大棚,确实还远远构不成直接的威胁。
但王建安内心深处却不这么想。
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聚集效应一旦形成,力量是巨大的。
一旦彭县那边的蔬菜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那么未来对像李家沟这样依靠本地能人带头,局限于一个或几个村社范围的传统大棚基地,必然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在普通的大宗蔬菜品种上可能是压倒性的优势。
因为对方的成本可能更低,产量可能更大,标准化程度可能更高。
好在王建安凭借超前眼光,已经带领棚鲜生提前开始布局。
不仅占据了蓉城部分高端社区零售市场,还在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比如草莓等高端水果,以及农科院带来的便利种苗。
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大棚种植技术的扩散和更多产区的加入。
单纯靠种菜卖菜虽然未来很多年依然能赚钱,但最暴利、门槛最低的黄金窗口期,恐怕真的快要结束了。
棚鲜生分店的开设必须提上日程,而且种植规模得继续扩大,得动员更多的人搞大棚种植。
王建安沉吟了片刻,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对尹彬说道:“三哥,你这个消息很重要,非常及时。
还要再多麻烦你,以后跑车的时候,多留意一下彭县那边大棚更具体的情况。
比如,他们除了黄瓜番茄,有没有开始尝试其他附加值更高的蔬菜品种?
他们生产出来的菜,除了在本地批发,主要往哪些城市销售?
有没有像我们一样,尝试建立自己的品牌,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销售渠道,比如直接跟大型超市、食堂挂钩?
最好能想办法弄点他们种出来的黄瓜番茄回来,我们自己也仔细看看,尝尝,客观评估一下他们的品质到底到了什么水平。”
尹彬见王建安如此重视,也收起了之前的轻松,认真点头应下:“要得,建安,我明白了。
你放心,包在我身上,我回头多打听打听。
至于菜样品,很简单,我今天就去他们那边的批发市场买点回来,明天就能带回来给你看。”
刚送走收完菜离开去蓉城的尹彬,院子里的人还没完全散开。
就听到村口方向传来自行车的铃声和霍支书声音:“泽安!建安!你们在哪儿?大好事,天大的好事啊!”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霍文书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快速跑来,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神情。
车还没停稳,人就几乎跳了下来,扬了扬手里一个崭新的蓝色文件夹。
王建安赶紧快步迎上去,心中一动,隐约猜到了可能是什么:“霍文书,看把你高兴的,啥子好消息?是不是县里又有啥新政策了?”
霍支书支好车,喘着粗气,迫不及待地打开文件夹,抽出一份盖着红色印章的文件:
“建安,你猜对了一半,不只是新政策,是落实政策的好消息。
还记得之前我们高龙乡的规模化养猪场和你们李家沟的蔬菜大棚,不是被县里正式评为了全县的‘菜篮子工程示范保障基地’嘛!这个好消息就是跟这个有关!”
他举着文件大声的对周围的人说道:“县里今年刚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
为了切实鼓励和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方向发展。
对新建或改造升级并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蔬菜生产设施,以及规范化的畜禽养殖场。
将按照实际验收合格的面积或者设计饲养规模,给予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的资金补助!”
张泽安一听“资金补助”四个字,眼睛瞬间亮了,急忙凑近问:“还有钱补?霍文书,快说说,补贴标准是啥?
一亩地补好多?
猪圈怎么个补法?”
霍支书找到文件后面的附件表格,手指点着,一字一句地念道:“这里写着有。
对于砖混结构框架、或者采用新型复合保温材料建造的永久性温室大棚,就像建安那个1、2号大棚那种,经验收合格,每亩一次性补助八百元!
对于符合标准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就像我们其他人那种,每亩一次性补助四百元。
对于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粪污处理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养猪场,圈舍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二十元!”
王建安快速地在心里计算起来。
李家沟合作社目前拥有接近七十亩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按照每亩四百元补助,这一块就能申请到接近三万元的补贴款。
而合作社的规范化养猪场,圈舍建筑面积加起来大约有三亩,按照每平方米二十元补助,又能申请到四万元左右的补贴。
两项加起来,总额接近七万元!
这笔钱,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农村,绝对是一笔足以改变发展格局的巨款。
它能极大地缓解合作社近年来因快速扩张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承受的资金压力,偿还部分贷款。
甚至可以作为下一步产业升级的宝贵启动资金。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去年李家沟除了王建安,其他的社员们户均纯收益一万元以上。
扣除年初的时候为了扩建养猪场和后边湾的大棚,合作社的三十万贷款。
存款少一点的就只有一万多,大家还想着修缮房屋,添置家具。
王建安也就暂时没有提猪肉批发公司的股票增持计划。
现在有了这一笔天降横财,马上就能完成最终持股计划了:三十万的募集资金。
王建安强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追问:“霍文书,这政策太好了。
简直是及时雨,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申报?
需要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
申报流程复不复杂?”
霍支书显然早已做足了功课:“县里要求各乡镇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摸底统计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农业设施项目,汇总造册,统一上报。
我已经在收到文件的第一时间就向镇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镇里高度重视,决定把我们李家沟合作社的申报工作作为全镇农业产业化扶持的重中之重,优先保障,特事特办。”
他继续详细说明:“手续方面我仔细研究过了,流程清晰,不算太复杂。
主要是需要填报县里统一印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申请表》,详细列明项目基本情况、投资规模、建设内容等。
关键附件包括:项目规划布局图、土地承包合同或流转协议证明、合作社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这些基础材料。
另外,最好能附上一份简单的项目效益说明。
由我们镇上负责初步审核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盖章确认后,统一报到县农业局和财政局进行联合复审。
只要我们的项目完全符合县里制定的建设标准,通过问题不。
你们搞的大棚和猪场,无论是建设标准还是管理水平,都比县里定的基本要求只高不低。
其他几个生产队跟着你们学的,新建的那些养猪场,我看也差不多都能满足要求!”
张泽安激动地大笑道:“太好了,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
我马上就去组织人手,成立个材料准备小组。
大棚和猪场的图纸、用地手续都是现成的,合作社的执照也齐全。
我们再自己复核一下这些材料的准确性,就可以上交了申请了。”
霍支书带来的这个爆炸性好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李家沟合作社。
社员们听到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议论纷纷。
张春城兴奋地算着账:“一亩大棚补助四百元!我家的三亩半大棚,就能领一千四百块!快抵得上一亩大棚的造价了。”
“可不是嘛,这补贴下来的钱,相当于纯赚!“
一亩大棚补助四百元,这几乎能覆盖掉一小半的材料成本了。
而且之前的投入早已通过卖菜收回,这笔补贴下来的钱,简直就是纯利润,是意外之喜!
接下来的几天,王建安和张泽安立刻牵头,成立了一个临时的政策申报材料组。
大家分工协作,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大棚和养猪场的补助申请材料。
张泽安负责总体协调,同时整理合作社相关的财务数据和完善申请表。
张春城带着人重新复核所有大棚和猪舍的精确面积。
王建安则亲自执笔,撰写那项目效益说明和申请报告,力求突出李家沟合作社的示范性和带动效应。
霍支书几乎天天往合作社办公室跑,比王建安他们还上心,反复核对细节,生怕出一点纰漏。
“建安,刘副镇长发话了,只要你们材料准备齐全,第一时间送到镇上,他们马上开会研究,用最快的速度盖章上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厚厚一沓装订整齐的申请材料终于准备完毕。
王建安作为最终负责人,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各项数据准确无误,附件齐全后将材料交给了霍支书:“霍文书,所有的材料都在这里了,剩下的环节,就多多麻烦你了!”
霍支书接过材料袋装进自己的公文包里,跨上自行车,意气风发地朝着镇政府方向用力蹬去:“放心,我这就去镇里,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