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社会各界反应
他稍作停顿,环视在场的记者:
"其次,我今天提出的三项动议——民生保障、产业发展、法规修订,都是关乎全港市民福祉的公共政策。
如果非要说什么'私利',那我的'私利'就是希望港岛繁荣稳定,因为这才是华兴持续发展的根基。"
《南华早报》记者紧接着追问:"但具体到政策制定,比如产业发展基金的分配,华兴系企业是否会获得特殊照顾?"
刘光天停下脚步,目光沉静地注视着这位提问的女记者,整个走廊顿时安静下来。
"这位女士,"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在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或许应该先了解一下华兴这些年在港岛做了什么。"
他微微前倾,语气诚恳而坚定:"华兴集团创立二十年来,我们投资兴建了全港三分之二的地下管网,扩建了两个港口,这些民生基础设施至今都在亏本运营。
华兴旗下的慈善基金,累计投入三百亿,建的学校比政府还多,修的医院遍布港九新界。"
"请问,"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记者,"这样的华兴,什么时候占过港岛一分钱的便宜?什么时候需要靠特殊照顾来生存?"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产业发展基金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而不是给已经成熟的大企业锦上添花。"
刘光天的声音清晰有力,"华兴不但不会申请一分钱,我还承诺,华兴将派出专业团队,免费为申请基金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咨询。"
这番话一出,记者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
这时,《东方日报》记者提出另一个敏感问题:"有评论指出,华兴系在立法局拥有二十四个席位,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立法垄断'。您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刘光天微微摇头,"重要的是我们提出什么议案,如何推动港岛发展。如果各位持续关注立法局的工作,就会发现我们始终以港岛整体利益为重。"
他望着提问的记者,语气诚恳:"时间会证明一切。我欢迎媒体和市民监督我们的每一项提案、每一次表决。如果将来确实发现有违背公益的行为,我第一个辞去议员职务。"
最后,《星岛日报》记者追问:"您如何平衡商人和议员的双重身份?"
"在我的认知里,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刘光天坚定地说,
"作为商人,我懂得市场规律;
作为议员,我了解民生疾苦。
这种双重经历反而让我能提出更务实、更符合港岛实际需要的政策建议。"
这段精彩的问答通过当晚的电视直播传遍全港。
在深水埗的旧楼里,看着电视的老街坊感叹:"要是刘生来做港督就好咯,佢系真正为我哋谂嘅人。"
茶餐厅内,一个刚下班的建筑工人对同伴说:"你睇刘生讲得多实在,唔似得其他官净系识讲大话。"就连中环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也私下议论:"若真系由刘生带领港岛,我哋嘅发展一定更加好。"
这番民间自发的声音,道出了普通市民最朴素的愿望——一个真正为港岛着想、为民生奔走的领导者,才是他们最期盼的。
而在在港岛会所的雪茄室里,几位白发苍苍的商界前辈难得聚首。
七十三岁的永安集团创始人郑世昌缓缓吐出一口烟圈,对身旁的老友说道:
"这个刘光天,确实不是一般人。我在这行五十几年,没见过哪个后生像他这样,既有魄力,又不自私。"
其昌船务的创始人,年近八旬的李耀光点头附和:
"还记得三年前航运业低谷,他完全可以趁机吞并我们这些老家伙的企业。但他反而牵头成立行业互助基金,帮我们渡过难关。这份胸襟,难得。"
"最难得的是他懂分享。"七十五岁的九龙纺织陈启泰补充道,"华兴的产业链,养活了多少中小企业。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要不是靠着华兴的订单,早就把厂子赔光了。"
在半岛酒店的宴会厅,一场商业酒会正在举行。
几位与华兴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主聚在角落。
"虽然我们在市场上打得你死我活,"电子业老总周明锐举杯示意,"但不能否认的是,刘光天为港岛做了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去年他推动的职业培训计划,为我们行业输送了三千个技术工人。"
零售巨头王永仁轻叹:"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把赚来的钱都转移到海外。但他选择留在港岛,建学校、修医院。这份良知,我自问做不到。"
这些在商海浮沉半生的老一辈商人,或许在商业策略上与刘光天存在分歧,但无一不对他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表示敬佩。
在中环一家画廊的开幕酒会上,著名文化评论人周婉仪女士端着酒杯,对友人道:
“刘生最难得的是,他拥有巨大的权力,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共情’的能力。
他理解商人的逻辑,也体恤工人的艰辛,更在乎港岛这座城的文脉与未来。
他不是在建造一个商业帝国,他是在塑造一个可期的未来。”
甚至在外籍人士聚集的港岛会所,一位英资洋行的退休主席也对其继任者坦言:
“你可以不喜欢他的行事风格,但你必须承认,刘是一个真正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他让这座城市的蛋糕做得更大,而不仅仅是抢走你手里的那一块。”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跨越行业与阶层的声音,共同拼凑出刘光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他既是锐意进取的资本家,也是心系社会的企业家;
他拥有毋庸置疑的铁腕,却也怀抱着兼济天下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