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立法局首次会议
当刘光天率领华兴系二十四位议员步入会场时,原本喧闹的议事厅顿时安静下来。
清一色的深色西装,整齐划一的步伐,这支新生的政治力量以无可忽视的姿态,在古老的议事厅内构筑起一道醒目的风景线。
他们占据的二十四个席位,与另外三十个席位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立法局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会议开始前,几位资深的委任议员不约而同地走向华兴系席位。
一位与英资关系密切的老议员主动握住刘光天的手,声音不大却足够让周围的记者听清:
"刘生,往后立法局的议事进程,还要请您多多指教。"
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连同他语气中罕见的谦逊,立刻引发了快门声的浪潮。
按照宪制安排,立法局主席继续由港督兼任。
在就座仪式上,港督从主席座位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在刘光天的方向稍作停留,微微点头致意。
这个细微的动作没有逃过在场任何人的眼睛——所有人都心领神会,在这个新时期的立法局里,真正的权力格局已经悄然确立。
会议进入实质议程后,刘光天站起身,做了他作为议员的首次发言:
"主席先生,各位同仁,我谨代表商界功能界别,提出三项动议。"
他的声音在古老的议事厅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第一,建议设立'民生保障特别委员会',研究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标准。"
"第二,建议成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制造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第三,建议全面检讨现行工商条例,消除不合理的规管障碍。"
每项动议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关照民生,又促进经济,让人难以反对。
当秘书处开始分发动议文件时,会场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翻阅声。
一位委任议员举手发言:"刘议员,这些动议的出发点很好,但涉及层面太广,是否应该先成立专责小组研究?"
刘光天从容回应:"正因为事关重大,才需要立即行动。港岛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每一位议员:
"我们常说要保持港岛繁荣稳定,但繁荣不是等来的,是要靠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行动争取来的。"
这时,华兴系的其他议员开始接力发言。
金融界的陈启明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劳工界的代表则讲述了基层工人对改善生活的期待;
工程界的议员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现行法规的弊端。原本预计三小时的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
在最后的表决中,三项动议以四十八票赞成、六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获得通过。
当计票结果公布时,议事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华兴系的议员们相视而笑,而一些资深委任议员则面色凝重地记录着这一历史性时刻。
会议刚一结束,刘光天刚步出议事厅,立刻被守候多时的记者们团团围住。
镁光灯瞬间将他笼罩,十几支话筒同时伸到他面前。
"刘议员,三项动议全部通过,这是否意味着华兴将主导未来立法局的议程?"《明报》记者抢先发问。
刘光天停下脚步,面对镜头沉稳回应:"这不是谁主导的问题。这些动议能够获得各界支持,说明它们符合港岛的整体利益。我们要共同为港岛的未来负责。"
"但是反对票全部来自非华兴系议员,您如何看待这种立场分歧?"《东方日报》记者紧接着追问。
"立法局本就是多元声音交汇的地方,"刘光天微微颔首,
"我们尊重不同意见,也愿意与各位同仁深入探讨。
重要的是,我们都在为港岛的未来着想。”
“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个港岛人都明白,我们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时,《南华早报》的英文记者用流利的中文提问:"有评论认为,华兴系在立法局的强势表现,可能会影响政府的施政独立性。您对此有何看法?"
"华兴始终秉持'在商言商,在政言政'的原则。"
刘光天的目光扫过在场记者,"我们参与立法局事务,是为了建言献策,而不是要取代政府的行政职能。事实上,今天通过的三项动议,都需要政府各部门来具体落实。"
一位外媒记者追问:"您提到'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否在暗示对当前政治格局的不满?"
刘光天稍作沉思,谨慎地选择措辞:"港岛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把握的是发展机遇,维护的是核心利益。
这句话是想告诉每个港岛人,我们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更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能透露下一步的立法计划吗?"《星岛日报》记者急切地问。
"我们将重点聚焦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刘光天透露,"正在研究包括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提案。具体内容,会在适当时候向大家公布。"
这时,《信报》记者尖锐提问:"刘先生,您既是华兴集团董事长,又是立法局议员。如何保证在制定政策时不会偏袒华兴的利益?换句话说,您如何避免以权谋私的嫌疑?"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镜头都对准了刘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