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皇帝有了大孙,连诸藩王都不要了?

京城文武百官自打脸的尴尬,很快就被一件事情给遮掩过去。


秦王薨了!


在大明亲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老朱就在皇明祖训里写明了。


凡是文武百官,不管是你位列三公,还是大将军之类,只要经过藩王封地,必须前往拜见,而且要四拜!


如果有大臣外出办事,本来应该路过藩王封地,却因为不想拜见藩王而绕路的,一经发现只有一个下场。


斩!


由此可见,朱元璋为了儿子们能坐稳藩王宝座,可谓是煞费苦心。


秦王乃是天下诸藩之首,更是身兼宗正令,负责掌管宗族事物。


因此他的薨逝,必然会对朝廷产生深远影响。


朝中的文武百官,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为其上书,请求朝廷厚葬秦王,并为其定一个美谥。


朱元璋看着雪片般飞进宫里的奏疏,心里真是五味陈杂,都不知道高兴还是悲伤了。


看着大臣们的态度,这分藩戍守之制算是稳固了。


可一想到秦王生前干的那些烂事,老朱心里就是一阵腻味。


要是按照他的性子,不把他开革出家谱,已经算是给他面子了,还给他上什么美谥?


啊呸!


老朱怀着这般心思,再看向朝堂上为几个谥号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时,只感到一阵说不出的讽刺意味。


这些人是真不懂,还是在不懂装懂?


秦王都死了快十天了,消息才传进京城,他们就没想想啥原因?


礼部尚书赵勉还是比较厚道的,拟定了几个中谥,不算过分美誉,也不算过分贬低。


既保全了皇家的颜面,又给了薨逝的秦王一份逝者的体面。


“陛下,臣和礼部的诸位同僚拟定了几个谥号,还请陛下定夺。”


老朱接过赵勉递过来的奏疏扫了一眼,只见上边拟定了三个谥号。


一个是“悼”,一个是“幽”。


都算不上什么好谥号,但相对来说悼,比幽还强那么一丢丢。


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


如果用“悼”这个谥号,那就是全盘否定秦王对于社稷的功绩,只是单纯的从他死得早这个角度来论证。


虽然有点丢人,但总好过“幽”。


如果从秦王的所作所为来看,给他个“幽”的谥号更适合。


可老朱一想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心里就一阵逆反。


咱大明总不能出个秦幽王吧?


老朱想到这一点,目光很自然的就落到“悼”字上,对这个谥号有些意动。


“把悼这个谥号拿下去议一议,问问大家的意见。”


赵勉领命拿着写着“悼”的字条来到众人中间,对着一众文武百官宣读皇帝的口谕。


众人一看皇帝给出的谥号,赶紧猜测皇帝的心思。


难不成皇帝陛下不喜秦王?


不想给秦王上美谥?


就在众人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穿着朱色蟒袍的少年走进大殿。


众人一见这人,立马躬身行礼。


虽然朱允炆现在已经不是皇长孙,但他毕竟还是皇帝陛下的亲孙子的,而且是第二年长的皇孙。


因此众人依然不敢怠慢,赶忙让开一条路,好方便朱允炆进殿。


朱允炆走上大殿,对着老朱一阵循规蹈矩的叩拜,看的老朱心里一阵纠结。


“这也是个好孩子啊!”


“要是那鳖孙能有这孩子一半知礼懂礼,那就再完美不过喽!”


“只是可惜,那鳖孙一辈子也学不来这般循规蹈矩。”


“或者说,那鳖孙之所以讨人喜欢,就是因为脑子活泛,做事从来不拘泥于成规。”


老朱心情复杂的朝着朱允炆抬了抬手,示意平身。


“允炆啊,你上殿有何事?”


朱允炆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奏疏,高高举过头顶。


“启奏祖父皇爷爷,孙儿听闻皇叔噩耗,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为皇叔拟定了两个谥号,敬请祖父皇爷爷预览!”


朱元璋听到这话,顿时露出满脸的欣慰。


“快快快,给咱呈上来!”


小太监见状,赶忙将朱允炆的奏疏呈上去。


其他大臣看到皇帝如此急切,心里再次升起滔天巨浪。


难不成陛下又属意于皇次孙朱允炆了?


众人想到此处,突然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大明亲王薨逝,皇太孙殿下竟然连个人影都没有!


这厮就算在外视察,没时间回来,那总该给朝廷上个奏疏,言明一下对这事的看法吧?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厮非但人没回来,就是连个奏疏都没有!


两相比对一下,朱允炆怎么看怎么顺眼。


这才像死了亲叔叔的孩子啊!


咱大明皇帝陛下,最重骨肉亲情,见到朱允炆如此热心秦王的丧事,肯定会非常欣慰。


如果朱允炆为秦王争取个美谥,更能引得龙颜大悦。


一时间,所有人都停止讨论,目光灼灼的看向高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想从他的脸上看到些许蛛丝马迹。


然而,老朱可是修炼了几十年的老狐狸,岂能被他们通过脸色看出来?


因此,在拿到奏疏后,老朱面无表情的看了眼,心里当即有了计较。


朱允炆的奏疏上也拟定了两个谥号。


一个是“庄”,一个是“襄”。


两个谥号在美谥中属于中等偏下,都有不完美之意。


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威而不猛曰庄,执德不矜曰庄。


要是从秦王的死法上看,给他个“庄”也不算过分,加上他确实有征伐之功,早些年评定诸蛮,也算对朝廷有点功劳。


至于另外一个“襄”的谥号也不错。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


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虽说有些过于溢美,但也算能贴上点边。


只是老朱的本心不想给秦王上美谥,有些事能骗得过当下,却骗不过后世之人。


就秦王干的那些混账事,迟早会公之于众。


现在把他的“谥”定的太好,以后会让后人笑话的!


老朱斟酌了片刻,将奏疏递给边上的太监道。


“拿下去让大臣们议一议。”


“是!”


众人看到朱允炆为秦王争取的谥号后,在看看老朱的表情,顿时秒懂。


皇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一定是心里同意了这两个谥号,这才巴巴的拿来让大臣们“议论”。


所谓的议论,可不是真让你挑毛病,而是让你知情识趣!


因此,众人面面相觑后,齐声称赞朱允炆贤明。


朱元璋听到众人齐声称赞朱允炆,露出一个非常“欣慰”的笑容。


众人受到这个笑容的鼓励,称赞的更加起劲了。


直至朱元璋突然说了一句话,众人才齐齐闭嘴。


“皇太孙那边还没动静吗?”


大殿上的二虎,刚想摇头拒绝,就看到刘典颠颠的从偏殿跑过来。


“回禀皇帝陛下,太孙殿下有新电报传来!”


老朱一听这话,都等不及刘典送过来,赶忙从龙椅上起身,朝着刘典迎面走过去。


众人一见皇帝如此态度,顿时感觉吃了苍蝇般难受。


这还只是皇太孙的一封电报,咱大明的皇帝陛下都如此急切。


若是皇太孙视察归来,那咱皇帝陛下不还得出城迎接啊!


众人想到此处,看向朱允炆的目光都带有一定的幽怨了。


这孙子没事上朝干嘛,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多好!


他要是不来朝堂,咱们也不能拍错马屁啊!


就在众人心中惴惴,忐忑的看向皇帝陛下之时,只见老朱在看完电报后蓦地笑了。


“按照咱大孙的意思,就按照秦王的生平定一个平谥好了,免得后人耻笑。”


老朱说道此处,从点抱上撕下来一个字,递给边上的太监,让他拿给诸位大臣讨论。


诸位大臣看到秦牧拟定的谥号,一个个全都愣了。


纸条上只有一个字——愍。


按照《谥法》所言,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总之,这绝不是什么好词!


众人在看到这个字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这皇太孙也太狠了吧?


皇太孙定的这个谥号,这几乎是拿大嘴巴子抽秦王,等同于鞭尸了!


朱允炆看到秦牧所拟定的谥号也愣住了,皇爷爷那般疼爱皇叔,能接受“愍”这种恶谥?


自己定的那两个谥号,随便拎出来一个,也比秦牧所定的强一百倍啊!


“祖父皇爷爷,皇太孙所拟定之谥号,实在是太过不堪,望皇爷爷以二皇叔为国戍边之功绩,给其钦定美谥!”


这次文武百官充分吸取了教训,没那么轻易战队,而是默默的站在一旁看戏。


朱元璋听到朱允炆的恳求,慈祥的走到朱允炆面前说道。


“孩子,你还小,你把握不住!”


“谥号这事你就甭掺和了,赶紧去文华殿读书吧啊。”


“秦王的谥号就用愍了,礼部赶紧发文昭告天下吧!”


众人听到这话齐齐一愣,皇帝竟然同意了这等恶谥?


难不成,皇太孙在皇帝的心中就这般重要?


皇帝有了大孙,连诸藩王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