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墨敕乱·朱砂斩
然而,萧承民与崔锦书深知,官场积弊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3^8+看?书~网? +首\发\孝端静皇后经营数十年,其党羽盘根错节,绝不会因一次挫败而瓦解。他们必然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更隐蔽的方式腐蚀朝纲。
果然,平静的水面下,暗流再度涌动。这一次,敌人的手段更加阴险,直指帝国权力的核心象征——圣旨。
昭武四年夏,一桩看似普通的官员调任案,引起了新任御史中丞、以刚直不阿着称的寒门官员林文正的注意。案中,一名风评极差、且有贪腐嫌疑的知县,竟凭一纸调令,升迁至江南富庶之地任通判。调令格式、印鉴皆与吏部制式无异,但林文正敏锐地察觉到,签发此令的吏部文选司郎中孙敬,近期行为阔绰反常,且与此知县似有远亲关系。
林文正没有打草惊蛇,而是秘密上书帝后,怀疑此调令有诈,可能涉及伪造公文。此事非同小可!若圣旨官文可被仿造,则国法纲纪将形同虚设!
萧承民震怒,令影卫暗中彻查。调查结果令人心惊:孙敬虽有问题,但那纸调令本身,经吏部存档核对,印鉴竟是真的!问题出在流程上——此调令并未经过正常的三省审核用印程序,而是以“墨敕”的形式直接下达!
“墨敕”,乃皇帝亲笔手谕,不经正规程序,直接发付有司执行,常用于紧急或机密事务。因其程序简略,易于被钻空子。难道有人仿冒皇帝笔迹,盗用玉玺?
影卫对孙敬及其周边进行了更严密的监控和搜查。终于,在孙敬城外一所隐秘别院的书房暗格里,发现了几方材质奇特、颜色深暗的泥印。这些泥印雕刻的,赫然是缩小版的传国玉玺印文以及各部院衙门的官印!印泥也非寻常朱砂,而是一种带有微弱磁性的特殊墨泥,盖出的印鉴与真品几乎难辨真假!
更令人骇然的是,同时还发现了几份已填写好内容、盖好了这种“磁泥玉玺”的空白绢帛——正是预备用来伪造“墨敕”的!
显然,有一个组织严密、技术高超的团伙,在系统性地伪造圣旨和官方文书,操纵官员任免,甚至可能影响政策执行!其目的,不言而喻,旨在架空正常行政体系,为孝端静皇后或其代理人攫取权力!
“好一个‘墨敕横行’!”萧承民看着呈上的证物,脸色铁青。~£d咸¥?鱼?;看??书± {e首2?2发+<敌人竟已渗透到如此核心的领域!若非林文正心细如发,后果不堪设想!
孙敬被秘密逮捕,严刑拷打之下,只招认是受一神秘人重金收买,提供官文格式和用印机会,其余一概不知。线索再次中断。
如何防范?玉玺和官印需日常使用,难以完全杜绝仿冒。必须有一种无法仿造、且能快速验证真伪的防伪技术!
重任再次落到了锦书肩上。
她闭关格物院,召集精通化学、矿物学的匠师,日夜研究。她想起之前研究“金蟾吐毒”案时接触过的硫磺、硝石等物的特性,又联想到西洋典籍中提及的某些显色反应。经过无数次试验,她终于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
她选用一种极其稀有的、产自西域的赤血石矿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与特制胶液混合,制成一种新的“朱砂”。这种朱砂书写或盖章后,外观与普通朱砂无异,但其成分中含有微量的硫氰酸盐。同时,她制作了一种特殊的磁石验印棒,其磁极经过特殊处理。
关键创新在于圣旨本身。她奏请萧承民下旨,所有重要圣旨及官文,一律改用特制的双层绢帛。在两层绢帛的夹层中,用那种特制“朱砂”,以极其复杂的笔法,暗印一个无形的“鉴”字纹样。平时完全看不见。
验证时,只需用那特制的磁石验印棒,在圣旨特定位置(如印鉴旁)轻轻扫过。若圣旨为真,夹层中的“朱砂”因含有特殊磁性矿物成分,受磁棒特定磁场激发,会瞬间显现出鲜艳的血红色“鉴”字,片刻后逐渐隐去。若圣旨为假,则无此反应!
此术被命名为“朱砂密鉴”。.k?a\n′s¨h+u\w_u~.?o′r*g\其原理复杂,材料难得,制作工艺要求极高,几乎无法仿制。萧承民立即下令,将此技术列为最高机密,仅限于极少数绝对忠诚的工匠掌握,并迅速应用于所有重要公文制作。
防伪技术有了,但朝中已发出的、可能存在的假敕如何清查?那些已被安插上位的官员如何处置?这需要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肃清行动!
帝后二人决定,双线出击,以快打慢!
翌日朝会,一切如常。然而,在议政间隙,崔锦书却突然驾临金銮殿。她凤冠朝服,神色平静,手中却捧着一个盖着黄绸的托盘。
“众卿近日勤于王事,辛苦了。”锦书声音温和,目光却缓缓扫过殿中众臣,“然,国之大事,在於制度分明。近日陛下与本宫核查旧档,发现些许公文用印存疑。为防微杜渐,
今日便当堂验看,以正视听。”
说罢,她掀开黄绸,托盘上正是那根特制的磁石验印棒,以及几份近期发出的、被认为有嫌疑的圣旨副本。
殿中气氛瞬间凝固!不少官员脸色微变,尤其是吏部侍郎张启贤,眼神闪烁,额角见汗。
锦书不动声色,先验看了几份无疑义的圣旨,磁棒扫过,“鉴”字血纹浮现又消失,引得群臣啧啧称奇。
随后,她拿起那份擢升有问题知县的“墨敕”副本,走向张启贤,淡淡道:“张侍郎,这份调令,是你吏部签发的吧?”
张启贤强自镇定:“回娘娘,是……是按规程办理。”
“哦?”锦书拿起磁棒,在调令的印鉴旁轻轻一扫。
什么都没有发生!
殿内一片死寂!
锦书目光瞬间锐利如刀,直刺张启贤:“张侍郎,这‘墨敕’上的玉玺,为何激发不了‘朱砂密鉴’?”
张启贤噗通一声跪倒,浑身颤抖:“臣……臣不知啊!这……这定是有人陷害!”
“陷害?”锦书冷笑,又从托盘中取出一份空白的、盖有磁泥假玺的绢帛,“那这从你心腹孙敬别院搜出的空白伪诏,又作何解释?!”
证据确凿!张启贤面如死灰,瘫软在地。
锦书眼中杀机毕露,她早已查实,张启贤乃是孝端静皇后安插在吏部的核心棋子之一,多年来利用职权安插党羽,祸乱朝纲!
“乱臣贼子,欺君罔上,罪无可赦!”锦书厉声喝道,“来人!将张启贤,拖出殿外,立斩示众!”
侍卫如狼似虎上前。张启贤绝望挣扎,被拖行经过殿侧那挂珍贵的红珊瑚珠帘时,竟猛地挣脱,一头撞向廊柱!血花四溅,几点殷红恰好溅上了锦书的裙裾和脸颊!
锦书眉头都未皱一下,任由血珠顺着脸颊滑落,冷冷道:“畏罪自尽?便宜你了!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被皇后这突如其来的铁血手段震慑得魂飞魄散。
与此同时,萧承民的行动更加隐秘而彻底。根据孙敬、张启贤等人提供的零星线索和影卫的深入调查,他锁定了几处可能是孝端静皇后势力藏匿赃款、密谋据点的地方,尤其是京城富商王百万的府邸和库房。此人与张启贤过往甚密,且其财富来源可疑。
是夜,月黑风高。萧承民亲率一队绝对忠诚的影卫和御林军高手,突袭了王百万府邸。果然,在其地下密室中,搜出了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以及大量尚未使用的空白官文和伪造印信!更发现了与北狄来往的密信线索!
萧承民怒极反笑,下令:“将所有赃物,连同这藏污纳垢之所,给朕一并焚了!”
冲天大火在王百万府邸燃起,照亮了半个京城。火势最旺时,萧承民命人将搜出的主要金银元宝投入烈火之中,熔化成炽热的金汁银液,然后引入事先准备好的、雕刻着“清”、“白”、“忠”、“廉”等字样的巨型陶范中。
一夜大火,焚尽污浊。黎明时分,火焰熄灭,废墟之上,赫然立起一尊高达九尺、由赃银熔铸而成的巨鼎!鼎身铭刻着历代清官廉吏的姓名事迹,以及萧承民亲笔题写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八字警言!
此鼎被命名为“清白鼎”,立于京城闹市,昭告天下!
肃贪行动持续了数日,朝堂风气为之一清。养心殿内,烛火摇曳。萧承民看着卸去钗环、正对镜擦拭脸上已干涸血点的锦书,走上前,拿起湿帕,轻柔地帮她擦拭。
“今日殿上,皇后杀性愈重了。”他语气听不出喜怒,指尖拂过她细腻的肌肤,感受到一丝凉意。
锦书抬眼,从镜中看着他,目光清澈而坚定:“乱世用重典。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臣妾之杀,只为涤荡妖氛。”她顿了顿,反手握住他执帕的手,指尖沾了一点案上朱砂,轻轻点在他的眉心,留下一抹嫣红,唇角微扬,带着一丝罕见的、近乎妖娆的挑衅,“不及陛下昨夜……焚城之火,铸鼎之威。”
那一点朱砂,如同烙印,灼热了他的肌肤。萧承民凝视着她眼中倒映的烛火和自己眉心的红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痛惜,有骄傲,有共鸣,更有一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深刻羁绊。他俯身,吻了吻她的额头,低声道:“这烈火与鲜血铺就的路,朕与你,一起走下去。”
帝后携手,以科技之巧思与帝王之铁腕,再破危局。然而,“墨敕”案虽告破,但其背后展现出的伪造技术之高超、组织之严密,让萧承民和锦书意识到,孝端静皇后掌握的资源和手段,远超想象。那尊矗立在废墟上的“清白鼎”,既是警示,也是挑战。下一次,那条隐藏的毒蛇,又会从
哪个阴暗的角落,射出怎样的冷箭?
(第9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