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万民镜·千瞳鉴

“玄甲耕春”大典的余温尚未散去,京郊皇田新翻的泥土气息仿佛预示着帝国的生机。{?^0÷?0·?小]%说ˉ?网? u无±¨?错\}£内_?{容?然而,萧承民与崔锦书并未沉醉于这短暂的祥和。北境“葬鹰谷”的异常动向,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提醒他们孝端静皇后的阴影依旧浓重。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一个真正稳固的王朝,根基在于民心通畅,政令通达。若民情不能上达,冤屈不能昭雪,再好的国策也会在层层官僚的推诿与欺瞒中变质,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鸣冤鼓”设于宫门,虽开直诉先河,但毕竟受地域所限,且需百姓有胆量、有能力亲赴京城。如何能将帝国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每一个州县,让皇帝的耳目不被中间官吏蒙蔽?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锦书心头。

一日,她在格物院翻阅西洋传教士带来的典籍图册时,被其中关于光学原理的论述和一种名为“灯塔传讯”的设想所吸引——利用镜面反射光线,在特定站点间接力传递简单信号。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她。

结合已有的烽火台体系,以及格物院对水晶、琉璃打磨技术的掌握,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计划逐渐在她脑海中成型——她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超越文字障碍、能瞬间传递民情急报的光讯网络!

她将这个计划命名为“万民镜”,寓意“天下万民之苦乐,皆可映照于君王之镜前”。

接下来的数月,坤宁宫几乎成了第二个格物院。锦书召集了最顶尖的匠师和精通算学的学者,日夜钻研。关键难题有三:一是如何让光线信号传递更远、更精确;二是如何设计一套简单易记、又能表达复杂信息的编码系统;三是如何确保这套系统不被地方官吏操控。?2·8~看!书`网_ ~最,新′章¢节`更`新,快_

昭武三年秋,经过紧张的筹备和试点,“万民镜”体系正式诏告天下,于各主要州府建立镜站。此举朝野震动,褒贬不一。清流直臣盛赞此乃旷古未有之德政,能有效震慑贪官,安抚民心;而不少地方官员则深感权力被架空,前途莫测,阳奉阴违者甚众。一场围绕信息控制权的无声较量,悄然展开。

体系运行初期的几个月,各地传来的多是代表“平安”的绿光,或是一些测试性的常规汇报。看似风平浪静,但锦书和萧承民都知道,这平静之下,必然暗流汹涌。第一个真正的考验,迟早会来。

果然,昭武四年初春,一个天色阴沉的午后,设置在坤宁宫顶楼的中央镜室(称为“千瞳鉴”)内,值守的镜使突然发出了急促的警报!

“娘娘!陇西道镜站传来紧急红光!编码显示……是‘粮仓霉米,民有饥色’!”

锦书的心猛地一沉!陇西道乃西北粮仓重地,若其官仓存粮出现问题,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季,后果不堪设想!她立刻亲自赶到镜室,核对密码本,确认无误。

“红光”代表最高紧急度,“粮仓霉米”更是直指吏治腐败和民生根本!

“立刻禀报陛下!同时,令陇西镜站持续监视,收集更详细情报!”锦书果断下令。

萧承民闻讯,勃然大怒。\w!z~s+b,o.o*k*.^c¢o_m/他深知粮仓乃国本,贪腐至此,形同叛国!他当即决定,亲自微服前往陇西查探究竟!锦书本欲同往,但萧承民以她凤体未愈、此行需隐秘迅速为由,坚决让她留守京城,坐镇“千瞳鉴”,协调各方。

萧承民仅带数名绝对忠诚的影卫,快马加鞭,秘密奔赴陇西。凭借“万民镜”提供的精准线索和方位,他们避开了地方官的迎送,直接潜入问题所在的陇西首府“平凉府”。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平凉府官仓表面戒备森严,但萧承民通过影卫夜间探查,发现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表层是好的,内里却大多霉变发黑,鼠患成群!而当地米价已被官府勾结的奸商抬高,百姓面有菜色,怨声载道,却投诉无门。

更令人发指的是,陇西道节度使冯伦,竟还在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寿辰大操大办,广收贺礼!

证据确凿!萧承民怒不可遏,不再隐藏行迹,直接亮出天子身份,以雷霆手段控制了冯伦及其党羽,查封粮仓。

在堆积着霉米、散发着腐臭气味的官仓前,萧承民召集了全城百姓。他指着面如死灰的冯伦等人,声音如同寒冰,响彻全场:

“尔等食君之禄,却行此蛀虫之事!视百姓为草芥,视国法为无物!这仓中的粮食,是百姓的血汗,是边关将士的口粮,更是我大昭江山的根基!你们竟敢让它霉烂生鼠,中饱私囊!”

他越说越怒,猛地一挥手:“今日,朕就在这粮仓之前,让你们也尝尝这‘粮食’的滋味!来人!架鼎!”

兵士们迅速架起一口巨大的行军锅

,注满清水,燃起烈火。

萧承民冷冷地看着瘫软在地的冯伦:“你不是喜欢粮食吗?朕今日就让你与这些霉米、与这些啃食民脂民膏的老鼠,同锅而烹!让天下贪官都看看,污损国粮者,便是鼠辈,便是此等下场!”

在无数百姓惊恐而又解恨的目光中,冯伦等几个主犯被强行塞入了沸腾的大锅之中!凄厉的惨叫声与霉米的腐臭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其残酷却又大快人心的画面。

“朕今日以此酷刑,非朕嗜杀!”萧承民对噤若寒蝉的官员和百姓高声道,“乃是为告戒天下: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谁敢动国本,害民生,朕便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自今日起,陇西开仓放粮,平抑米价,赈济灾民!相关官吏,严惩不贷!”

消息通过“万民镜”迅速传回京城。锦书在“千瞳鉴”中,看着代表陇西的信号从刺目的红光逐渐转为平稳的绿光,终于松了一口气,心中百感交集。万民镜的首战告捷,不仅揪出了巨贪,挽救了无数百姓,更证明了这套体系无可替代的价值!它真正实现了民情的直达天听!

萧承民凯旋回朝后,对“万民镜”体系给予了最高肯定。他下旨嘉奖有功镜使,并严惩了试图隐瞒或干扰镜站工作的地方官员。同时,锦书提议的大规模分发“民棱镜”(即那特制的水晶棱镜片)的计划,被加速推行。成千上万的棱镜片,如同希望的种子,通过驿站、商队,散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一句简单的承诺:“日照此物,可达天听。”

一个清新的早晨,京城。旭日东升,万丈金光洒满大地。锦书在萧承民的陪伴下,再次登上皇宫最高的“千瞳鉴”镜室。她手持主镜的调控玉柄,望向远方。

就在这时,奇迹般的景象发生了。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无数得到棱镜的百姓在同一时刻,出于好奇、感激或测试,将手中的棱镜对准了初升的太阳。

只见从京畿周边,乃至更遥远的州县方向,无数道细微却清晰可见的、七彩斑斓的光斑,如同夜空中突然亮起的繁星,又如同汇聚向中心的涓涓细流,跨越山河,反射、折射,最终都隐隐指向皇宫,指向这间“千瞳鉴”!

那一刻,仿佛整个帝国的光芒,都汇聚于此。

锦书立于镜前,周身被这来自万民的、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所环绕。她清丽而坚毅的面容在光影中显得无比圣洁。她轻轻调整主镜,将一道温和的绿色光束射向远方,那是来自帝后对天下安宁的回应与承诺。

她轻声对身边的萧承民,也仿佛对自己说:“看,承民,这便是民心,这便是光明。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去听,这世上便没有能够永远隐藏的黑暗。”

萧承民紧紧握住她的手,目光深邃。万民镜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彻底革新吏治、巩固江山的希望。但他也深知,这汇聚而来的光芒中,或许也夹杂着孝端静皇后那恶毒目光的反射。她绝不会坐视帝后如此顺利地掌控天下舆情。下一次的较量,或许就隐藏在这万千光点之中。

(第9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