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构陷
而等这部分工匠根据贾景的构想,将棱堡的大致图形和结构要点详细绘制出来后,贾景就立刻命人快马加鞭,将图纸副本送往新奠堡,交给老周等匠人头领参考。
随图纸附上的还有贾景的亲笔信,信中明确写道:“…棱堡之利,在于无死角,火力交织,新奠堡虽受旧制所限,难作整体更张,然其精髓,未必不可择要吸取,望尔等详研此图,思忖可否于城角、马面等关键处,借鉴其棱角突出、侧射掩护之法,稍作改良,以期增强守御之效…”
贾景的想法是就算无法将新奠堡整体改造成棱堡,也要进行棱堡化的局部改造。
新奠堡这边,老周等人收到图纸和指令后,立刻召集匠人研究。
“大人此意,实乃画龙点睛之笔!”一位擅长军械布置的匠师指着图纸上的棱角说道,“我等虽不能推倒重来,但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城角处,向外增筑一个类似的小型突出角台!不需太大,能安置一两门火炮或数名精锐铳手即可,如此,敌人若攻此面城墙,必遭侧翼角台火力打击!”
“马面亦可参照此法!”另一人补充道,“将马面向外延伸的部分,两侧做成斜角,使其自身也能形成交叉火力,而非仅仅正面御敌。”
“还有瓮城!”老周目光炯炯,“若在瓮城内部墙体也设置此类棱角暗堡,待敌涌入瓮城,则四面八方的火力齐发,那才是真正的绝地!”
思路一经打开,各种巧思便源源不断。
贾景在收到新奠堡反馈回来的改良方案后,欣慰不已,自己只要在这几个月内,在北西两线拉起一道水泥防线,届时,即便努尔哈赤再兴兵来犯,宽甸已立于不败之地,自己就可以安心依托这片膏腴之地发展了。
........
而就在宽甸战事告一段落,贾景埋头苦干之际,远在京师的庙堂之上又起风波。
一部分官员,尤其是与贾府有旧谊,或者主张积极经略辽东者,对贾景收复宽甸,挫败建奴两路偏师的战绩不吝赞赏,视贾景为近年来辽东罕见的亮点,是牵制建奴,缓解辽西压力最重要的一支,他们认为,朝廷应当给予东江镇更多的支持和自主权,使其能更好的在敌后发挥作用。
但另一部分更为保守的官员,则持审慎甚至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贾景不过是侥幸取胜,而且其幸进的出身和特立独行的作风,比如大量来历不明的甲兵,和先斩后奏,随意安插罪裔之后为官,担忧其拥兵自重,孤悬海外,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加之贾景索要粮饷的文书言辞恳切却也直白,在一些人看来,不免有挟功邀赏、夸大其词之嫌。
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贾景连番请功,凭借实实在在的军功在辽东强势崛起的原因,这让辽东将门那帮人眼红不已,他们世代经营辽东,关系网络错综复杂,视辽事为自家禁脔,如今一个并非出自他们体系,却分走了朝廷本就不多的关注和资源,更隐隐有打破现有格局之势,这让他们如何能心安?
不过贾景目前行事极为谨慎,还没干什么出格的事情,而与后金走私贸易、杀良冒功这类足以授人以柄的劣迹,贾景也绝对不会干,如今东江镇一切行动,无论是筑城、练兵,还是索要粮饷,都牢牢占据着抗虏复土的大义名分,让人在明面上难以指摘。
更重要的是,整个东江镇上下,尤其是宽甸、皮岛地区,更是被贾景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外界,尤其是辽西那帮人,想要安插眼线、打探虚实,或者散布流言,竟是半点风声都难以传进去,也更难传出来。所以目前辽东将门,大多还停留在私下议论和奏章试探的层面。
比如按照根据乾朝祖制,武将在外领兵,必须要有文臣负责监军,可是贾景却擅权,独霸一方,军队的钱粮数额不受朝廷管束,罪当斩首。
还有质疑贾景的战果,怀疑贾景是屠杀辽民,冒充建奴,向朝廷邀功,这是欺君之罪。
不过就这点风波,淳化帝一手就给压下去了。
............
西暖阁。
淳化帝仔细翻阅着这些奏章,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而侍立在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小心翼翼的观察着皇帝的脸色。
良久,淳化帝将最后一本奏章放下,轻笑一声:
“辽西将门,世代吃着朝廷的粮饷,守着坚城利炮,却年年丧师失地,让建奴坐大至此,如今好不容易出了个贾景,能在宽甸那片死地打开局面,阵斩何和礼,挫败奴酋两路偏师,他们不想着如何协同破敌,反倒在这里攻讦不休,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淳化帝拿起那本弹劾贾景“擅权,不受文臣监军”的奏章,在手里掂了掂:
“祖制?哼,祖制若真那么管用,辽东何至于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贾景孤悬海外,面对强敌,若事事都要请示,等待朝廷各部扯皮,恐怕早就被努尔哈赤啃得骨头都不剩了!他要便宜行事之权,朕给了他!如今他用实实在在的战功回报了朕的信任,这有什么错?”
“屠杀辽民?贾景在宽甸、皮岛收拢安置了多少辽民流户,朝廷是有粗略统计的,他若真行此禽兽之举,那些辽民岂会甘心依附?这纯属无稽之谈,构陷之词!”
淳化帝将奏章重重的扔回案上,看向王安:“大伴,你怎么看?”
王安立马躬身道:“皇爷圣明,贾景虽有桀骜之处,然其忠心可嘉,能力出众,于辽东危局实乃一剂良药,如今辽西暮气沉沉,正需此等锐气之人搅动局面,些许流言蜚语,不过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立功,只要贾景不负圣恩,谨守臣节,一心为国杀奴,皇爷便当为其做主。”
淳化帝点了点头,显然对王安的话很是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