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间计
他很想生气,但理智劝阻了他,这两人都是老臣,又都忠心耿耿,若随意惩处,只怕寒了众人之心,再无人追随他。
因此即便被说得面色尴尬,萧詧也只得装作未闻,内心的怨气却掩盖不住,又说了些酸话:“朕早年是迫于局势,不得不求援于魏,以解兵祸,然而所托非人,宇文氏置江陵防主,统兵居于西城,外云助朕备御,内实防朕。朕亦深自后悔。如今齐国势大,若不早谋,只怕将来有倾覆之祸,非得要将来齐军驻军于长江之上,王琳率兵自江陵攻来,报大将军前年夺其长沙、武陵、南平之仇,吾等才图所谓的良计么?”
王操心中大为失望,臣子为主上率兵夺取他国领土,有什么好苛责的?莫非一个个都要没有战心,指望这些贼臣自己来归降么?
蔡大宝见状,立刻回应:“此前尹将军曾言‘魏虏贪惏,肆其残忍,杀掠士民,不可胜纪’,劝主上趁魏之精锐尽萃于此,效姜维之计,请于谨等为欢,预伏武士,因而毙之,而后分命诸将,大歼群丑。熟料主上如钟会之谋远,言‘魏人待我厚,未可背德’,感念魏德至深。如今怎得又反起意来?”
蔡大宝这话说得辛辣无比,直讽刺萧詧早年没有听从尹德毅的计策,设局杀死于谨等魏将,致使良机错失,之后失去襄阳,才叹息不用尹德毅之言。
如今二度背反,萧詧面上挂不住,大吼一声:“魏乃魏,周为周,如今既只存周,魏又何在!”
蔡大宝、王操下拜,不再言语,萧詧发够了脾气,又急忙下榻,亲自将两人扶起,三人大眼瞪小眼,互相较劲儿。
过了片刻,萧詧长叹一声:“朕知二卿之意,既投周国,则死站到底,不可轻涉,以恐日后局势翻转,人将图我。”
二人点头,的确是这个道理。有时候政治站队,就是要站死队,因为对互相敌对的两方势力而言,不完全支持就是完全不支持,想讨好两边,就成了两边都没讨好。如果稳稳支持一方,不说别的,至少这一方还会把你当做盟友。
“齐虽势大,不得过玉璧,则破周则成空谈,若从洛阳入关中,又须得过潼关之险,主上言齐主高殷有人君之度,然其才十五岁,未曾弱冠,岂有人君之威、其父之勇乎?”
“待其长成,须得再过数年,兴许是五年,乃至是十年,这些时日,又会发生多少动乱?须知十年之前,仍是魏梁争锋!”
萧詧面容沉痛,心态渐渐放缓,但仍有不确定之意:“然周国的晋公仍控制实权,周帝实为傀儡,将来又有何作为?齐不灭周,难以南下,周国又困于权臣之手,莫非局势翻转,就在我、王贼与陈贼之中?”
蔡大宝摇头:“王胜则脱离齐国控制,自成一国,陈胜则全据江东,宛若孙吴,无论哪方得胜,必统治南朝,周齐必不会作壁上观,届时出手干涉,继续保持此时的态势。”
“那我等胜了,便该如何?”
蔡大宝和王操沉默,空气变得尴尬,萧詧呵呵一笑,似乎全然没感受到。
王操忍不住在心中吐槽,我们能活下去已经是非常幸运了,还想着能打败王琳、陈蒨?尹德毅可是骂过的,“江东之人涂炭至此,咸谓殿下为之”,你帮西魏做了那么多恶,被江东人杀了都不算弑主弑君,反而是为民除害,有没有点逼数啊?
不过这话说出来,君臣就做不成了,至少得死一个,因此王操把这话咽回了肚子里。如果不是萧詧是武帝嫡长子,昭明太子萧统之子,在残存的梁室政权中最为正统,他们也不会选择辅佐萧詧。
这人的素质别说南朝之主了,能做一个宗王就已经是极限。
南朝的将来,估计就是在王琳和陈蒨之间决出胜负了,毕竟他们梁国如今太弱,若无扶持,则必衰弱下去,将来不是被王琳所灭,被周国取消编制。
“虽不能投齐,却可以使齐来诱我。”
萧詧满头问号,刚刚不是你让我站死边,不要和齐国有联系的么?
“梁军数败于王贼,如今既不能敌王,又不能敌陈,只怕在周国眼中,我梁无甚大用,日久恐不见待,因此必须令周人知主上绍续梁统,仍得旧梁人心。” 王操这话还说得轻了,若是萧詧扛不起梁室的旗子,最终还是要被周国消灭,得想办法提高他们在周人眼中的含金量。
萧詧连连点头,深有同感,他可不想和那些梁人一样,一起去北方做奴隶,妻女为人所玩弄。
“主上此前所言确有道理。”蔡大宝小小的挽了一下尊,“王逆与齐,多有不平,齐只欲王逆牵制陈氏,待其破周统北,腾出手来,便可如魏武帝南下江东,而王琳、陈蒨不是刘备、孙权,又多年征伐,仇睢深重,必不肯合作,最终只能为齐人所擒。”
“故齐不欲王逆破陈得地,年初齐氏阻挠王逆与陈氏决战,便是此理。王逆亦深明此意,二者已有间隙,正是我等做文章的好时机。”
萧詧听得入迷,忍不住发问:“那作何文章呢?”
说到深处,蔡大宝忍不住左右顾盼,萧詧、王操也紧张起来。虽然不大可能,但三人很有默契的起身,各自去四周查看情况,确认再无第四人后,方才凑回座位上,蔡大宝低声说着:“不若伪造书信,言齐人欲拉拢主上,欲助主上夺回襄阳之地以制衡王琳,并使周国失荆州领土,更好布略,在麻城设置衡州之目的便在于此。”
“周人使闻,必然大骇,其若破我梁国,则全王琳之威,且我主无罪,反倒是他们的不是,因此周人必大力安抚主上,甚至广给领土士民,以扬其恩。”
萧詧耳朵抖动,想是身心舒悦,蔡大宝的确是他的诸葛亮,此谋说到了他心里去:“而后呢?”
“而后主上再上表向周国输以诚款,同时向王琳处散播齐氏拉拢之流言,王琳念及年初之碍,必心有怨怼,将来或得时机,骤然反齐,未可知也!”
这里面最妙的一手,是齐国的反应并不重要,无论齐国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个谣言,都无法制止谣言的散播,反而会推波助澜,很经典的“你不回应啥事没有,你一回应惹一身臊”。
政治第一定律,官方辟谣的谣言才可信。站在各国立场上,齐氏无论说什么,他们都会解读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齐氏对此进行解释,本身就是一种掩饰。不是你干的,你要解释什么呢?
即便齐军想要攻打萧詧,但梁国处在荆州腹地,要动他需要先过襄阳这一关,而襄阳的周军必然不会坐看,因此来自北方的兵威被周国所阻挡。
而南方的兵威是王琳,说实话,即便不做这种操作,王琳和萧詧也是死敌,因为萧詧是萧统之子,萧庄是萧绎之孙,一个是武帝正统,有着天然统治全南朝的合法性,一个是元帝后代,是扫平侯景之乱的有德之君,两方是正统之争,若王琳支持萧詧,就意味着王琳罔顾萧詧出卖王琳自己的君主萧绎这份责任,同时武帝正统压倒了元帝派系,那么包括王琳、王僧辩、陈霸先在内的所有元帝将领就都屈于萧詧亲信之下,所以他必不可能和萧詧缓和。
这就是所谓的异端比异教徒还要可恨。
既然无法缓和了,那再多得罪一二也无差,还能离间王琳和齐国之间的关系,将来周国若是发现了真相,也可以以此向周国解释而自保。
若再得周人兵马士民,或将此前被带去江陵的南人送回来一些,那更是额外之喜,不仅能壮大本朝的实力,还能赎一些罪,将来有机会再度夺回江陵,也尚未可知。
萧詧忍不住拍手大笑,走下主位,连拍蔡大宝的背部:“君真乃当世孔明也!”
说着,又牵住二位臣子的手,感慨着:“我有二位贤卿,实是天意不灭萧梁,并使我荡平江表,复大梁业也!”
蔡大宝、王操二人也颇为感动。贵族子弟越落魄,就越讲究排场,这话放在萧詧身上非常合适,自从登基后,哪怕在私下的场合,萧詧也只用朕,和那些当惯了皇位,有了自信的君主截然不同。
而现在忍不住用我,既是感动蔡大宝的献策,也是袒露真心,这对两人来说已经值得了。他们追随萧詧多年,虽然知道他投靠北人是不得已之举,但因此背弃祖宗,帮助西魏助纣为虐残害南朝生灵也是事实,扶持这种才智不足、还有道德缺陷的主上,他们心里的压力也很大。
虽然这家伙不行,但好歹能听得进去一点人话,虽然他把事情执行坏了,但至少本心是好的。
天下,也只有这么一个主上是真正扶梁的了!
所以,哪怕他是周人的狗,哪怕他志大才疏,蔡大宝和王操也要想尽办法,守住梁国最后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