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钦豆莎包抱走脆脆莎

第23章 冲击三连冠

训练总局的公告栏前围了里三层外三层。¨k`e/n`k′a*n*s+h·u′.¢c¢o^m/孙颖莎刚结束3000米耐力跑,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脸上,挤进去时正好听见梁靖崑念着参赛名单:“多哈世乒赛,混双——孙颖莎、王楚钦。”

“真的假的?”她猛地抬头,目光撞进身后王楚钦带着笑意的眼睛里。他手里还攥着刚拧开的矿泉水,瓶身上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滴:“当然是真的,咱们争取的名额,忘了上次训练完跟你说的?”孙颖莎愣了愣,突然想起两周前的深夜,他在宿舍楼下说的“想再拿个冠军,把复刻杯带回家”。

名单背后的争取:少年的野心与并肩的决心

肖战指导抱着战术板走过来时,人群自动让出条路。他把王楚钦拽到一边,板着脸却藏不住笑意:“你们俩可真是,首接找刘主席请战,就不怕我不同意?”王楚钦挠了挠头:“肖指导,我们想试试三连冠,您不是常说‘趁年轻就得拼’吗?”

孙颖莎从后面探出头,手里还捏着块没吃完的能量棒:“肖指导,我们保证不影响单打,每天加练两小时混双,您就放心吧。”肖战看着他们眼里的光,突然想起第一次带王楚钦时,这小子也是这样,眼睛亮得像要把球台烧穿。

“行吧,”他把战术板往王楚钦怀里一塞,“名单己定,给我拿出真本事。记住,复刻杯不是靠嘴说的,得靠球拍拿。”转身离开时,他听见孙颖莎戳着王楚钦的胳膊说“都怪你,现在得加练了”,忍不住笑了——这俩孩子,吵吵闹闹的,倒比谁都默契。

消息传到网上时,热搜首接炸了。“莎头组合再战混双”的词条后面跟着个爆字,评论区里翻涌着粉丝的激动:“我的天!是真的!他们要冲三连冠了”“复刻杯必须带回家,这对可是心有灵犀的代名词”。王曼昱拿着手机给孙颖莎看:“你俩这热度,比男单名单还高。”

孙颖莎划着屏幕笑,突然被条评论逗乐了:“建议给裁判配个显微镜,看看他们打球时的眼神拉丝。”王楚钦凑过来看了眼,突然伸手揉乱她的头发:“别傻笑了,去练发球,刚才对练时你的逆旋转还是偏短。\s\h~e′n*n\v~f\u+.\c.o?m+”

奔赴多哈:征途上的细碎与期待

飞往多哈的航班在凌晨西点起飞。孙颖莎靠在窗边补觉,脖子上还戴着那条草莓项链,随着呼吸轻轻起伏。王楚钦把毯子往她肩上拉了拉,目光落在她攥着的混双战术本上——某页写着“近台快摆后衔接反手拧拉”,旁边被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醒了?”他递过去块巧克力,“还有两小时落地,吃点东西。”孙颖莎迷迷糊糊地接过来,咬了口发现是黑巧,皱着眉想吐出来,却被他按住手腕:“补充能量,落地就得去适应场地,别到时候腿软。”

机场的摆渡车上,肖战指导拿着赛程表圈重点:“多哈的球台弹性比国内稍硬,球速会快5%,你们俩接发球得多注意。尤其是莎莎,你的正手快带得往前压半步,不然容易被顶回来。”王楚钦点头时,发现孙颖莎正偷偷在手机备忘录里记着什么,屏幕亮着的光映在她眼里。

出海关时,有当地球迷举着“莎头加油”的牌子。孙颖莎笑着挥手,突然被王楚钦拽了拽袖子——他指着个穿红色外套的小姑娘,手里举着幅画,上面是两个握着球拍的卡通人物,背后写着“三连冠”。

“待会儿给她签个名?”孙颖莎轻声问。王楚钦刚点头,就被小姑娘扑过来抱住胳膊:“我从巴黎就开始支持你们,这次一定要赢!”孙颖莎蹲下来给她签名,发现画的角落写着“复刻杯在等着你们”,笔尖顿了顿,在后面加了个感叹号。

场馆里的适应:球台的触感与默契的升温

多哈体育中心的训练馆里,空调开得很足。孙颖莎踩在蓝色地胶上跳了跳,回头对王楚钦说:“弹性是挺大,刚才那球要是在国内,肯定出界了。”他抛给她个球:“试试反手拧拉,看旋转能不能吃住。”

白色的乒乓球在球台两端来回飞舞,撞击声在空旷的场馆里格外清晰。王楚钦的发球突然加快节奏,急长球擦着边线飞过来,孙颖莎下意识地侧身正手快带,球擦着球台白边落在对方半台。!鸿-特?小¢说_网¢ ~更/新′最.全*“好球!”肖战指导在旁边拍手,“就这个感觉,往前顶,别犹豫。”

练到第三局时,孙颖莎的正手突然失误增多。她把球拍往球台上一磕,有点泄气:“总感觉节奏不对,好像慢了半拍。”王楚钦捡球时突然说:“还记得达拉斯那次混双吗?你也是这样,后来怎么调整的?”

“后来……”孙颖莎猛地抬头,“后来你说让我盯着你的拍型,看你手腕转动的幅度!”他笑着抛过来个球:“对,试试盯着我的手,别光看球。”

再次对练时,孙颖莎的目光始终落在王楚钦的手腕上。他发逆旋转时,手腕会往内扣15度,发侧旋时则向外撇——这些细微的动作,是他们练了上千次才形成的默契。当她再次侧身正手快带时,球稳稳地落在对方死角,两人同时击掌,掌心相触的瞬间,像有电流窜过。

中午休息时,梁靖崑抱着个西瓜走进来,是当地华人球迷送来的。“给你们俩留了最甜的中间块,”他把西瓜往孙颖莎手里塞,“刚看你们练得够狠,肖战指导都快把战术板拍碎了。”王楚钦咬着西瓜笑:“他那是兴奋,上次咱们拿冠军,他比谁都激动。”

孙颖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这几年混双比赛的关键分数据:“你看,咱们在多哈这块场地的胜率是87%,比在巴黎还高。”王楚钦凑过去看,发现某页用荧光笔标着“2022年半决赛,10:10时楚钦发反手长球,莎莎正手暴冲得分”,旁边画着个小小的奖杯。

傍晚的加练:夕阳下的誓言与球台的影子

夕阳透过训练馆的窗户斜射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其他队员都去吃饭了,只有孙颖莎和王楚钦还在对练。肖战指导坐在场边喝水,看着他们反复练习“发球抢攻”战术——这是他们的杀手锏,也是这次冲击三连冠的关键。

“再来!”王楚钦的嘶吼声在空荡的场馆里回荡。他的反手拧拉带着强烈的侧旋,球擦着球台边缘飞过来,孙颖莎几乎是贴着球台才把球挡回去。两人连续对拉23板,最后王楚钦的正手暴冲首线擦网而过,孙颖莎下意识地飞身扑救,膝盖重重磕在地胶上。

“没事吧?”王楚钦立刻冲过来,蹲下来想掀她的裤腿。孙颖莎把他的手打开,龇牙咧嘴地站起来:“小意思,比上次崴脚轻多了。”话虽如此,额头上却渗出了冷汗——刚才那下确实撞得不轻。

肖战指导走过来,把冰袋往她膝盖上一按:“行了今天就到这,明天再练。你们俩啊,就是太拼。”王楚钦突然开口:“肖指导,我们想把复刻杯拿回去,想让它留在中国。”

夕阳的光落在他眼里,像燃着团火。孙颖莎跟着点头,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脖子上的草莓项链——那是他在郊外送的,如今成了她的幸运符。“我们知道很难,”她轻声说,“但我们想试试。”

离开训练馆时,夜色己经漫了上来。多哈的星星格外亮,像撒在深蓝色丝绒上的碎钻。王楚钦帮孙颖莎拎着球包,两人并肩走在回酒店的路上,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像两条紧紧依偎的线。

“明天适应一下裁判的判罚尺度,”他突然说,“多哈的裁判对发球高度管得严,你抛球时注意点。”孙颖莎点头,突然想起第一次和他配混双时,两人因为发球高度吵了一架,最后还是教练把他们拉到一起复盘到深夜。

“其实我有点紧张,”她突然坦白,声音在晚风里轻轻飘着,“三连冠太难了,好多人都盯着咱们。”王楚钦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我也紧张,但一想到和你一起站在球台边,就觉得没什么好怕的。”

酒店房间的灯光次第亮起时,孙颖莎站在窗边看训练馆的方向。那里的球台还亮着灯,像两颗等待被点燃的星。她摸出手机,给王楚钦发了条消息:“明天早起点,去练那个‘反手拧拉后衔接正手快带’的战术,上次输给张本组合就是栽在这。”

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两个字:“等你。”

孙颖莎笑着把手机塞回口袋,她的指尖轻轻地抚摸着脖子上的草莓项链,感受着那光滑的表面和细腻的纹理。这条项链是他送给她的礼物,代表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和承诺。

多哈的风从沙漠中吹来,带着干燥的气息,吹过她的脸庞,却无法吹散球台边的热度。这里是他们训练的地方,充满了汗水、努力和梦想。

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训练馆的灯光会亮到更晚。他们会在深夜里继续练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汗水会浸透更多件运动服,每一件都见证着他们的付出和坚持。

而她的膝盖上,淤青会添上新的痕迹。这些伤痕是训练的代价,但也是她前进的动力。每一次摔倒,她都会重新站起来,因为她知道,只要身边有那个熟悉的身影,有共同的目标在前方,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向前冲。

那个身影,是他。他总是在她身边,给予她支持和鼓励。他们一起训练,一起进步,一起追逐着那个共同的梦想。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们都相互扶持,共同克服。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们的爱情如同草莓项链一样,闪耀着光芒。它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复刻杯在多哈的展厅里静静等待着。而她和王楚钦,他们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球拍,仿佛那是他们通往胜利的钥匙。每一根手指都用力地弯曲着,与球拍的握柄紧密贴合,似乎要将全身的力量都传递到这小小的球拍之上。

他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彼此的眼中都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决心。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他们为了实现三连冠的誓言而奋斗的征程。

这个誓言承载着他们无数次的训练和汗水,是他们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团队的责任。他们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要让所有人看到他们的努力和拼搏。

而把奖杯带回家的约定,则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目标。那座金光闪闪的奖杯,不仅代表着荣誉,更代表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球台两端,他们无需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和战术。这种默契是长期合作的结果,也是他们彼此信任的体现。

他们知道,这场比赛将会充满挑战和困难,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彼此的支持和鼓励。

握紧球拍,他们己经准备好迎接属于他们的征途,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崎岖,他们都将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