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应付朝廷的查验

毛承克安慰丁启睿的话在常人听来似乎没什么。~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

但是在他当事人听来却全然不同,似乎若有若无中带着一丝威胁之意,首听的他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

“哈哈哈,丁侍郞不要多想,大家同朝为官,难道我还会为难你不成?”毛承克热情的拉住他的手,“走,现在就带你去看东江军的兵器局。”

丁启睿手被一拉,冷不防的吓了一个激灵,意识到自己失态,他忙向毛承克赔罪,“下官让平虏伯见笑了!”

毛承克则作大方的摆摆手,继续拉着走进东江军武器局。

刚进车间,便觉铁水浇筑的热浪扑面而来。

只见凶二十座高炉一字排开,通红的铁水从泥槽里流淌,映得工匠们的脸像涂了层朱砂。

最显眼的是角落的水力镗床,一根炮管正在机器上旋转,铁屑飞溅中,炮膛内壁被磨得锃亮,这手艺比工部最好的匠人还要精细三分,效率更是不可同时而语。

丁启睿如果之前对东江军的实力只是道听全途说,并没有个具体的认识的话。

那么现在展现在他的眼前的才让他真正的意识到了东江的可怕之处!

就这高炉,就这水力机床,就这生产工艺和效率,大明朝廷就是拍马也追不上的。!咸.鱼?看,书- _首!发/

面对此情此景,丁启睿忽然生出了一股浓浓的无力感,东江军早己经不是可以任由朝廷拿捏的地方武装了。

“丁大人请看,” 毛承克的话将他拉回了现实,指着墙上的账簿道,“咱们东江军每月造炮十二门,火铳三百支,都记在这儿呢。”

他突然提高声音,“所有火器刻‘大明工部’字样,这是陛下的旨意,谁敢违抗?”

工匠们听到声音齐声应和,手里的錾子在刚冷却的炮身上叮当作响。

丁启睿走近细看,果然见 “大明工部” 西个字刻在炮尾,只是旁边还多了个极小的 “东” 字,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平虏伯倒是用心。” 丁启睿抚着炮身,话里有话,“只是这铁料来源......” 他指向原料堆里的朝鲜铁矿,“按规矩,该由工部登记造册。”

毛承克立即喊来管事:“把铁矿账本给丁大人过目!”

账本上 “朝鲜贡铁” 的字样写得清清楚楚,后面还附着李倧的印章。

丁启睿翻到最后一页,见毛承克批注 “己解送金州三成”,顿时语塞,他总不能说朝鲜的贡铁,不该先运到金州。\暁?税_宅¢ ,更+欣~罪_全^

他知道,这于规矩其实是不符的,但东江军将东西送回自己的地盘却也是此时大小军阀都默认的事实,他也说不出什么问题来。

毛承克见他挑不出毛病,心中一阵暗笑,接着又说道,“丁侍郞可还有什么疑问?”

丁启睿不是愣头青,毛承克己经很给他面子了,至少在表面上文章是做足了,让他没有挑出问题。

如果这个时候,他还纠缠不放就是不识抬举了。

于是他也拱了拱手道,“东江军的武器局所有文书齐全,所建造武器合规,没有问题。”

“哈哈哈,丁侍郎果然是明察秋毫,本爵为你己备下接风宴,请晚上不吝赏光。”毛承克笑道,很欣赏他识时务。

傍晚的接风宴上,丁启睿捧着酒杯,思绪却落在日间所见的东江军武器局里。

东江军武器局给他的震撼实在是太过巨大,让他一时很难消化。

心里正思忖着回去怎么向崇祯回复才能又能交差还能不得罪东江军。

正心不在焉,身边毛承克声音响起。

“丁大人,” 毛承克给他斟满酒,“兵器局的事,您要是觉得还有疑问,我让工匠们重刻便是。只是朝鲜刚遭兵祸,工匠们家里都等着米下锅,停工就不必了。”

丁启睿放下酒杯:“平虏伯明说吧,要怎样才肯让兵器局归工部辖制?”

他似乎还想做最后的尝试。

“很简单。” 毛承克也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份清单,“请丁大人奏请陛下,将朝鲜岁贡的五成折成铁料,由东江军代炼。您也看到了,咱们的手艺比工部强,炼出的铁送回京师,能多造三成火器。”

他指着清单上的数字,“至于刻字,我让工匠们把‘东’字再刻小些,不仔细瞧,就像个疤。”

丁启睿盯着清单,突然笑了。

毛承克这是要借工部的名义垄断朝鲜铁料,可反过来,只要火器上有 “大明工部” 的字样,他回去就能跟崇祯交差。

更妙的是 “多造三成火器” 这话要是写进奏报,陛下定然龙颜大悦。

“成交。” 丁启睿端起酒杯,“但我有个条件,每月得给工部送两门炮,就说是兵器局的‘贡品’。”

毛承克立即应下:“再加二十支火铳,给丁大人防身用。”

丁启睿见毛承克如此“识相”大悦,忍不住举起酒杯敬道,“那就多谢平虏伯了!”

三日后,丁启睿的

奏报先一步送抵京师。

里面详述 “东江军器局技艺精湛,月造火器逾工部之数”,还附上火铳样品,只字不提那个隐秘的 “东” 字。

崇祯翻看奏报时,正见曹珖捧着工部新造的炮管进来,那炮管上的 “大明工部” 字样歪歪扭扭,比起丁启睿送来的样品,简首是云泥之别。

“毛承克倒是会办事。” 崇祯提笔批下 “准奏”,浑然不知朝鲜的铁料,正顺着汉江运往金州,而那些刻着 “大明工部” 的火器,早己成了东江军的利刃。

仁川港的码头上,丁启睿登船返程时,毛承克递来一个木箱。

打开一看,竟是十门崭新的火铳,枪管上的 “大明工部” 字样刻得极深,旁边的 “东” 字却没了踪影。

“丁大人一路保重。” 毛承克拱手笑道,“下次来,我让工匠们给您造门最好的炮。”

船开远时,丁启睿望着岸边越来越小的身影,突然把木箱上的封条扯下来那封条背面,赫然印着 “东江军器局” 的朱印。

他摸着怀里的奏报,嘴角冷笑,自己和毛承克,不过是互相借了对方的梯子,各爬各的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