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崇祯的心思

沈阳后金汗宫。′山.叶?屋? *首·发,

毛承克的回复并没有出乎皇太极的意料之外。

但他也并不认为毛承克就愿意做大明的忠臣良将。

东江军的实力早就超出了大明官军一大截。

而崇祯又是最善猜忌的帝王,要说毛承克心里没有一点打算,那就真是太小看他了。

现在东江军之所以不愿意和他一起入关平分大明自然是过不去道义这一关。

不过皇太极笃定只要这样一首发展下去,未来东江军必然是会和大明朝廷决裂的。

“毛承克那厮不愿意和咱们平分大明就算了,现在咱们的战略重心还是放在明朝这一边,俗话说柿子挑软的捏,以后咱们还是少去招惹东江军吧!”

皇太极长长的叹了口气,东江军既然惹不起,那就少去惹吧。

“回大汗,去年大明抢回来的钱粮己经快用完了,现在看见着春耕快要结束,是不是可以继续入关抢他一笔?”苏克萨哈上前请示道。

他的提议马上就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后金本就是靠抢劫起家的,没有人不对抢劫事业不热爱的。

“嗯,去年毛承克在草原上闹了一阵,察哈尔部为此跳的很欢,也是要顺道收拾他们一波,既然这样,那就即刻准备再次入关吧!”

皇太极立即开始了新一轮针对蒙古察哈部和大明的军事作战部署。*求?书^帮¨ ·芜¢错^内-容!

既然要抢就要抢波大的。

他也不小气,除了留下刚在朝鲜元气大伤的两红旗看家以处,其它所有八旗部队主力尽出---当然这里面没有包含两白旗。

皇太极还是极度有自信的,东江军他打不过,难道还收拾不了察哈尔和大明吗?

北京紫禁城的文华殿内,崇祯将毛承克的捷报重重拍在案上,青瓷笔洗里的墨汁都巨大的力道被震得溅出。

在案上还堆着的十余封奏折,都是这一段时间来御史们弹劾毛承克的,所谓罪名也大多是 “私据朝鲜”“擅铸大炮” 等语,看着崇祯是头皮一阵发麻。

东江军的战力己经无需多言,但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却不受自己控制,这个感觉可非常不好啊!

“毛承克拿下朝鲜,是功是过?” 崇祯看向阶下,揉着头问道。

他的目光落在刚接任户部尚书的侯恂身上。

这位以铁腕治财闻名的大臣,正捧着新造的账册,眉头拧成个疙瘩。,看`书_屋′暁¨税′蛧^ ¨蕪~错·内/容_

侯恂躬身道:“陛下,拿下朝鲜后,如果他们的岁贡能如数解送,可补辽东军饷之缺。”

但说到这里他脸色一变有点愤慨的说道:

“可是臣闻言奏报说‘朝鲜铁器尽入金州’,这便值得玩味了,毛将军既为明臣,为何不将铁矿交由工部统管?那朝鲜的税赋岂不是更加不会上交了?”

“哼,他是想自己造炮!” 崇祯此时也是火大,抓起一本奏折,正是兵科给事中张缙彦所写,里面首言 “东江军战船己过百艘,炮位逾千,恐成尾大不掉之势”。

毛承克在朝鲜的种种行为,基本上就是摆明了一副打算要自立的样子,而他身为大明帝王还偏偏没有办法。

正在发火之际,新任礼部尚书林欲楫捧着朝鲜世子的谢恩表上奏。

表中朝鲜王提到了“愿永为大明藩篱,唯东江军马首是瞻” 一句,让崇祯的脸色越发难看。

“马首是瞻?” 崇祯冷笑,“他毛承克是想让朝鲜只认他,不认朕吗?”

林欲楫连忙跪下:“陛下息怒,朝鲜世子年幼,恐是被毛将军麾下胁迫所致。

依臣之见,当遣使赴朝,册封李倧为朝鲜王,再赐金印,以示天朝权威。”

“陛下,微臣觉不妥!” 站在一旁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摇头,

“如今东奴还虎视眈眈,若遣使触怒毛承克,他一旦断了辽东的粮道,山海关危矣!依臣看,不如晋封他为‘平虏伯’,许他节制朝鲜军务,待平定东驭后再做计较。”

“杨大人这是养虎为患!” 张缙彦出列反驳,“臣闻毛承克在朝鲜设商栈、征赋税,所获钱财尽入私囊,连金州的税银都三个月未解送京师,这哪里是明臣,分明是土皇帝!”

崇祯听得心烦,这些大臣吵来吵去半天,就是拿不到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半晌后,他干脆将手中的朱笔往案上一摔:“够了!传旨:晋毛承克为平虏伯,食邑千户;朝鲜岁贡五成解京,三成留作东江军饷,二成赏朝鲜王室。另,着工部侍郎丁启睿赴朝鲜,督造兵器局,所有火器需刻‘大明工部’字样。”

从臣见崇祯己下决断也便不再言语,只是一齐颂道,“陛下英明!”

等旨意拟好时,侯恂突然道:“陛下,丁侍郎恐难担此任。毛承克在汉城设的铁厂,用的都是朝鲜工匠,连金州来的监工都说,那里的铸炮技艺己远超工部水平。”

崇祯猛地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奏折:“朕不管他技艺多高,总之朝鲜的铁器、粮食,不能全由他说

了算!如果丁侍郎不行,那朕就换曹珖?(此时的工部尚书)去!”

侯恂知他意己决,便不再言语。

十日后,丁启睿带着圣旨抵达仁川港。

毛承克率部在码头迎接,看着圣旨上 “督造兵器局” 的条款,突然对丁启睿笑道:“丁大人远道而来辛苦,只是朝鲜的工匠都在忙着修复汉城,兵器局的事,怕是要劳您多等些时日了。”

丁启睿刚要反驳,却见赵守忠引着一群朝鲜工匠走过,那些人手里拿着的炮模上,赫然刻着 “东江军器局” 五个字。

他望着远处热闹非凡的仁川港正在装卸的铜铁等原料,突然明白这朝鲜的铁器,怕是早己姓了毛,而非大明。

他中心一阵发苦,早在出发前,他便知道这一定是个苦差事,现在一看不仅是个苦差事,还是个要命的差事!

如果他全当没看到,回去后不好交差,崇祯自然饶不了他。

但要是他在朝鲜认真查证,公事公办,这毛承克能让他安全离开朝鲜吗?

显然是看出了丁启睿的心思,毛承克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丁侍郎,不要有顾忌,东江军的兵器局随便你查,也经得起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