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1章

“周部长别开玩笑了。”他捡起袋子,红绳在指间绕了三圈,“我这性子,去了市里得得罪人。”

“就是要您这样的性子。”周志高往他面前推了份文件,是文县的农业数据:花椒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00亩,扩大到现在的2万亩,带动87个村脱贫,人均年收入翻了十五倍,“您能让文县富起来,就能让更多地方富起来。”

严宇的目光落在“87个村”上,突然想起西坪村的王哑巴。

那人当年穷得卖血,现在靠种花椒盖了两层小楼,见人就竖大拇指,比划着“严书记好”。

“文县的班子已经成熟了。”周志高的声音里添了些温度,“您培养的那个副书记,去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他往严宇碗里夹了块咸菜,“您总说‘要把根扎在土里’,可良木也得给它更高的天空。”

暮色漫进食堂时,严宇还在翻看那份文件。

窗外的银杏树叶在风中摇晃,像无数只鼓掌的手。

他想起十年前的暴雨夜,自己背着生病的老人往卫生院跑,村民们举着煤油灯在后面照路,灯光在泥水里晃成条银河。

“我去。”严宇突然抬起头,眼里的光比煤油灯还亮,“但我有个条件,文县的花椒合作社,我还得兼着顾问。”

周志高的手重重拍在他肩上,粗瓷碗在桌上跳了跳:“这才是严宇。”

夜里的文县飘起细雨。

严宇带着周志高去花椒烘干房,三十多个烘炉一字排开,白雾里裹着麻香。

烘干工都是留守妇女,见了严宇就喊“严大哥”,说“这个月的工资够给娃交学费了”。

“张大姐的男人去年摔断了腿。”严宇往周志高身边凑了凑,声音被机器声盖得有些碎,“我让她来烘房上班,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

张大姐听见了,往周志高手里塞了把烤好的花椒:“周部长尝尝,这是严书记改良的品种,麻味正,还不涩。”

她的手粗糙得像树皮,指甲缝里还嵌着花椒的红。

离开烘房时,雨已经停了。

严宇指着远处的山:“那片坡明年就能种花椒,通了路,就能盖冷库。”他的布鞋在泥地里踩出深深的印,“其实我不是不想走,就是怕……怕换个人,这花椒就变了味。”

周志高望着山坳里的点点灯火,突然想起长福镇的老书记。那人临终前说“当官就像种庄稼,得有耐心,还得有良心”。

眼前的严宇,就是把自己当成了文县的一棵庄稼,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不计较长在哪个角落。

“明天我让赵立东送份调令过来。”周志高往回走,银杏树叶落在他的肩头,“您先去市里熟悉情况,花椒合作社的事,我让秦正直多照看着。”

严宇突然抓住他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周志高生疼:“周部长,我不求别的,就求您多派些像田埂、秦正直这样的同志来基层。”

他的声音带着哽咽,“老百姓不怕穷,就怕遇不到实心干事的官。”

月光爬上县政府的红砖楼,照亮了墙上的标语,“真抓实干”。

周志高知道,严宇的故事还没结束,就像这文县的花椒,会在更广阔的土地上,长出更旺的生机。

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做那面照妖镜,照出魑魅魍魉,也照出这些藏在深山里的珍珠。

因为他清楚,龙国的根基,就扎在这些像严宇一样的干部心里,扎在老百姓踏实的日子里。

天快亮时,周志高站在银杏树下,看着严宇的身影消失在去西坪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