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5章

“部长,省财政厅的同志刚才来电话。”小陈捧着文件进来,脸上带着讶异,“说基层干部群里都在转发孙友仁的事迹,有人说他在县财政局当副局长时,把配的专车卖了,钱全给乡镇卫生院买了救护车。”

周志高翻开那份事迹材料,目光停在某段描写上。去年暴雨冲毁了省道,孙友仁带着财政干部在塌方路段守了三天三夜,兜里揣着的降压药和账本一起被雨水泡烂,却硬是逼着施工队提前两天通车,保证了救灾物资的运输。

“让宣传部的同志整理下。”他在材料上签了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格外清晰,“不用刻意宣传,就放在内部学习资料里。”

他想起刘老说的,好干部就像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群众的眼睛自然看得见。

傍晚回家时,刘晓雅正在厨房炖排骨。

砂锅里的香气漫出来,混着乐乐咿咿呀呀的笑声,让周志高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孙友仁的任命定了?”妻子端着碗筷出来,围裙上沾着点点油渍,“林昊说省财政厅的老干部都在夸,说终于来了个懂业务的。”

周志高抱起扑过来的洛汐,小姑娘举着张画纸,上面画着两个戴红领巾的人,正在给学校种树。

“老师说,孙叔叔是爸爸的学生。”洛汐的小手指着画里的人,“她说要向他们学习,以后也当为老百姓做事的人。”

饭桌上的糖醋排骨刚动了两筷,周志高的手机就响了。

是孙友仁打来的,背景里能听见火车的轰鸣声。

“周部长,我在去省里的路上。”男人的声音带着点局促,“刚才接到通知,明天要去审计厅对接工作,您放心,我一定……”

“先去看看你爱人。”周志高打断他,窗外的晚霞正染红天际,“工作再忙,也得顾着家。当年在长福镇教你的,可不止算账。”

挂了电话,刘晓雅突然笑了:“你啊,还是老样子。当年在镇里,你总说孙友仁太轴,现在倒把他往省厅送。”

她往丈夫碗里夹了块排骨,“就不怕有人说你拉山头?”

周志高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想起公示栏前驻足的那些身影。

有白发苍苍的老干部,有刚入职的年轻干部,还有特意从长福镇赶来的老乡,他们看着孙友仁的照片,眼里没有质疑,只有期待。

“拉山头?”他拿起筷子,夹起块排骨,“咱拉的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山头,这样的山头,越多越好。”

夜里的组织部大楼依旧亮着几盏灯。

赵立东在整理干部档案时,发现孙友仁的材料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条,是周志高当年给他的批语:“为官一任,当算明白账,更要做实在人。”

字迹力透纸背,像句沉甸甸的承诺。

第二天一早,孙友仁走进省财政厅的大门时,阳光正好照在门楣的国徽上。

大厅里的电子屏正在播放他的任职公示,几个老干部凑在屏幕前议论:“就是那个在基层查出虚报冒领的孙友仁?”

“听说他爱人病了十几年,从没动过公款一分钱。”

他站在公示屏前,摸了摸口袋里的旧算盘,那是当年周志高送他的,木框已经磨得发亮。

算盘珠碰撞的轻响里,仿佛又听见那个雪夜的叮嘱:“友仁,咱当干部的,心里得有杆秤,一头挑着国家,一头挑着百姓。”

周志高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财政厅方向升起的朝阳。他知道,孙友仁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会遇到多少风雨没人知道,但只要心里那杆秤不歪,就永远不会走错方向。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赵立东拿着新的干部任用名单进来,脸上带着敬佩:“部长,基层推荐的几个干部,履历都跟孙友仁差不多,全是干实事的硬骨头。”

周志高接过名单,嘴角浮现出笑容,从基层提拔干部效果显著,因为他们更懂民众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