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皇上的耳朵这么灵

半夜车队到了苏家宅,段青和蔡二娘开了门,看到苏裳下了马车一声不吭进了家门,段青赶紧问:“大人,进来喝口水?”

沈怀成摇头:“我即刻要回县城。就不进去麻烦二位。”

蔡二娘说:“知道你们要回来,我给你们留着吃食呢。”

片刻后她托着一个大瓷盆子过来:“大人,知道你们会饿,看,这些烤地瓜还热着呢。你们路上吃。”

沈怀成大喜:“多谢大嫂。”

他们一路急行,也的确饿了。

段青和蔡二娘看着车队离去后才关上大门,蔡二娘去看苏裳。

小玉也起来了,给苏裳拎了热水泡脚。忙了一阵子后,苏裳才安睡。

翌日,沈怀成整理回京的公函,师爷进来:“大人,京城来了公函。”

“可是催我进京?”

“不是。是户部发文,说蔡二娘捐粮一事,皇上大为感动,表彰蔡二娘仁心仁德,胸怀大义。百姓未见其人已受其恩。大周需要这样的百姓,故而命户部造匾额,颁给蔡二娘。又有赏赐,纹银二百两,布二十匹,以示嘉奖。”

沈怀成笑道:“皇上的动作这么快,吕公公帮了大忙。等回了京城,想着给吕公公送礼感谢他老人家。”

师爷点头:“遵命。”

沈怀成看了公函:“你带匾额过去,把事情给苏娘子解释清楚。我今日先回京城,你和老黄回头赶上即可。”

这边黄管家过来:“大人,都收拾好了。小唐他们都在等候大人。”

沈怀成说道:“把这几盆牡丹和兰草护好,丢一棵要你的脑袋。”

黄管家连连点头:“那是,大人放心。”

他们在荷山县城待了将近三年,然而黄管家一味节约,家具一样没买,家仆是从京城里带来的,沈怀成收到圣旨后,那几个家仆高兴得几日前就已经提前回京了。

阮玉梦也提前回了京城,估计这几日已经到了沈府。

沈怀成并不留恋,翻身上马,带着小唐等众位侍从出城而去。

。。。

苏裳被一只小手扒拉醒了。

“铜锁。”

铜锁垫着小脚丫贴过来:“姨,起床了,起床去抓泥鳅吃。”

苏裳浑身松软,然而精神很好:“铜锁想吃泥鳅了?”

铜锁爬上床:“嗯,中午炸泥鳅吃。”

小玉和黄莹听到动静都过来看苏裳:“姑娘醒了?”

黄莹笑着说:“看来累得不轻,姑娘可从来没睡过这么久。”

苏裳说:“路上很累,但是风景很好,等明年咱们一块儿去看菊花,一块去怀庆府玩。那里比荷山县热闹多了。”

一句话说得小玉和黄莹特别神往。

忽听外头锣鼓震天,还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随后有人大力拍门:“蔡大嫂,蔡大嫂开门。”

苏裳赶紧穿衣起床,那边蔡二娘和段青开了门看到四个衙役站在大门口,领头一人认识,是县衙里头的师爷。

段青拉着蔡二娘跪下给师爷磕头,吓得师爷立刻跳开:“使不得使不得,今日可是好事。”

段青和蔡二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段青问:“官老爷,家里有啥好事?”

师爷扯着段青和蔡二娘进了大门,压低嗓门:“你家苏娘子捐粮这件事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他老人家高兴,给了你家一块匾额,还给了赏赐。”

段青:“……”

蔡二娘:“???”

怎么皇上的耳朵这么灵嘛?

师爷接着说:“但是我们大人说,为了保护苏娘子,这件善事就按在蔡大嫂头上了。请蔡大嫂子帮苏娘子接这份赏赐。蔡大嫂,你看可行?”

段青傻乎乎的问:“既然是善事,为啥不让苏姑娘接?”

师爷一笑:“段兄弟,苏娘子那等人才,知道的人多了,会给苏娘子带来麻烦。大人还说,苏娘子年纪小,受不了这么大的功德,家里蔡大嫂掌家,就请蔡大嫂领这份赏赐。还请蔡大嫂给苏娘子解释清楚,然后就出来挂匾额,领赏赐。”

段青高兴得满脸通红,推傻愣着的蔡二娘:“赶紧去给姑娘说。”

蔡二娘进了苏裳的房间把这事儿说了一遍,最后说:“姑娘,这么大的功德,我不能要,我怎么能要?这可是皇上老儿的赏赐。我们老蔡家和老段家十辈子祖坟上冒青烟,也接不住这么大的赏赐。”

去怀庆府路上,沈怀成曾经给苏裳说过这件事,苏裳还没来得及给蔡二娘说,没想到匾额这么快就到了。

“蔡大嫂,小玉,黄莹,你们听我说。我们当初捐粮的时候,也没想到要什么赏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是皇上非得给,这是老天爷降下来的福气,咱们得接着。蔡嫂,这份福气,是大家一起努力获得的,是段大哥的,是小玉的,也是黄莹的福气。”

“小玉比我还小,黄莹也还年轻,家里你最大,你不接着,谁接着?”

蔡二娘依旧推辞:“这不行,这、这不行。当初捐粮的时候,我还不同意来着……”

苏裳打断她:“蔡嫂,你也知道我的情况,我单身,领着这么一大家子人讨生活,本来就容易招人议论。如今皇上的赏赐到了,这十里八乡的谁不知道?说不定现在外头很多人都赶过来看热闹呢。”

蔡二娘说:“外头是很多人,黑压压的。”

就听到外头又是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铜锁拉着小玉跑出去看热闹,房间里只剩下黄莹、苏裳和蔡二娘。

苏裳说:“蔡嫂,黄莹,廖家的事你们也清楚。沈大人也说让我避风头,然而福分不能不接。如果有了皇上的赏赐的匾额,将来咱们做生意卖花,谁敢使袢子?谁敢给咱们穿小鞋?咱们不是荷山县本地人,当地人欺负咱们,你们都忘了?而且,沈大人给皇上的折子上,写的就是蔡大嫂的名字。如果我出去接赏赐,就是欺君之罪。”

蔡二娘吓得晃了晃。

欺君之罪,可要杀头。

她没想过,不是她骗了皇上,而是沈怀成骗了皇上。

黄莹说:“姑娘说得对。蔡嫂,姑娘这副模样,怎么能见外头的人?见了不知道有多少麻烦。你忘了廖四狗?蔡嫂,你赶紧出去,走,我陪你出去。”

段青进来:“姑娘,外头等急了。师爷在催呢。”

苏裳微微一笑:“蔡嫂,还不出去。”

黄莹扯着蔡二娘到了外面,二人一看腿差点儿软掉。

人山人海。

黑压压一片。

最前面是矮个子的小孩童,中间站着妇女和婆婆们,后面是男人们。远处的树杈子上挂着不少调皮的孩童,也有年轻男子骑着高头大马往这边看。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马车,看样子都是从县城赶来看热闹的。

似乎全县城的人都来了。

最前面站着师爷和四个衙役,威风凛凛。后面是一队锣鼓队,看到蔡二娘出来,师爷一抬手:“奏乐,放鞭炮。”

噼里啪啦一阵乱响,烟雾弥漫中,秧歌队开始扭动,锣鼓齐鸣,别提多热闹了。

要不是段青和黄莹一左一右扶着蔡二娘,蔡二娘差不多就要晕倒了。

这是赶鸭子上架,她不行也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