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真金不怕火炼
物资局的人走进房山厂车间时,曹学海正蹲在检测台前,看着老王用游标卡尺测量钢料。
领头的是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胸前别着 “物资局质检科” 的牌子,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其中高瘦的是李干事的远房表哥王干事,眼神里带着居高临下的挑剔。
“刘厂长,曹厂长。” 戴眼镜的男人掏出工作证晃了晃,“接到举报,说你们联合生产的弹簧钢质量不达标,我们来核实一下。”
刘厂长连忙迎上去,手里攥着检测报告的文件夹,指节发白:“同志,我们的钢料每批都经过严格检测,市质检所的报告都在这儿,您看……”
王干事猛地抬手打断,声音尖细:“报告是死的,人是活的。”
“谁知道这报告是不是走了后门?我看还是现场测测靠谱。”
他径直走向堆钢料的角落,抬脚踢了踢最上面的一块:“就测这块,看着不怎么样嘛。”
那是块刚轧好的弹簧钢。
曹学海眉头微蹙,对老王使了个眼色。
老王会意,拿起旁边的硬度计,麻利地夹在钢料上。
“硬度 62hrC,符合外贸要求的 58-63 区间。” 老王报出数字,声音洪亮,“这还是保守值,刚轧出来的钢料,硬度会稍微高一点,放两天稳定了正好。”
王干事撇撇嘴,凑过去眯眼看硬度计刻度:“硬度够了,韧性呢?别是脆得像玻璃,一摔就碎。”
“那就试试。” 曹学海站起身,从墙角拿起根钢料,正是昨天年轻工人轧的那根,编号 “017”,旁边用红漆写着工人名字,“这是我们做疲劳测试剩下的料头,您看着。”
他走到压力试验机旁,将钢料固定好,按下启动按钮。
机器发出 “嗡” 的低鸣,钢料在压力下慢慢弯曲,弧度越来越大,直到弯成九十度才停下。
曹学海关掉机器,拿起钢料递给王干事:“您看,没裂没断,回弹率 95% 以上,远超外贸要求的 85%。”
王干事捏着钢料,指尖在弯曲处摩挲,挑剔的嘴角淡了点,却依旧嘴硬:“这是料头,说明不了什么,谁知道你们是不是特意挑的好料?”
“那就随机抽。” 刘厂长转身对年轻工人说,“去,从刚轧好的那批里随便拿三根来。”
黑瘦的年轻工人应声跑开。
戴眼镜的男人看着他的背影,对刘厂长说:“你们这工人看着挺年轻,技术过关吗?”
“放心,” 刘厂长笑得诚恳,“都是老师傅带出来的,每天下班后还在车间练俩小时,就怕技术不过关,给厂子丢人。”
说话间,年轻工人抱着三根钢料回来,喘着气放在检测台上:“同志,随便测,哪根都行!”
王干事眼珠一转,指着最上面那根:“就这根。”
他亲自拿起硬度计,折腾半天测出数字:“61hrC,还行。”
又指着疲劳试验机:“再测韧性。”
这一次,钢料弯到一百二十度才停下,依旧完好无损。
戴眼镜的男人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眉头渐渐舒展。
王干事的脸在阳光下有些挂不住,像被人扇了耳光。
“检测报告我们看看。” 戴眼镜的男人伸出手。
曹学海递过文件夹,市质检所的红章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每一页都附着检测人员的签名,字迹工整。
戴眼镜的男人翻到最后一页,指着其中一行问:“屈服强度 650 兆帕,这个数据准吗?我们局里的设备测过同类产品,最高也就 630。”
“准不准,您可以打电话问市质检所。” 曹学海语气平静,“他们的检测设备是去年从德国进口的,精度比咱们的高。”
“而且我们留了备份样,要是您不放心,现在就能送去重测,费用我们出。”
王干事还想说什么,被戴眼镜的男人瞪了一眼,把话咽了回去。
戴眼镜的男人合上文件夹,对刘厂长说:“从现场检测和报告来看,你们的钢料质量没问题,符合外贸标准。举报可能是误会。”
刘厂长松了口气,额头的汗顺着脸颊淌下,滴在中山装领口:“谢谢同志明察!我们保证,每一根钢料都经得起检验!”
“不过……” 戴眼镜的男人话锋一转,“你们这生产环境确实简陋了点,设备也老化,能达到这个标准,不容易。”
他看向曹学海:“红星厂的技术支援很关键,这种联合生产模式,值得推广。”
曹学海笑了笑:“主要还是房山厂的工人肯下功夫,技术再好,没人执行也白搭。”
王干事在旁边听得脸色铁青,却插不上话,只能踢了踢脚边的废铁屑,发出 “哐当” 一声,像是在泄愤。
检查的人离开时,年轻工人正抱着刚打好编号的钢料往传送带上放,见他们经过,响亮地喊了声:“同志慢走!”
王干事回头瞪了他一眼,被戴眼镜的男人拉了一把,快步离开车间。
“这关算是过了。” 赵副厂长擦着汗,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那王干事的脸,跟调色盘似的,真解气。”
曹学海却没放松,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没那么容易,李干事没达到目的,肯定还会使绊子。”
他转身对刘厂长说:“欧洲客户后天就到,咱们得加把劲,别让他们抓住任何把柄。”
刘厂长点点头,指着检测台上的钢料:“我让老王带着工人再测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对了,风味轩那边没事吧?昨天娄同志送来的肘子,味道真不错,工人们都说,等这单成了,得去尝尝鲜。”
提到风味轩,曹学海心里暖了暖:“暂时没事,就是检疫手续还得补,娄小娥正盯着呢。”
“何大爷的手艺,错不了,等忙完这阵,我做东,请大伙去分店热闹热闹。”
正说着,张科长拿着一张电报跑进来,脸色发白:“厂长,外贸公司发来的,说欧洲客户临时改了行程,明天下午就到,还要去风味轩吃饭,说是想尝尝‘中国特色’!”
“啥?” 曹学海和刘厂长同时愣住。
客户去风味轩,是好事,说明对方认可他们的文化,可也给了李干事可乘之机。
万一李干事在客户面前说些风言风语,或者故意找茬影响用餐,怕是会坏了大事。
曹学海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针指向十一点,离明天下午只剩不到一天半的时间。
“我得赶紧回市里。” 曹学海对刘厂长说,“客户去风味轩的事,得跟娄小娥和何大爷通个气,提前准备,别出岔子。”
“这边你多盯着,客户明天上午先去红星厂,下午才来房山厂,时间来得及。”
刘厂长连忙点头:“放心,保证没问题。你路上小心,有啥情况随时打电话。”
曹学海往车间外走时,年轻工人追了上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曹厂长,俺娘做的贴饼子,您带着路上吃,抗饿。”
布包上还带着体温,热乎乎的。
曹学海接过贴饼子,心里一热:“替我谢谢你娘,等客户考察完,我请你去风味轩吃卤肘子。”
年轻工人脸一红,笑着跑回车间,脚步轻快。
吉普车驶离房山厂时,曹学海打开布包,贴饼子的香气混着玉米面的清甜飘出来,他咬了一口,粗粮的韧劲在嘴里散开,很踏实。
他想起刚才王干事那副不甘心的嘴脸,心里清楚,这事还没完。
他踩了脚油门,吉普车在土路上扬起一阵烟尘。
得赶紧到风味轩,跟娄小娥和何大爷商量对策,最好能请个懂外语的跟着,万一客户有疑问,能及时解释。
他忽然想起外贸公司的王经理,她懂英语,或许能帮忙。
路边窜出个黑影,曹学海猛打方向盘,吉普车差点撞到树上。
定睛一看,是个骑自行车的,车后座绑着个大筐,筐里装着些烂菜叶,正是李干事的侄子。
对方看见曹学海的车,还故意往路中间拐了拐,嘴里骂骂咧咧。
曹学海按了按喇叭,对方才不情愿地让开,还回头啐了一口。
曹学海皱紧眉头,这小子怕是又受了李干事的指使。
他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西斜,离天黑没剩多久。
风味轩那边,怕是已经被李干事盯上了。
何大爷早起买菜时,看见几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在风味轩门口转悠。
他们眼神飘忽,时不时往店里瞟,不像是来吃饭的,倒像是在踩点。
何大爷手里的菜篮子攥得紧紧的,篮子里的土豆滚来滚去,像他此刻翻腾的心。
他知道,这事不能让曹学海和娄小娥担心,他们正忙着应付客户,不能分心。
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老爷子转身往回走,脚步不快,却很稳。
走到拐角处,他忽然拐进旁边的派出所。
门口的红灯笼在暮色里晃了晃,像是亮起了一盏希望的灯。
何大爷推门进去,打算把看到的情况告诉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