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杨玉贞一听就同意了,让罗砚洲赶紧给清水县打电话,敲定了来人的时间和待遇。
这边忙着筹备饭店,另一边,鱼水情小院的流动早点铺子也在稳步运营。
只是杨玉贞和罗砚洲都清楚,早点铺子不能铺得太大——摊子铺得太开容易分散精力,反而做不好口碑。
不管是新饭店还是早点铺子,每隔一段时间都得招新员工,这次修缮饭店正好是个“练兵”的机会。
让新来的人跟着老伙计学些基础的搭建、清扫活儿,既能熟悉彼此,也能提前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等饭店开业,这些人就能快速上手,省了不少培训的功夫。
没过几天,清水县的匠人就带着工具赶来了。
他们一到院子,就跟着罗砚洲和施建军勘察地形、规划布局。
哪些屋子要彻底翻盖,哪些只需要修补;厨房要建在哪个位置方便排水,客堂要留多大空间摆桌椅;甚至连水井周围要怎么硬化地面、避免打滑,都一一商量妥当。
匠人们挥着锄头清理废墟,罗砚洲拿着图纸跟人比划细节,施建军忙着给大家送水、安排伙食,杨玉贞根本不需要亲自管的。
什么事,她说一句话,下面自然有人帮她做得好好的。
杨玉贞的七个徒弟,个个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型人才”——没有一光头兵。
能通过严苛训练进入特战小队的人,心性没有一个不坚韧,在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们,做事既靠谱又能扛事,让杨玉贞省了不少心。
新火锅店的主体建设还在推进,但杨玉贞清楚,“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得先做起来。
他们特意优先修缮了临街的两间二层小楼,目的就是腾出一面大广告墙。
脚手架搭得牢固又显眼,江晚意则主动揽下了画广告的活儿——她按照清水市火锅店的实景,按比例复刻,重点突出了铜火锅冒着热气的热闹画面,还在旁边添了“鲜香醇厚,暖身暖心”的字样。
这一画就是一周。
每天江晚意踩着脚手架往上爬时,街上的人都像赶热闹似的围过来——这年头娱乐活动少,看有人在墙上画这么精致的火锅,成了不少人每天的“固定节目”。
人多的时候能聚上百号人,哪怕是刮风天,也至少有二三十人站在底下,仰着头指指点点:“你看那铜锅,画得跟真的一样,看着就想吃!”
“这是要开火锅店啊?从没吃过,开业了可得来尝尝!”
没等火锅店正式开业,“临街有个画着铜火锅的新店”就传遍了半个城。
不少老百姓都记挂着,暗暗打定主意:等开业了一定要去凑个热闹,看看这“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味道——毕竟这时候火锅还没普及,很多人连铜火锅的样子都没见过,更别说尝鲜了。
不过,基建进度急不来。
罗砚洲估算了一下,哪怕所有人都全力赶工,主体修建加上后续装修,至少也得一个月,能赶在过年前开业就已经很不错了。
杨玉贞看着进度稳定,也松了口气,开始收拾行李——清水县还有火锅店和养鸡场的事要打理,她得回去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