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想到这儿,杨玉贞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罗:圈地建鸡棚,初期养殖50只;腾:冷库外围划区域,同步养鸡……”

她打算回去就给清水市那边打电话,让他们也跟着筹备,既然要做,就得把摊子铺得扎实些。

毕竟肉票制度还没取消,她记得清楚,要到1989年全国基本取消肉票,北京都要等到九几年,当然后期管束就会松很多,但至少几年内,鸡肉还得凭票买。

自己养鸡,不光能绕开肉票的限制,还能让早点铺、饭店的食材更自主。

而且养鸡不光能解决鸡肉问题,鸡蛋更是个大惊喜。

现在大家吃鸡蛋都得省着来,早点铺想加个茶叶蛋都得到处零碎的收。

要是每个市的鱼水情流动早点铺都配个小型养鸡场,稳定养上千只鸡,不光能解决至少三分之一的肉食需求,几乎所有的鸡蛋来源也都稳了。

更重要的是就业。

杨玉贞心里盘算了一下,要是能在全国建上百个退伍兵养鸡场,根本不愁产能——退伍兵们纪律性强、能吃苦,管养鸡场再合适不过,既能让他们有份安稳工作,也能让养鸡场的管理更规范。

她想起空间里面那几百只白羽鸡,忍不住笑了。成年母鸡上百只,公鸡十只,还有几百只一斤重的小鸡,这可是宝贝。

白羽鸡是典型的“速生型”肉鸡,雏鸡到出栏只要38-45天,比传统土鸡120-180天的周期快了2-3倍;而且饲料转化率高得吓人,每增重1公斤只耗1.8-2.2公斤饲料,差不多喂两斤玉米就能长一斤肉,这种好品种,现在中国还没有呢。

1978年的中国,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一年也吃不上几次鸡,也就重大日子、过年的时候才舍得杀鸡。

她要是能把白羽鸡推出去,就能让更多人的餐桌上多些鸡肉,这可是件大好事,甚至是一件功德。

不过杨玉贞也没急着动手,她自己顶多养过十几二十只鸡,没搞过规模化养殖,得先自己学会怎么养才行。

而且这白羽鸡的来历也得圆好——等过几天去打猎,正好能碰上山里的野鸡,到时候就说这鸡是野鸡和本土土鸡杂交出来的品种,慢慢稳定性状,谁能怀疑?

鸡的杂交需要点时间,正好这段时间能让大家跟着学养鸡技术,等技术成熟了,品种的名头也立住了,到时候再大规模扩张,一切都顺理成章。

杨玉贞每次遇到好点子就记上几句,很快,几句话写完,她就合上笔记本,眼里满是笃定,这养鸡的计划,算是彻底通了。

杨玉贞觉得自己做需要一些时间好好做一个养鸡计划的时间推进表?

从初期试养、技术学习,到中期扩张、品种“本土化”,再到后期全国布局,把关键节点和任务列清楚。

这个先记下来,回头慢慢弄。

哪怕杨玉贞明显的漫不经心,也不能阻止栗子女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自视甚高的姿态,仿佛自己的观点有多高山仰止。

真是热汤都烫不住那张死嘴!

杨玉贞手里夹着面条,偶尔象征性地点点头,应答得格外敷衍——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任谁都能看出来,她对栗子女这人根本提不起半点兴趣,连假装附和都懒得费心思。

栗子女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份冷淡,原本高涨的谈兴瞬间落了下去,魅力受挫的窘迫写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