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
杨玉贞赶到城南面馆时,李然然夫妻俩已经到了,正坐在靠窗的位置等着。见她进来,两人立刻起身打招呼,语气里满是客气。
杨玉贞径直走到桌前坐下,寒暄几句,直接和施建军道:“我要一碗青椒肉丝面,再加一个荷包蛋、一块炸大排、一块兰花干子,加一两八珍鸡肝,多加点汤,你想吃什么自己点。”
杨玉贞看向两人:“你们也点点儿,这家的板面是招牌,筋道入味,加的浇头也实在。不用跟我客气,想吃什么直接点。”
她特意选这种“单点单吃”的模式,既符合面馆的氛围,又避免了推杯换盏的客套,更不会有共用餐具的尴尬,分寸感刚好。
这里的手工面,会把面弄成一个大而厚的面饼,直径超过一米,像一个大大的锅盖,全手工搓打千万次,那面条的口感和现代机压的完全不同。
这话一出口,李然然夫妻愣了一下,本来在这里也是能单点菜的,但杨玉贞这样,明显就是各吃各的。
两人各点了一些浇头,李然然只要青菜鸡蛋面,而栗子女要得比杨玉贞还要丰富,直接点了半只鸡,估计看出来杨玉贞的羊毛不好薅,所以演都不演了。
施建军点的是素面,面上来的时候,每一碗都不同。
杨玉贞让施建军给大家拍了张照片:“回头洗出来给你,也算是旅游见闻。”
杨玉贞的这“豪华版”板面端了上来。
荷包蛋嫩、炸大排香、兰花干吸满汤汁,鸡肝紧实,再配上青菜和微微发黄色的筋道的板面。
看着就色香味俱全。
栗子女看到面,终于放下清高,一头扎进面碗里。
李然然也纠结的看了丈夫一眼,自己小口一小口的开吃。
杨玉贞根本吃不了一大碗,所以面一到手,就让施建军挑了一半面出去。
施建军就是普通的青菜面,杨玉贞也帮他加了半只八珍鸡,死老灯都能吃,她徒弟更应该吃。
八珍鸡是一道融合“八珍”食材与鸡肉鲜香的经典菜肴,核心是用多种滋补食材与鸡肉同炖,让鸡肉吸满食材的复合香味,既美味又兼具营养,常见于中式宴席或家常滋补餐中,有好多好多种不同的配比,基本上是全国各地有各地的八珍。
杨玉贞尝了口八珍鸡肝,入口满是醇厚的香味。
她放下筷子,心里却犯了嘀咕。
这八珍鸡是好东西,不管是家常滋补的药膳版,还是鲜爽的菌菇版,味道都挑不出错,可要是想在饭店里推出这道菜,鸡的来源就是个大难题。
1978年的市场上,鸡肉紧俏得很,还得凭肉票供应,要是饭店天天要货,未必能稳定拿到货。
“不如自己弄个养鸡场?”杨玉贞突然眼前一亮。
罗砚洲那边的小院空着不少地方,圈块地搭个鸡棚太容易了,不用养太多,先满足饭店和早点铺的自用需求就行。
而且养鸡还能增加工作岗位,让跟着她干的退伍兵多份营生,一举两得。
她想起之前听人说的养殖门道:五十到一百只鸡,普通人稍微上点心就能养好,风险小;可要是到了一百到二百只,疾病传播的风险就会翻倍;二百只以上,就必须得有专业人员盯着才行。
这么算下来,起步阶段养五十只最合适,先够大家自己吃,积累点经验,再慢慢往多了扩,边养边学,稳扎稳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