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弟子独立坐诊·小棠的“首面锦旗”
河坊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室里,窗台上的薄荷草被风拂得轻轻摇曳,细碎的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小棠深吸了一口气,指尖下意识地在脉诊垫上轻轻按了按——那是块深蓝色的硅胶垫,边缘已经被无数次的按脉动作磨得有些发亮。她今天穿了件新洗的白大褂,领口的扣子系得一丝不苟,镜子里映出的自己,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更多的却是跃跃欲试的期待。
诊室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走了进来,身形单薄,脑袋微微前倾,一只手始终捂着右侧太阳穴。他的眉头拧成了个疙瘩,额头上沁着层薄汗,校服袖口沾着几点深色的墨水渍,像是刚从习题册上蹭下来的。
“医生,”少年的声音带着点沙哑,还有些压抑的烦躁,“我头天天疼,尤其是刷短视频超过一小时,右边太阳穴这里就像有根筋在抽着疼,有时候疼得连字都看不清。”他说着,又使劲按了按太阳穴,指节都泛白了。
小棠示意他坐下,目光落在他脸上。少年的脸色有些苍白,眼下有淡淡的青影,显然是没休息好。她想起苏怀瑾老师常说的:“现在的病,很多都和生活习惯绑在一起,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找到根源。”
“什么时候开始疼的?”小棠拿出问诊单,笔尖悬在纸上。
“大概一个月了,”少年想了想,“一开始是周末疼,后来上学也疼,尤其是晚自习刷题的时候。”
“晚上几点睡?”
“有时候写作业到十二点,躺床上还想刷会儿手机,差不多一点多才睡。”少年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点不好意思。
“平时颈椎有没有不舒服?比如转脖子的时候咯吱响?”
少年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有!你怎么知道?我总觉得脖子后面僵僵的,像落了枕。”
小棠心里大概有了数。她让少年伸出舌头,舌质偏暗,舌尖还有几个小小的瘀点,舌苔倒是不厚。“张嘴说‘啊’。”她用压舌板轻轻按了按他的舌根,观察了一下咽喉,没什么异常。
最关键的还是脉诊。小棠伸出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搭在少年的腕脉上,凝神感受。脉象弦紧,像按在一根绷紧的琴弦上,指下还带着些滞涩感。
“长期低头看屏幕→颈肩紧张→气血不畅→头痛,这是一个链条。”苏怀瑾的话在她脑海里回响。结合望诊的舌暗有瘀,问诊的熬夜伤肝,脉诊的弦紧(肝郁+气滞),辨证应该是“气滞血瘀兼肝阳上亢”。治疗上,既要活血通络,也要疏肝平肝,还要兼顾缓解颈肩的僵硬。
小棠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下“改良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然后略一沉吟,把熟地换成了生地。她记得老师说过,年轻人新陈代谢快,有些还怕吃补药上火或者觉得腻,用生地既能凉血活血,又不会像熟地那样滋腻碍胃。
接着,她又加了15克葛根——葛根能解肌通络,对颈肩僵硬引起的头痛特别有效;再加10克蔓荆子,清利头目,专治头风头痛。最后,她特意加了3克甘草,既能调和诸药,也能让药味不至于太苦。
“这个方子,是在古方基础上给你们00后改的,”小棠把处方递给少年,耐心解释,“加了点甘草,不会太苦。记得要用温水送服,千万别用奶茶或者饮料,会影响药效的。”
她见少年听得认真,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便签纸,用马克笔简单画了个颈椎操示意图:“你看,这个动作,像小鸟飞一样,每天做三次,每次做十分钟,比吃止痛药管用。还有,晚上尽量别刷手机了,睡前可以听听白噪音,帮助入睡。”
少年接过处方和便签,脸上的愁云散了些:“谢谢医生,我会好好吃药,也会做这个操的。”
三天后的下午,社区站刚开诊,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小棠抬头,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捧着个红色的东西,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
“小棠医生!小棠医生!”妇女径直走到诊室门口,把手里的东西往前一递——是一面锦旗,红底金字,绣着“青出于蓝,妙手仁心”八个字,边角还系着金色的流苏。
“这是……”小棠有些惊讶地站起来。
“我是小林的妈妈!”妇女紧紧握住小棠的手,她的掌心温暖而有力,带着点做家务留下的薄茧,“太感谢你了!我家孩子吃了三天药,头就不疼了!现在晚上主动关手机,说要早点睡,还说‘小棠医生比老师说话管用’!”
她越说越激动,眼眶都有些发红:“以前总觉得老医生才靠谱,去大医院看了好几次,药吃了不少,也没见好。没想到你这小姑娘年纪轻轻,比那些专家还懂孩子的病——知道他们总看手机,连方子都跟着调整了,还教他做操,真是太用心了!”
小棠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微泛红,手忙脚乱地接过锦旗,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觉得心里暖暖的,像被阳光晒着一样。
正好苏怀瑾来社区站巡诊,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等小林妈妈道谢离开后,她走进诊室,目光落在那面崭新的锦旗上,又看向小棠。
“不错啊,小棠。”苏怀瑾拿起锦旗,轻轻拂过上面的金字,“这可是你的第一面锦旗。”
小棠不好意思地笑了:“还是老师教得好。”
“是你自己学得好,用得好。”苏怀瑾放下锦旗,拍了拍小棠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赏,“说实话,比我当年厉害多了。我那时候,只敢照搬古方,生怕改了一味药就出问题。你却敢根据‘短视频沉迷’这种新问题改方子,还考虑到他们‘怕苦’‘怕胖’这些小细节,这才是真正的‘会看病’——不仅懂药,更懂人。”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锦旗上,金色的字迹闪闪发亮,也照亮了小棠眼里的光。她知道,这面锦旗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激励着她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像老师一样,把中医的智慧,用最贴心的方式,带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