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科研项目转化·从论文到产品
仁济堂后院的研发室是间朝南的老房子,木质窗棂被阳光晒得发亮。百叶窗被旋到合适的角度,光影在水磨石地面上切割出斑驳的条纹,像一幅流动的画。苏怀瑾和陆则衍隔着宽大的梨花木桌相对而坐,桌上摊着几张配方手稿,旁边散落着十几个透明样品袋,空气中浮动着薄荷的清凉、藿香的微辛和枸杞的甘醇,交织成独特的草药香氛。
桌角并排放着四个青花瓷茶罐,造型朴拙,釉色温润。罐身上用隶书分别题着“春·疏肝”“夏·祛湿”“秋·润燥”“冬·温肾”,字体清隽,是苏怀瑾亲笔所书。罐底不起眼的位置,印着一行极小的宋体字:“仁济堂科研团队研发”,透着严谨的底气。
“春季主打柴胡和薄荷,”苏怀瑾拿起“春”字罐,指尖摩挲着冰凉的瓷面,然后倾斜罐体,倒出一小撮茶末在白瓷碟里。深褐色的柴胡碎片间,混着星星点点的绿色薄荷碎,像把春天揉碎在了里面。“你闻。”她把碟子推向陆则衍,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陆则衍低头轻嗅,一股清冽的草木气直冲鼻腔,带着微微的凉感,瞬间驱散了残留的困倦。“确实提神。”他点头,看着苏怀瑾在配方表上圈出“薄荷3g”,“这个配比很关键,少了没效果,多了会窜得人头晕。”
“所以才要反复试验。”苏怀瑾翻开手边的实验记录册,里面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我们做了12组对照,从1g到5g,最终确定3g是最佳浓度——既保留薄荷脑的清凉解郁作用,又不会让胃觉得刺激。特别适合那些总熬夜、对着电脑的办公室人群,早上泡一杯,像给淤堵的肝脏开了扇窗。”
她指着手册里附带的“健康提示页”,上面用图标和短句写着:“春季茶包建议搭配肝功能检测(关注ALt、Ast指标),长期情绪低落者建议加查甲状腺功能。”字迹旁边画着个简笔画的笑脸,“这样用户不会盲目喝,知道要结合自身状况,心里更有数。”
陆则衍正翻着配套的成分分析手册,纸页上印着他团队做的高效液相色谱图谱,曲线像起伏的山峦。“薄荷脑含量稳定在0.8%,”他用红笔在数据旁画了道线,“我们做过双盲试验,这个浓度对焦虑情绪的缓解率最高,能达到62%,还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状态。”
他忽然想起上个月为“夏季茶包是否加黄连”爆发的那场争论。苏怀瑾坚持要加3g黄连,理由是“夏天贪凉吃辣的人多,湿热郁在肠胃,少许可清热燥湿,又不至于苦寒伤胃”;他则带着团队做了72小时抑菌实验,最终用数据证明“黄连与藿香按1:5配伍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比单用藿香提升30%,且黄连的苦寒性能被藿香的辛温中和”。
“最后加的那‘少许’黄连,现在成了点睛之笔。”陆则衍看着“夏”字罐里的茶末,藿香的深绿、佩兰的浅灰中,点缀着极细微的黄色颗粒,“上周市场部做用户调研,87%的反馈都说‘喝着不苦,反而有种清爽的回甘’。”
苏怀瑾笑着把实验记录翻到某页,上面贴着张被咖啡渍染了角的便签,是陆则衍潦草的字迹:“黄连3g组,志愿者A出现轻微腹泻;调整为2g后,症状消失,抑菌效果仍达标。结论:保留2g,标注‘脾胃虚寒者减半’。”“当时你非要在说明书加这句标注,我还觉得多余,现在看来是对的。”
“科研转化不是把论文里的文字直接印成包装,”陆则衍合上手册,指尖在“秋·润燥”罐上轻叩,“得把实验室的严谨,变成老百姓能感知的安心。”他指着罐里的麦冬切片,“我们检测了10批样品,确保麦冬皂苷B的含量不低于0.12%,这是《中国药典》规定的有效阈值——不是随便抓把麦冬凑数。”
首批四季茶包上线那天,赵小胖的直播间特意做了场“春日养生局”。他穿着件印着“肝好心情好”的卡通t恤,身后背景板是手绘的四季风物图。当助理把四个青花瓷罐摆上展示台时,弹幕瞬间密集起来。
“这罐子也太好看了吧!摆在家里像艺术品!”
“终于不用对着《黄帝内经》猜体质了!苏医生直接把四季养生做成傻瓜包,手残党狂喜!”
“买给我妈!她春天总说‘心里发堵’,喝这个管用不?”
赵小胖举起“春”字罐,对着镜头展示配料表:“家人们看清楚哈,柴胡、薄荷、陈皮,都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苏医生团队还特别贴心,每款都附了体检建议——比如喝春季茶的,最好查下肝功能;喝冬季茶的,怕冷星人建议看看甲状腺。咱养生也得讲科学,不能瞎补!”
他刚演示完冲泡方法,助理突然低声提醒:“胖哥,库存没了!5万套全抢空了!”
赵小胖对着镜头夸张地张大嘴:“这么快?厂家那边能不能加急?我妈还等着我寄两套呢!”弹幕里立刻刷起“加印”“求预售”的呼声,有人晒出自己抢到的订单截图,配文“坐等疏肝解郁,打败春困”。
苏怀瑾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直播数据,陆则衍推门进来时,正撞见她对着“用户说茶包缓解了经前烦躁”的评论笑。“看来市场反馈不错。”他把新出炉的稳定性检测报告放在桌上,“加速实验显示,室温存放6个月,有效成分保留率仍在90%以上,保质期可以定18个月。”
苏怀瑾翻着报告,忽然指着某页的人体实验数据:“你看这里,喝春季茶包的志愿者,不仅自评焦虑值下降,连唾液皮质醇水平也平均降低了11%。”她抬起头,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这就是我们做科研转化的意义啊——不是把论文锁在档案室里,也不是让专利躺在抽屉里,是变成老百姓能泡在杯子里的茶,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舒服。”
陆则衍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窗外,仁济堂前院的老槐树下,几个年轻人正举着刚买的茶罐拍照。春风拂过,卷起几片落蕊,落在青花瓷罐的阴影里。他忽然明白,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出的夜、反复调整的配方、争得面红耳赤的讨论,最终都化作了这捧能抚慰人心的草木精华,顺着温热的茶汤,流进了寻常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