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医保定点·报销比例的提升
李奶奶捏着药费单的指尖有点发颤。单子是粉色的,边角裁得整整齐齐,上面的数字用黑墨印得清楚:“中药饮片(7天量):86.00元”“医保统筹支付:60.20元”“个人支付:25.80元”。她把单子凑到老花镜前,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数,数到“25.80”时,嘴角忍不住往上扬,露出没牙的牙床。
“小郑啊,你再帮我看看,是不是算错了?”她把单子递给报销窗口里的小郑,声音里带着点不敢信的雀跃。窗口的木栏上缠着圈红绳,是小郑昨天刚系的(他说“红绳显眼,老人好找”),绳上还挂着个小牌牌,写着“报销咨询请敲窗”。
小郑正低头给张老伯打报销凭证,闻言抬头笑了。他白大褂口袋里别着支银色放大镜,是专门给老人看单子用的:“没算错奶奶。咱们服务站刚批了医保定点,慢性病中药能报70%,您这药正好在报销范围里。”他拿起笔,在单子上“个人支付”那行画了个小圈,“您看,86乘30%,正好25.8。”
李奶奶接过单子,像藏宝贝似的折成小方块,塞进蓝布包最里层——那里还压着上周的西药费单(一盒降压药30片,报销后自付42元)。“以前总觉得中药贵,”她对着小郑叹口气,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现在倒比西药还便宜!国家政策真好,你们这服务站更好——下楼就能拿药,还能报销,我这老婆子也敢放心看病了,不用总想着‘能拖就拖’。”
窗口外已经排了几个老人,手里都捏着药袋和医保卡。张老伯举着刚拿到的凭证,对着太阳照了照:“我每月调理血糖的药,以前在总院拿,自付得120,现在在这儿拿,报70%,自付才36!”他转头跟身后的王阿姨算,“36块钱,够买两斤排骨了!我老伴说‘这药钱省下来,正好给我做当归炖排骨,补补身子’。”
王阿姨的医保卡还插在缴费机里,屏幕上正显示“报销成功”。她探头看了眼李奶奶的单子:“我那关节痛的药也报了不少,昨天给儿子打电话,他还说‘妈你别省,该吃就吃’,我跟他说‘现在吃药花不了几个钱,比你买的保健品便宜还管用’。”
负责医保对接的小郑,早就把“报销指南”贴在了窗口对面的墙上。A3纸打印的海报,字比平时大了两倍,标题用红笔写着“咱老人咋报销?一看就明白”。左边列着“能报销的中药”(饮片、代煎剂,还画了小药罐),中间写着“缴费三步法”(插卡→输密码→打凭证,配着小人图),右边标着“报销比例”(慢性病70%,普通病症50%)。
有个戴蓝布帽的老爷爷眯着眼看海报,手指在“70%”那行来回摸。小郑见状,从窗口递出放大镜:“爷爷,我给您念。”他指着“慢性病”三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像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痛这些老毛病,拿中药能报七成,自己只掏三成。”念完又问,“听懂没?不懂我再念一遍。”
老爷爷接过放大镜,笑着点头:“懂了懂了!你这字大,还画图,比医院的说明书清楚多了。”
正说着,社区主任揣着文件跑进来,蓝布衫的领口沾着点汗。他把文件往柜台上一拍,声音亮得整个服务站都能听见:“好消息!医保局刚发的通知——说咱们服务站报销规范(没乱开贵重药,也没虚报),老人满意度又高,下个月开始,慢性病中药报销能提到80%!”
“80%?”李奶奶一下子直起腰,刚才还攥在手里的药费单差点掉地上,“那我这86块的药,自付就剩……剩17块多了?”她掰着手指头算,越算越乐,“这比买斤鸡蛋还便宜!”
张老伯也乐了,拐杖在地上敲得“笃笃”响:“那我每月药钱就自付24了!能多买斤山药,炖排骨时放进去,又香又补!”
李奶奶摸出老人机,手指在按键上按得飞快——她要给深圳的女儿打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她的声音一下子高了,连窗口里的小郑都能听见:“闺女!你别给我寄钱了!咱社区服务站能报医保了,报80%!我上周拿的药,自己才花25块,下个月更便宜!”
她走到窗边,对着电话大声说:“你也别总惦记我吃药贵,现在看病又近又便宜。对了,小棠医生说当归黄芪乌鸡汤补血,你总加班熬夜,该补补。有空回来不?妈给你炖,用咱服务站抓的药,又好又实惠。”
挂了电话,李奶奶看着墙上的报销指南,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80%”那行字上,像镀了层金。她忽然觉得心里特别踏实——以前总怕给儿女添麻烦,膝盖疼得站不稳也拖着不去看,就怕药费贵;现在好了,下楼就看病,报销后花不了几个钱,小医生还记着她“怕苦,药里要加枣”。
服务站里飘着淡淡的药香,老人们还在窗口前排着队,说着笑着算着账。小郑给下一位老人插卡时,发现缴费机旁多了袋樱桃——是李奶奶悄悄放的,压着张纸条,字歪歪扭扭的:“小郑,谢谢你,樱桃甜。”
小郑拿起一颗樱桃放进嘴里,甜津津的。他看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忽然明白苏怀瑾说的“医保不只是报销钱,是给老人底气”——让他们敢看病、敢吃药,不用再为“花钱”犯愁,日子才能像这樱桃一样,甜得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