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与幼儿园的合作·“小手牵大手”
社区活动中心的木门被推开时,先飘进来的是股清清凉凉的薄荷香。三十多个孩子排着歪歪扭扭的队,像串刚从枝头摘的小果子,每人手里举着个五彩香囊——棉布袋是前一天小棠和阿凯带去幼儿园的,红的、黄的、蓝的,针脚有的宽有的窄,还有的袋口歪歪扭扭(是孩子们自己缝的,小手指捏不住针线,线脚绕了好几个圈)。
“慢点走,别摔着。”小棠跟在队尾,帮一个小男孩提了提松掉的香囊绳。这香囊里装的紫苏叶,是昨天孩子们蹲在药圃边亲手摘的——当时有个孩子捏着紫苏叶喊“叶子背面是紫色的,像草莓酱”,惹得大家都去翻叶子,指尖沾了层淡紫的汁,连指甲缝里都是。
老人们早就在藤椅上坐好了,手里的蒲扇轻轻摇着。李奶奶的藤椅边放着个竹篮,里面是刚洗的樱桃(她说“给孩子们当零食”);周老伯的轮椅扶手上搭着块棉布(护工说“怕孩子碰着轮椅扶手凉”)。看见孩子们进来,老人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落了层星星。
“李奶奶!这个给您!”扎羊角辫的朵朵第一个跑过去,把手里的绿香囊往李奶奶手里塞。她鼻尖沾着点绿(昨天捣薄荷时蹭的),小嗓门脆生生的:“小棠师姐说这里面是薄荷,凉凉的,能赶走蚊子,奶奶夏天就不会被叮红包了!”
李奶奶捏着香囊,布料上还留着孩子手心的温度,软乎乎的。她低头闻了闻,薄荷的清冽气混着孩子身上的奶香味,心里一下子暖了。“这香囊针脚真齐。”她故意逗朵朵,指尖点了点袋口歪歪扭扭的线,“是你自己缝的?”
朵朵脸一红,小手攥着香囊绳:“嗯……针总跑,老师帮我捏了捏。”她忽然想起什么,拉着李奶奶的手往墙角跑:“奶奶你看!小棠师姐说这是‘药草角’!”
活动中心的墙角摆着十几个小花盆,是弟子们特意种的——薄荷叶片上还挂着晨露,紫苏的紫背在阳光下发亮,金银花藤刚缠上竹架。李奶奶摘下片紫苏叶,指尖捏着叶柄转了转:“你看这叶子,正面绿得像春天的草,背面紫得像晚霞,就像穿了条花裙子。”她把叶子递到朵朵鼻尖,“闻闻?有点香吧?夏天用它泡水喝,不中暑。你妈妈总带你去公园玩,下次摘片给她泡,好不好?”
朵朵使劲点头,小辫子甩得像小旗子。她指着薄荷盆:“这个我认识!小棠师姐昨天教的!她说‘摸一摸,会凉凉的’!”她伸出小手轻轻按了按薄荷叶,又赶紧把手指凑到李奶奶鼻尖,眼睛亮晶晶的:“奶奶你闻,凉不凉?像不像含了冰块?”
李奶奶被她逗得直笑,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凉!凉!比冰棍还凉!我们朵朵真厉害,都能认药草了。”
不远处,周老伯正接过一个小男孩送的香囊。那香囊是黄色的,里面装着金银花,袋口还别着颗小纽扣(孩子说“这样就不会掉出来了”)。他让护工把香囊别在轮椅扶手上,用没牙的嘴慢慢说:“这是我收到最贵重的礼物,比我儿子买的按摩仪还贴心。”小男孩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蹲下来帮周老伯捡掉在地上的蒲扇:“爷爷,我帮你扇风。”
赵小胖举着相机,镜头追着这些暖融融的画面:有个扎冲天辫的小女孩给王阿姨捶背,小手没力气,捶在背上像羽毛扫过,王阿姨却笑得直拍腿;张老伯教两个孩子认金银花,指着花苞说“这花要开没开时摘,泡水最香”,孩子就踮着脚数花苞;小棠站在药草角边,看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头挨着头看紫苏叶,阳光落在他们交叠的手上,像镀了层金。
“咔嚓”“咔嚓”,快门声混着孩子的笑、老人的话,像首软乎乎的歌。
傍晚时,赵小胖把剪辑好的视频发了出去,标题叫《最暖的传承》。视频开头是孩子们举着香囊走进来的样子,中间是老人教认药草的特写,结尾定格在周老伯轮椅扶手上的香囊——风一吹,香囊轻轻晃,薄荷香好像能从屏幕里飘出来。
没过多久,播放量就破了千万。评论区里有人说:“以前觉得传承是老大夫教徒弟认药,现在看,孩子给老人送香囊,老人教孩子认紫苏,这也是传承啊——带着药香的温暖,一辈传一辈。”还有人发:“我家小区也有老人和孩子,明天就带孩子去摘薄荷做香囊,学着点!”
苏怀瑾站在活动中心门口,看着孩子们追着一只白蝴蝶跑——蝴蝶停在朵朵的香囊上,大概是被薄荷香引的。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手里都捏着香囊,有说有笑的。药草角的薄荷被风吹得轻轻摇,香气漫了一地。
她忽然想起祖父说的“传承不是把规矩刻在石头上,是让它长在日子里”。社区站哪里只是看病的地方?是让白发和童颜凑在一起,让药香混着奶香,让“老”的经验和“小”的活力慢慢融——老人们在孩子身上看见当年的自己(蹲在药圃边认草的雀跃),孩子们在老人身上摸到未来的样子(握着药草讲经验的笃定)。而中医,就是这一切的粘合剂,把薄荷的清、紫苏的香、人心的暖,都揉进了寻常日子里。
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李奶奶把朵朵送的香囊别在衣襟上,牵着朵朵的手往门口走:“奶奶带你回家吃樱桃,吃完教你绣香囊好不好?”朵朵的小奶音应着:“好!我要绣个有紫苏叶的!”
风穿过活动中心,带着薄荷和紫苏的香,还有樱桃的甜,飘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