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不仁而仁

第225章不仁而仁

糜竺进入大帐的时候,刘备正在指使诸葛瑾写徵辟书。

没错,十四岁的诸葛瑾,已经早早的开始打工了。

陈封留在平原帮左沅带孩子,没跟着来徐州,所以刘备又找了个童工,堪称万恶的资本家。

诸葛瑾现在是刘备的文书吏,能领俸禄的一一诸葛家现在一穷二白,诸葛玄只是从事轶禄不高,刘备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方式资助诸葛家。

诸葛亮眼下正在大帐角落里,脚下扎着马步,左手拿着片竹简,右手持着刻刀练字”

马步是赵云让扎的,练字是诸葛玄要求的,用刻刀则是张飞说这样练得比较快诸葛亮确实在向赵云学武,而且还不是刘备指使的,是他自己拜的师。

七岁的孩子就没有不想学武的,尤其诸葛亮还亲眼见到了赵云纵横冲杀的样子,目前正处于崇拜豪杰的阶段。

平时赵云会在刘备帐外执勤,也就能顺便盯着诸葛亮练基本功。

刘备很欣慰,不管诸葛亮学武能不能有成就,起码能强身健体,万一将来再遇上司马懿,那还指不定谁活得长呢·

刘备让诸葛瑾写的徵辟书,是写给诸葛的。

泰山梁父县可不是什麽好地方,刘备打算跨州徵辟诸葛,顺便让诸葛瑾写封家书。

这感觉有点像绑了人家孩子要挟人家给自己效力。

目前泰山郡内仍然很乱,到处都有贼,当然不能把几个孩子送过去。

但让臧霸孙观帮忙把诸葛送出泰山郡还是很容易的。

正好此时臧霸等人进入大帐,刘备走出桌案招呼:“宣高来得正好—这位是?”

“此乃东海陶朱公糜子仲,奉陶使君徵令而来。”

臧霸仍让糜竺站于主位。

糜竺抱拳退了半步,退到臧霸身侧,这才开口:“东海愚夫糜竺见过刘使君,竺本为送粮而来,如今陶使君不在此处,那便请刘使君代为接收。”

刘备眼前一亮,糜竺来得太是时候了。

不是因为糜家富庶,而是因为糜竺既可以代表徐州士人,又可以代表地主,还可以代表工匠和商人一一士农工商,糜家一家就能全部代表了。

这是最好的招牌。

“如今徐州缺粮,子仲有粮,为何不高价发卖得取暴利?

刘备故意问道。

糜竺抿嘴笑了笑:“黄币大起之前,竺确实高价发卖过粮食。但竺虽愚,也知道死活,数十万黄巾并起,竺若再高价发卖,恐只有身死族灭之局。徐州若不得平定,我糜氏便只能衰败,竺定徐州之心与使君无异。”

这话倒是实在,糜家算不上善类,以前也发过国难财,但好歹是知进退有底线的,也难怪糜家能豪富好几代。

刘备脸上有了温和的笑:“子仲可知备乃败家子,你家中粮食进了我手,转眼便会散给饥民了,一钱都落不到。”

“不知使君可缺人手败家?竺运粮来此带了两千仆从,或许能帮使君败得快一些。”

糜竺确实有豪商气度,几句话又多送了两千青壮。

“既然如此,备也帮子仲多败些家业—”

刘备转头吩咐诸葛瑾:“传我将令,签东海糜氏为军需役,为保障军需,令糜氏为本州平定黄巾供应粮草,允许糜氏垦荒屯田。”

说罢,刘备转头看向糜竺,见糜竺面色如常,刘备很是赞叹的点了点头,又说了第二道将令:

“将令,尽收青徐无主田地为军屯,授予军需役屯田备荒节辟东海擅农事者糜子仲为典农都尉,领军需田垦诸事。”

臧霸和糜竺大吃一惊,孙观更是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这哪儿是败家啊—

这是要让糜竺从徐州首富变成大汉首富的节奏啊!

刘备这是用左中郎将身份传的令,也就是为了平定黄币而下的军令。

征糜家为军需役,这原本是苦差事,要给军队供应钱粮,这原本属于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所谓允许垦荒屯田,通常也是拿没人要的荒山野岭作为报酬。

但若是结合第二条军令,那就不一样了·

战时以无主田地为军屯,这是持节平叛的主将本身拥有的权限,辟用屯田都尉也是正常操作一目前的典农都尉还不是正经军职,朝廷是不认的(典农校尉正式成为朝廷军职是在曹操迎献帝之后)。

但州郡得认,因为州郡的部队都得指着典农都尉吃饭。

这种军屯也有地契,而且都会落到典农都尉名下。

就像刘备之前担任广阳长史屯田的时候一样,军屯产出必须优先供应军需,但若有馀粮,负责人也是可以自用的,这也是激励屯由的方式。

而所谓的无主田地··

臧霸让泰山贼干掉谁,谁家的田地自然就是无主田地了所以这两个将令会当着臧霸的面发一一臧霸的军需供应由糜竺负责,而糜竺想要把哪儿变成“军屯”,就看泰山贼有多努力。

至于泰山贼能有多努力,当然是取决于糜竺的军需供应得有多及时·

糜竺惊讶了片刻,心悦诚服的低头:“竺必以使君马首是瞻,使君之德亦必广昭天下。”

“想来徐州还有许多如子仲这般仁人义士,备对徐州不熟,此后便请子仲举荐并约束军需役了“舍家财安黄币,给民以活命之地,是为仁善。只要黄币安定,用于安民的由地,便全都补给仁善之家。”

“让善者得酬,仁德之事才能长久。若善者复恶,我也能让其家财一朝而破。”

刘备点头说完,又看向臧霸和孙观:“泰山也可以视为军屯,但备不知泰山哪儿有无主之地需得你们告知子仲。顺便去梁父县给诸葛君贡带份辟用书状———”

臧霸点头称是,还算平静。

孙观看上去就很有些激动了,但没有说话一一臧霸是官,但孙观目前是贼,在正式场合一直很懂事的不说话。

三人领了军令出了大帐。

“恭喜糜兄—”

臧霸低声说了一句。

糜竺回头,脸上也确实有了喜色:“我本以为仁义之人必不通垦殖,却没想到·—”

“可惜刘使君并非徐州之官,也非兖州之官”

孙观在旁边低语道。

没错,刘备这个军令,对于徐州和充州泰山郡而言,只在刘备身为主将平定黄巾的阶段有效。

“婴子,使君在徐州如此,难道在青州便不能如此吗?”

臧霸摇头:“赶紧办好使君交代的事,使君有雄才,将来不可限量——莫要再行猜度。”

孙观点头,自去泰山郡办事了,他要邀请更多泰山贼,顺便把诸葛接回来。

糜竺邀臧霸同乘一车,商议如何取下邳与广陵之地。

事实上,若是刘备没让臧霸取豪族宗贼之粮,糜竺也会与臧霸合作做这事的。

这既能平定黄巾,又能做官,还能吞并别家产业,甚至还是行善—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大好机会。

只是刘备设军屯,给了糜竺更大的利益,也给了徐州其它聪明人一条明确的发家之路。

糜竺原本就打算效仿刘备,现在更是要亦步亦趋了。

这原本不是为了仁义。

但实际做的,却就是仁义之事。

能把不仁之事做得仁义无比,还能让一些原本不算仁善的士人变成仁善之家,刘备现在也是长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