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效仁仿义昭其德

第224章效仁仿义昭其德

刘备在郯县东郊十五里的述水边设了营寨和粥场,这也是三公山南边五十里处。

述河流经三公山,河道延岸本有很多田地,但大部分都荒废了。

刘备要在此赈济饥民。

赈济饥民可不能紧靠着城池,尤其不能在城内或者城门附近施粥,更不能在居民区干这事。

这是当初十里亭的太平道人教会刘备的。

饥饿的人很难约束,聚众太多很容易发生暴乱,若是生了乱子,乱民涌入城池或者造成踩踏,

那善事可就变成祸事了。

行善也得讲究方式方法,那种在城门处向数万人施粥的事儿只存在于影视剧中真要是这麽做,城内的官员富户商贾全都活不下来。

饥穷之人,见富即仇,人性如此。

如今刘备赈济饥民的经验已经极为丰富,他选的地方都是紧邻河岸的开阔地。

在涿县时选在十里亭和拒马河边,在北新城时选在易水南岸,在甘陵时选在清河东岸,都是离城池十几里的大片荒地。

离县城不远,但又不在居民区,既方便随时运送粮食,又能避免饥民影响县城,开阔地形也不会造成拥挤踩踏事件即便是城里的人需要救济,那也得来城外就食,吃完再回去也行。

而且每次刘备都会先设置军营,驻兵之后再开粥场。

同时,设在河岸边能随时取水。

与当年张宝的做法一样,也是在河岸边点起许多火堆,不断的烧开水。

水里是否熬药无所谓,只要一直供应热水,就能让饥民安心等待,秩序也就很好维持。

眼下臧霸已经占据了三公山,计划执行得很顺利,几个泰山贼首被臧霸的内应伏杀于山下,数千泰山贼被臧霸收编。

这当然不是全部泰山贼,但这几千人马是泰山贼中的精锐。

此时,臧霸带了孙观来刘备的军营回报手里有了数千兵马之后,臧霸本来是有些犹豫的。

而见到刘备确实在赈济饥民,臧霸心中的犹豫又变成了恍惚。

他没见过刘备这样的官。

刘备让他按原计划伏击泰山贼首,控制泰山贼,并用泰山贼干掉徐州豪族取粮收地,这显然是不合法度的。

若是在土人眼里,甚至可以说是残暴之君。

这麽做,难道不是与天下士族为敌麽?

可刘备取粮取地,却又真的是为了安置饥民,这确实是在平定黄巾,也确实是唯一能安定青徐的方式。

不守法度的官臧霸见得多了,但以不法之徒行善,以不法之事安定一方的,这还是第一次遇到。

幽州的官似乎都不怎麽守法比如几年前的泰山太守张举,那也是个不法之官。

臧霸之父臧戒曾是泰山郡狱,也就是监狱长当时有人试图举告张举私铸钱币,被张举关押收监,由于无法论罪处置,张举便让臧戒在狱中私杀这些囚犯。

臧戒严守律法,认为不可无罪而诛,抵死不从。

张举大怒,说藏戒“勾结贼匪”,将藏戒论罪发往西山为奴一一这罪名与刘备眼下给青徐豪族宗贼栽的罪名一样。

那时臧霸十八岁,获悉父亲被囚,召集了十几个门客,在费县西山将父亲救出。

当时押送臧戒的役卒百馀人,但全都惧怕臧霸武勇,纷纷逃窜。

此后臧霸与父亲逃亡到东海郡,臧霸的孝烈勇名也以此传遍乡野。

从那以后,臧霸便自称奴寇,成了沂蒙一带的黑社会头子。

但同样是幽州的官,同样是行为不法,同样是私自杀人—刘备和张举却又截然不同。

“婴子,你说刘使君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臧霸在营外的粥场看了很久,问身旁的孙观。

“许是执正匡义吧,至少从我等所见所闻,刘使君所行皆为义事。”

孙观倒是不太纠结,他十五岁时便拜了臧霸做大哥,那就跟着大哥一起混就行,不用想那麽多。

“纵贼为寇不守法度也可以执正匡义吗?”

臧霸喃喃的说着,像是说给孙观,又像是说给自己。

“持正守义乃视其行,观其心,活人便是仁,平乱便是义。”

身后突然有人开口道:“法本为驭民之策,并非仁义之本—臧宣高竟不知焉?”

臧霸转身:“糜子仲,你为何来此?”

“来给刘使君送粮。如今徐州缺粮,刘使君又在此开了粥场,我若是守着钱粮不舍,恐怕不日便会被臧兄执正匡义劫粮灭族了吧身后走来一个文士模样的人,气度雍容,看着颇为文雅:“以前觉着徐州难定,自能退守家中。如今见徐州有平定之机,我自然要来学一学。”

这是糜竺,东海郡朐县人,家中世代垦殖,有僮仆食客近万人,富甲一方。

而且,糜竺家族有一半居住在东海连岛(连云港),家里也做海商。

此时的连岛并不是现代地貌,冲击平原还没形成,连岛没有与大陆连通,是个悬于海外面积超过两县之地的大海岛。

这个大岛全都是糜家产业,农丶渔丶盐丶麻皆有,称得上集团化家族企业,

而且,这年头只要是经营海商的,其实也兼职海贼—

由于能随时避到连岛上,家里又有充足的人手,糜家这几年没受劫掠,在徐州是首富之家。

糜家当然是希望徐州平定的,

陶谦之前也给糜家发了徵辟书,糜竺也响应了,只是为了运送粮食,走得慢,现在才到县。

臧霸是认识糜竺的,因为糜竺并不是什麽文土,也不是纯粹的商贾。

臧霸这些年结交了很多徐州游侠一一糜竺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糜竺总是作文人打扮,看着儒雅,但实际擅长的却是骑射。

“糜兄文武全才,又有陶朱公之能,早就该得辟州府——

臧霸客套了几句,随后拱手问道:“糜兄是来投刘使君?”

“不——若以财货相投,岂非如文信侯般奇货而沽?糜某可不想落个饮之局—”

糜竺摇头:“糜某只是来看看这粥场形制,准备在胸县也设此安民之地。使君有德,糜某当效其仁,仿其义,昭其德臧兄以为呢?”

文信侯便是吕不韦,奇货可居之事世人皆耳熟能详,吕不韦的下场大家也都知道。

糜竺和吕不韦一样有钱,也乐意资助钱粮,但却并不打算做风投,而是要效仿刘备,广昭其德。

臧霸心中的犹豫和恍惚猛然被点亮了。

是啊,刘备不要人质,还特意说其袍泽皆是肝胆兄弟,自己当时咋就没听懂呢?

而且,刘备要干掉豪族宗贼,这其实不是在与徐州士人为敌,而是在分离聪明人和蠢货糜竺这样的聪明人能立刻响应并效仿刘备,并且必然能在这个过程中壮大自身一一这是给有远见的人制造了利益和机会。

而那些舍不得钱粮,只能看到眼前事的愚贼,自会被如糜竺这般聪明人吞没”

“糜兄欲效使君,臧某当效糜兄请兄为某引路。””

臧霸把着糜竺的手臂,让其走在中间,自己和孙观站在了糜竺身后,与糜竺一同进了刘备的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