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大明活力

“这还是臣只说了经济的几个明显的方面!总之,这条铁路十分有必要。”

简直是太有必要了啊,这条铁路如果建成,将会对军事、国防、财政、经济、行政、治理、社会民生多个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

首先就是政令传达和监察的效率一定提升了吧,对地方上的掌控力也就更大了吧,江南还能有大族敢闹事儿?禁卫军一天就开到你鼻子上,你闹一个试试?

朝廷对江南的掌控力将大大加强。

后续的维护成本每年也花不了一万两银子,这买卖怎么看,怎么划算。

这条铁路的建设成本并不是十分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是京北铁路,京北铁路全长约2100公里,需要50万劳工,建设整整三年。耗费银两约200万两,粮食1600万石,用铁6000万斤。

沿途经过应天、凤阳、徐州、济宁、济南、天津、北平,年维护成本大概5万两白银。

但产生的巨大收益也是明显的,军事上,可以保障北境安全,加强北方的联系,后续移民,南粮北运等,都是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但光损耗方面,节省的粮食每年当节省税粮五十万石,军粮上百万石。而且北方的棉花,煤炭等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将大大下降。

这个工程就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的了,这将是大明建国以来,不亚于都城修建、大运河疏浚的大工程。

经过东宫数日的争执和讨论,最终的呈现给朱标的方案是这样的,先修建应天至徐州的这段铁路,此段铁路约五百多里,地势较为平坦,可进行全力优先修建。

随后在双段同时开工,预计五年内,实现两条铁路全部贯通。

为什么选择应天到徐州这边优先修建呢,因为铁矿,徐州有一座超级大的铁矿,名为利国铁矿,这个铁矿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采,可承担大量的工程用铁。

另外这段路的难度较低,可通过这段路,积累工程经验。

其实有一个地方离应天很近,只有百余里,名为当涂铁矿,这里的产量会更高,可这里离朱元璋的孝陵很近,将会破坏皇陵风水。大规模开采,将会承担较大的舆论压力,仅能部分开采。

朱标拿到方案之后,又跟八部尚书,殿阁大学士等众多官员,商讨了足足半月,最终将方案确定了下来。

应天到徐州这段铁路的总工程师被工部侍郎秦逵收入囊中。

朱标发布圣旨,昭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临御以来,仰承天眷,四海渐臻康阜,九州日见昌明。方今新政初启,百废待兴,世间新物迭出,实乃国运昌隆之兆。朕自登基,常怀敬畏,本欲与民休息,不兴土木之役。然铁路一事,贯通南北,关乎国计民生,实乃社稷之命脉、黎元之福祉。若能畅行,可利转输、便军饷、通政令,惠及千万生民,故虽知劳烦,亦不得不举。

为统筹铁路兴建诸事,特诏命临时设立铁路督办总局,专司铁路规划、营造、调度之职。兹任命秦逵为总办钦差大臣,总览铁路一切事务,节制相关官民。特赐秦逵专权:凡三品以下官员有阻挠铁路工程、贪墨舞弊者,可行缉捕之权;五品以下官员若抗命不遵、贻误大计,着即有先斩后奏之权,以肃纲纪。

铁路兴建,乃国家百年大计,非一人一户之事,实系大明兴衰。自今往后,各省府州县官员、士农工商人等,皆须协力同心,共襄盛举。凡铁路所经之处,若有侵占田宅、妨害利益者,朕已饬令户部与总局详定补偿之制,务使民不失所,各得其所。任何人等,不得借故阻挠、寻衅滋事,违者依律严惩,绝不宽贷。

愿尔等臣民深明大义,体朕爱民强国之心,踊跃支持,鼎力相助,使铁路早成,惠及四方。朕躬与天下百姓,共盼大明江山永固,社稷繁荣,万代昌盛。

钦此。

随着这封圣旨下达到大明的各州县,世界上第一个铁路工程就这么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流金城迅速在各地有铁矿,且交通便利的地区,兴建炼铁工厂,广招民工开采炼铁。

另外拨出地方卫所军士十万,以助力铁路修建。

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了进去,这导致有些地方的田地劳动力不足,幸亏有很多黑奴被输送到大明来,弥补了这一点儿。

为了控制舆论需求,朱雄英迅速在大明各省,都建立了省报,以为了宣传国家政策、教授农业知识,宣传民族思想等。

一股活力,正在华夏大地上迸发。

...

转眼,时间已经来到了建文三年,也就是原本历史上的洪武二十四年。

这天,应天繁华的街道中,出现了穿着不凡的祖孙三人。如果有懂行的人看的话,这人群之中,至少有三波人,都是在暗中保护他们。

这正是朱元璋祖孙三人,如今的应天城,比起两年前,又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百姓的精神面貌。如今的大明百姓,面无菜色,精神抖擞,待人友善。

道路两旁的店铺、沿街叫卖的小摊小贩,都在卖着以前没有的吃食。

“大孙,有没有想吃的,整点儿红薯干吃吃怎么样?”朱元璋看着百姓如今的精神面貌,那是由衷的高兴,他老人家可是见过前元百姓过得有多么苦的。

朱雄英摇了摇头,说到:“爷爷,要不找个酒馆儿喝两盅?”

朱元璋一听,更欣喜了,连连点头,说道:“好啊好啊,咱看哪家就不错,咱已经闻到他家的酒香了!”

朱标看着这祖孙二人,实在是拿他们两个没办法,于是也抬脚走了进去,如今的朱标身上,又多了几分深沉与威严,这并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长久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气质。

店小二一看这祖孙三人相貌不凡,这三位一进来坐下,周围的桌子都被魁梧大汉坐满了,当下不敢小觑,仔细的上前伺候着。

喜欢大明:我朱雄英来了请大家收藏:()大明:我朱雄英来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