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干劲十足

第168章干劲十足

在理解了陈程对鱼塘的定义之后,对产品最敏感的肖鹏问了陈程一个问题:

“陈总,我们要不要开放鱼塘的注册?”

“我的意思是,比如虽然系统默认有了咱们江城大学的鱼塘,可是咱们江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同学,是不是也可以在里面开一个计算机学院的小鱼塘?”

“而且,我觉得小鱼塘应该不单单局限在学校下面的某个学院,如果大家有什麽兴趣爱好,是不是也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鱼塘?”

陈程听了,眼前一亮。

这不就是贴吧的思路吗?

肖鹏竟然能举一反三的想到这一点,脑子里果然是有点东西的。

如果鱼塘建立的权限在官方,那官方就根据每一所教育部门登记在册的学校,直接生成该学校的鱼塘。

这并不会给用户自创新鱼塘的权限。

一旦开放这个权限,那就等于是摸到了贴吧的脉门,世间万物,只要不违法违禁,都可以用来注册一个鱼塘。

联想到贴吧上辈子的历史,陈程称赞道:“肖学长的想法很好,如果我们把创立鱼塘的权限开放给所有用户,那鱼塘恐怕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这样的话,用户喜欢什麽,就可以创建一个以什麽为关键词的鱼塘,很有想法。”

说到这里,陈程笑道:“不过这种情况还不适合现阶段的我们,完全开放的权限,会导致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鱼塘”,甚至有的鱼塘可能只有创建者自己,这对我们的资源会造成比较大的浪费,而且我们要一步步的来,不能一次给用户太多,给太多他们反而不会珍惜。”

肖鹏听了,微微点头说道:“有道理,一次性开放太多鱼塘,用户可能就太分散了。”

陈程赞同的说:“我们第一阶段,就是坚决以学校为基准,每一个学校,系统自动生成一个鱼塘,不给用户自建鱼塘的机会,否则的话,到时候用户太过于分散,就失去了“大学”这个鱼塘的天然边界感。”

“有的时候,用户需要边界感。这就像足球联赛,每个俱乐部的粉丝都需要一个主场,这就是明确的边界感。”

说到这里,陈程把贴吧的产品思维换了一下,笑道:“不过,我们可以把大鱼塘下面的小鱼塘,当做一个任务奖励,用来激励大鱼塘里的用户。”

“比如,当江大这个鱼塘的用户超过五百人时,这个鱼塘,就具备了开一个新鱼塘的资格,往后,每增加五百人,都可以申请开一个新鱼塘,至于新的鱼塘叫什麽,是给计算机学院,还是新闻传播学院,还是外语学院,就要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让鱼塘里最活跃的一批用户每人发起一个选项,然后交由五百人共同投票,哪个小鱼塘的票数多,就开通哪个小鱼塘。”

“这样一来,到时候江大各大院校的同学们,都会抢着开通自己学院的小鱼塘,那他们就必须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比如多拉一些用户丶拉一些选票和支持者。”

“而且,小鱼塘不局限于某个学院,也可以是某个关键词,比如江大如果到时候有很多游戏爱好者,那他们就可以申请在江大的大鱼塘下面,建立一个游戏小鱼塘,只要他们能拉到足够多的支持票,就能把这个鱼塘建起来,到时候每一个小鱼塘都是大家努力争取来的,人气上肯定也能有所保证。”

“我们甚至可以在小鱼塘里,加上一定的考核标准,比如每天至少有十人以上登录签到,连续五天不足十人签到的鱼塘就要面临系统的“回填”,大家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小鱼塘,谁也不想它被系统回填吧?如此也能保证大家能坚持参与互动。”

贴吧的陨落,一部分是因为运营公司利益至上的本质,一部分也与松散管理丶秩序混乱脱不开干系。

陈程的想法相对简单,他做校内网也不是什麽钱都要赚,不是所有的空白位置都要挂上gg,

也不是每一个鱼塘都要明码标价的卖掉,他更希望把校内网做成一个乾净清爽的圈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搭建一套健康合理的盈利逻辑。

肖鹏是真没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个自定义鱼塘丶自建鱼塘的想法,陈程就能找出这个想法的利弊,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优化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陈程给出的方案也明显更合理丶更成熟丶更长远。

一个靠谱的老板丶一个靠谱的产品,让肖鹏对校内网的信心大增,他对陈程说:“这个需求不难解决,我觉得大家辛苦加加班,最快下周应该就能上线。”

唐佳凯笑着说:“陈总,肖学长搞开发的能力是很强的,他去年就跟导师一起搞过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算是有大型项目的参与经验,我觉得咱们的开发,以后可以由肖学长来主导。”

陈程自然没有意见,爽快的答应下来,道:“那就由肖学长牵头,尽快启动。”

这个中午,川菜馆二楼的校内网创业基地一下就进入了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

为了鼓舞士气,陈程中午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忙活,又张罗川菜馆的老板给大家准备盖浇饭的菜单,让大家吃上了人生第一顿工作餐。

陈程最终给大家制定的工作餐标准,就是一份盖浇饭搭配一碗汤,盖浇饭种类繁多,汤也有五六种可以选择。

对社会上的白领来说,这样的饭菜自然谈不上丰盛,但是对这些还没出学校的大学生来说,饭店的小炒盖浇饭,档次比食堂的大锅饭要强多了,平时也不是每天都能舍得吃的,更何况一天还管两顿。

工作第一天,每个人都非常投入,干劲十足。

颜家在苏南,在全国各地,有多家公司以及超过三万名员工。

作为一个老牌的实体产业家族,颜家涉猎的业务种类繁多,其中电器制造和化工是重中之重。

这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腾飞,工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无论是电器还是化工,员工和管理层的年轻化都已经成为趋势。

在颜家的企业名下,有至少五千名大学毕业生,而这些人有至少四成,是在电脑前办公的。

这些人在今天上午临近下班时间,忽然收到行政安排的一个特殊工作,就是注册校内网丶完善个人资料丶搜索并关注颜若萱。

一开始大家也没当回事,都知道老板姓颜,那颜若萱要麽就是老板的女儿,要麽就是老板的亲戚。

至于注册帐号并关注,大概率也就是学业或者工作上的某项任务,老板发动自家员工帮忙完成,大家也都可以理解。

于是,这些员工也都没耽搁,赶紧打开校内网,按照引导注册帐号并完善资料。

可是,校内网这种东西,就像是一个已经默默为大家做好准备的社交新世界,一旦完善资料,

立刻就会一下子匹配一批有可能认识的帐号过来。

虽说现如今校内网的用户基数还不够大,但毕竟是分散式社交,用户已经遍布全国,所以不管这些员工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总能在上面匹配到几个校友。

于是,大家对校内网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小任务,当任务完成之后,大家就不约而同的开始沉浸式体验校内网的各种功能。

社交圈子一旦打开,就像是潘多拉魔盒,对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有人玩过校内网,与上面的校友甚至同学相互关注之后,也立刻本能的将这个网站推荐给其他的同学。

等于在清澈的湖水中倒入上千瓶墨汁,迅速在水中晕染开来。

这个中午,大部分颜家企业的员工,都没有午休。

大家坐在电脑前,在校内网的世界不断探索,甚至建设起自己的主页丶开拓起自己的社交圈。

陈程一边扒拉着盖饭,一边扫了一眼校内网的后台,发现新增用户的数量忽然激增,一个上午增长了一万人,而中午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增长了两万人。

陈程没想到,中午竟然也有这麽大的增速,这让他感觉有些奇怪,毕竟现在还不是上网的高峰期,真正的高峰期从六点钟开始,持续到十点。

他觉得这应该是新一轮拉新比赛的功劳,于是他便看了一眼拉新比赛目前的数据情况。

更让陈程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拉新比赛目前为止的第一名,竟然是颜若萱。

而且,颜若萱是大幅领先第二名。

她拉新的人数是两千三百人,第二名才五百多人。

陈程很不理解,颜若萱怎麽会激增这麽多粉丝?

他知道自己的逻辑设定,系统推给颜若萱的粉丝是不计算在拉新人数里的。

于是,他后台调取了一下颜若萱这些拉新粉丝的注册ip,竟然大部分都来自苏南。

颜若萱本就是苏南人,这麽一来,陈程立刻明白,颜若萱肯定是找家里人帮忙了。

一个中午就忽然冒出两千多人注册帐号关注她,这动员能力确实让人惊叹。

于是他拿起手机,给颜若萱打了过去。

电话一通,他就问颜若萱:“班长,你是不是把校内网的事告诉你家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