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重要消息

所谓的国家安全。赵院长冷笑一声,实际上就是看不得东夏企业发展高科技。不过别担心,部里已经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全力支持你们渡过难关。

挂断电话,秦浩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烈日下的建筑工地。外国的技术封锁早在他预料之中,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狠。华创正在扩建的芯片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靠进口,这一纸禁令等于掐住了他们的咽喉。

看来国产光刻机项目必须加速了。秦浩自言自语道。

---

三天后,安城电子科技大学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秦浩和沈薇专程飞来与陈教授团队商讨国产光刻机的改进方案。

秦总,实话说,我们的设备与进口货差距还很大。陈教授是个六十多岁的清瘦老者,说话直来直去,目前能做到的最小线宽是3微米,而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达到1微米了。

秦浩点点头:我了解这些差距。但现在是别人不卖给我们,再差的自主设备也比没有强。

道理是这样。陈教授叹了口气,但研发经费......

华创先期投入五百万。秦浩干脆地说,不够再加。

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吃了一惊。86年的五百万,相当于华创大半年的利润。

秦总,您这是......陈教授推了推老花镜。

陈教授,不瞒您说,外国人的制裁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秦浩环视众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研发。华创愿意做这个先行者,哪怕亏本也要把国产半导体设备搞上去!

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教授激动地握住秦浩的手:有你们这样的企业支持,我们科研人员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把光刻机搞出来!

技术讨论持续到深夜。沈薇与陈教授的团队深入交流了芯片制造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提出了许多实用建议。最终,双方确定了三步走的改进方案:第一步在半年内将现有设备稳定在3微米工艺;第二步一年内突破2微米;第三步两年内挑战1.5微米。

还有一个问题。散会时,陈教授拉住秦浩,光刻机的核心部件——光学系统,我们目前依赖外国进口。如果外国人施压......

秦浩眉头紧锁:国内完全没有替代方案?

长春光机所正在研发,但进度不乐观。

我明天就去长春。秦浩当即决定,无论如何要打通整个产业链。

第二天一早,秦浩和沈薇分头行动——沈薇回北城主持政府项目交付,秦浩则飞往长春。

长春光机所的接待远没有安城那么热情。副所长李建国板着脸,对秦浩的来意不置可否。

秦总,不是我们不支持民营企业。李建国慢条斯理地说,但我们的商用光学项目任务很重,实在抽不出人力搞民用光刻机镜头。

秦浩不急不躁:李所长,据我所知,贵所去年为卫星项目研发的高精度光学系统,完全能满足光刻机的要求。

李建国脸色微变:这是机密信息,你从哪里......

赵院长向我提过。秦浩适时搬出这个重量级名字,他还说,安全科工委鼓励商工单位将富余产能用于支持国家重点民企。

一听到赵院长的名号,李建国的态度明显软化:既然是赵院长的意思......不过经费问题......

华创愿意预付二百万作为研发保证金。秦浩趁热打铁,另外,我们可以共享部分商用适配器的抗干扰技术,这对贵所的卫星通信系统应该有帮助。

这个提议击中了李建国的软肋。长春光机所正在为新一代侦察卫星研制数据传输系统,抗干扰正是技术瓶颈。

秦总果然有诚意。李建国终于露出笑容,我马上组织技术团队,一周内给你初步方案。

离开光机所,秦浩长舒一口气。北方的夏日傍晚,微风拂面,带着丝丝凉意。他站在南湖边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思绪万千。从解决一个打印机适配器开始,如今竟然要涉足光刻机、光学镜头这些高精尖领域,这条路走得既艰难又充满意外。

手机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张明远从广东打来的。

秦总,筛选方案成功了!良品率提升到91%!张明远的声音充满兴奋,而且辉煌电子愿意长期合作,还给了我们优惠价!

太好了!秦浩精神一振,你立刻回北城,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

八月的北城,骄阳似火。华创科技的厂房里却凉爽宜人——秦浩不惜成本安装了新式空调系统,确保精密电子设备在恒温恒湿环境下生产。

张明远站在崭新的生产线旁,向秦浩汇报考察结果:外国和殷国的自动化生产线确实比我们先进,但价格太高,而且受限于出口管制,最先进的设备根本不卖给我们。

那就自己造。秦浩斩钉截铁地说,明远,我给你三个月时间,组建自动化小组,研发我们自己的生产线。

张明远瞪大眼睛:秦总,这......我们没经验啊!

谁天生有经验?秦浩拍拍他的肩,你在汉诺威不是拍了大量照片吗?结合我们自己的工艺特点,摸索出一条路来。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

正说着,沈薇匆匆走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色:光纤通讯模块测试成功了!在最强干扰下也能稳定传输!

三人立刻赶往实验室。屏幕上,实时数据流畅地滚动着,即使工作人员故意在旁边启动大功率干扰源,也丝毫不受影响。

太棒了!秦浩俯身检查设备,商方验收肯定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