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年少时不能遇见太惊艳的人

“若此事,当真与魏家有关。那真是人心险恶之极啊!”

沈棠雪发出肺腑之言。

江淮衣何尝不是如此想的,所以他才会这般惆怅。

当然,他惆怅的不是魏家,而是魏家的血脉里,如今有了一位皇子。

魏德妃十分受宠,他所生的二皇子,比嫡出的正经储君都要压一头,五皇子是因为苏家这个世家支撑着,才能与之一较高下。

本朝重文轻武,苏家这个世家出了无数儒学大家和治世能臣,不仅如此,苏家的门生故吏遍布朝景。三省六部都有苏家的门生。

他们自是风头无两,但这样的世家,也早已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所以,才会扶持魏家这样的新起之秀,一边掌着兵权,一边又笼络寒门子弟。

“其实我担心的,不只是魏家,还有许家。”江淮衣说出心中最深的担心。

沈棠雪顿了下,马上就明白他的意思了。

“是因为许家三代翰林、书礼传家,但他们却有意站二皇子的队伍,是么?”

若真是如此,那也就意味着,魏家真有可能是陛下挑中的,要跟世家开展的筹码和棋子。

所以这次温梨纳征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许家人没有一个露面的,侯爷夫妻俩也没有二话。

江淮衣舒口气,“不愧是我靖安侯府的世子夫人,眼界就是开阔,蕙质兰心,聪明得很。”

沈棠雪扶额,“别给我戴高帽了,说实话。”

“三婶他们这一次回去,怕是不太妙啊。”江淮衣微微蹙眉。

沈棠雪想着桂花说的,缓声道,“许家这一次把三婶还有三妹妹都接了回去,但却暗示许家上下不得跟他们母女俩有过多的往来。”

“如今的许家内部,那个除了二房母女之外,其他人都是避着她们走的。”

江淮衣闭了闭眼,“我担心的还是发生了,三婶她们母女俩在许家一天,就会是许家的筹码,跟侯府对抗的筹码。”

沈棠雪吓一跳,“二皇子的第一个目标竟然是侯府?”

江淮衣:“嗯。”

沈棠雪在最初的惊讶之后,又冷静下来。

也不怪二皇子,会挑中侯府下手。

如今侯爷掌着皇城司,也掌着百官的命脉,在天子面前说话都不一样。

二皇子想推翻太子这个嫡出的储君,就必须得到足够多的筹码,许家已经投诚了二皇子,必将为二皇子驱策,做马前卒。

若是能推倒了靖安侯府,将侯爷从皇城使的位置上揪下来,就能把二皇子的人换上去,届时,长着百官命脉的人就不是陛下,而是二皇子了。

到那个时候,陛下就算是不想废太子,也只能废太子了。

陛下培养了魏家,想跟苏家分庭抗礼。

而有一半魏家血统的二皇子,却盯上了侯府和皇城使的位子。

足以说明,侯爷在陛下眼里,也不过是个棋子。

这一瞬间,沈棠雪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吓得她赶紧甩甩头。

她是疯了么,怎么会觉得当年几十万两军饷被劫一事,跟陛下有关系?这可真是大逆不道的想法!

“怎么了?”江淮衣见她疯狂摇头,连忙捧住了她的脸。

沈棠雪回过神来,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没什么的,就是脑子里冒出一个不太合时宜的想法。”

江淮衣似乎是听出了她的话外音,“不想说就不说。”

“嗯。”

夫妻俩在书房待了许久,午饭时也是让人将饭送进去。

直到下晌,江淮衣才陪着沈棠雪走出书房。

这时候,听琴正好来报,“少夫人,搭粥棚施粥事情已经准备妥当了,柴火、米面那些,都已经准备齐备,明日就可以开始了。”

沈棠雪抬头看了一眼。

天空的阴云又聚拢到一起,小雪慢慢飘落下来。

她想到前世的这一年冬天,因为连绵不绝的雪,死了那么多人,心里就不落忍。

“你去淡白院走一趟,亲自跟温梨说,明日一早就要去施粥,让她不要迟了。”

“是,少夫人。”

“天气这么冷,夫人辛苦了。”江淮衣握紧她的手,生怕一眨眼一松手她就不见了。

沈棠雪不知道他突如其来的情绪是怎么了,只能小声道:“世子,你抓疼我了。”

江淮衣如梦初醒,连忙松开。

“走吧,我送你回去。”

就这几步路的事情?

沈棠雪心里虽然这么想着,但也并没有拒绝。

屋里的炭火比书房的还要暖,也许说了太多正事,耗费精神,这会儿沈棠雪一静下心来,就犯困。

脱了钗环和外裳,便拥着被子沉沉睡去了。

江淮衣虽然也陪着她,但却有些了无睡意。

前世的今年、这个腊月,是他第二次见到她。

那时天降大雪,已经连绵了半个多月,虽然盛京中的许多大户人家都搭了施粥,但是仍有百姓吃不上一口热乎的东西。

连绵半个多月的雪,让各家所存的炭火、柴薪都已然见底。

而且连绵的雪造成积雪,增加了很多未知的危险,他们也无法出去打柴,更没法打猎。

炭火棉衣的价格,也跟着噌噌噌的往上涨,比起往年翻了一倍、两倍不止。

大户人家都觉得吃力,开始节衣缩食、开始省炭,何况是普通百姓家里?

那天他和往常一样,要去庆春楼,却经过一处卖包子的铺子。

往日里的包子铺门口虽然也有不少食客,但那一日却是人满为患。

不过,他们不是去买包子的,而是去领炭火的。

一个瘦瘦弱弱的弱女,抱在旧棉衣里,顶着寒风,冻得通红的手将一块一块炭,亲自交给来领木炭的街坊邻居。

双手染黑了也在所不惜。

周围人全是对她和旁边几人的感谢。

他原本只看见了那个瘦弱的身影,直到她的帽子被风吹跑,她惊慌失措地伸手去抓帽子时,他才看见了那张脸。

昔年在青龙寺,三月三。

他因为一些小事跟娘闹了别扭,躲在禅寺后院的树下生闷气。

忽然听见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抬头,便看见了一张精致的小脸。

那张脸,那个笑声,他记了很多很多年。

只能说,年少时不能遇见太惊艳的人。

没想到,兜兜转转,竟然在这个地方遇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