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檄祭南征
996 章:檄祭南征(至元四十五年秋冬萧虎借故兴师事)(至元四十五年秋冬?江南平江府茶馆与中都北校场祭旗台)
至元四十五年秋九月中旬,平江府东街的 “春和茶馆” 里,十六岁的杏儿正借着 “添茶水” 的机会,将一张写有 “宋廷战船多往泉州港转移” 的麻纸,悄悄塞进茶桌的暗格 —— 她是萨仁的贴身侍女,三个月前随萨仁南下江南,后按计划 “脱离主仆身份”,以 “孤儿杏丫” 的名义,在春和茶馆当帮工,成为元廷江南情报网的 “末梢节点”。此时的她,既负责传递萨仁与各联络点的消息,也监控着平江府宋廷官员的动向,却不知一场针对她的搜捕已悄然展开。
杏儿的伪装身份是 “父母亡于粮荒的江南孤儿”,因 “无依无靠,被茶馆掌柜收留”。为让人设可信,她提前学了一口流利的江南话,模仿流民的衣着(粗布短衫,打补丁的布鞋),每日天不亮便起床挑水、烧火、擦桌子,从不参与 “茶馆客人的政治议论”,仅在客人闲聊时 “默默倾听”,将 “宋廷官员的行程、粮车的动向” 记在心里。掌柜王老汉对她十分信任:“杏丫这孩子,勤快又老实,比家里的小子还贴心。” 这种信任,让她得以自由出入茶馆的前后院,暗格也成了 “情报传递的安全点”。
一是 “联络传递”,每日正午,她会从暗格取出各联络点送来的情报(如温州情报员的 “战船数量”、临安情报员的 “官员动向”),傍晚再将萨仁整理后的 “指令”(如 “重点监控泉州港”“收集南宋士兵逃兵情况”)放入暗格,由专人取走;二是 “现场监控”,茶馆常有宋廷旧吏聚会,她会借添茶之机,记录 “谁来聚会、谈论的关键话题”,比如九月初十,她听到史宅之的参军李彬说 “要严查平江府的‘外来细作’,尤其是与萨仁有关的人”,便立刻将消息传给萨仁。
杏儿的潜伏并非毫无破绽:她虽会说江南话,却 “不懂本地的农事俗语”,曾在客人谈论 “晚稻收成” 时,误将 “亩产量” 说成 “山东的计量方式”;她的手上虽有做活的老茧,却 “无长期务农的粗糙感”,被茶馆的老茶客质疑 “不像是从小干农活的”。萨仁得知后,特意叮嘱她:“下次有人问起,就说你父母是织工,你从小纺纱,后来才逃难到茶馆。” 杏儿按此完善人设,暂时化解了怀疑,却不知南宋的细作已盯上她 —— 李彬从 “茶馆常有不明身份者取走包裹” 的线索,锁定了春和茶馆。
杏儿对萨仁的忠诚,源于 “萨仁的救命之恩”—— 三年前,杏儿在山东遭遇粮荒,父母双亡,是萨仁给了她 “粮票、住处,还教她识字”。她曾对萨仁道:“姑娘去哪,我就去哪,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也跟着。” 这种忠诚,让她在潜伏中 “不畏风险”:九月十二日,南宋细作在茶馆外徘徊,她仍按计划传递情报;九月十四日,掌柜王老汉提醒 “最近风声紧,少出门”,她却为了送 “泉州港战船新增五十艘” 的紧急情报,深夜冒险外出。
九月十五日,杏儿从暗格取出萨仁的指令:“需尽快确认泉州港南宋战船的‘具体启航时间’,此情报关乎元军拦截计划。” 她立刻行动,借 “给泉州来的船工送茶” 之机,打听出 “南宋战船计划九月二十日启航,护送理宗前往泉州”。当晚,她将情报写在麻纸上,准备次日清晨放入暗格,却不知南宋的搜捕队已在茶馆外布下埋伏 —— 李彬根据 “细作跟踪”,确定 “杏丫就是萨仁的联络员”。
九月十六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春和茶馆的门便被 “砰” 地撞开,李彬带着二十名南宋士兵冲了进来,直指正在烧火的杏儿:“把她抓起来!她就是萨仁的细作!” 杏儿的被捕,并非偶然 —— 这是史宅之 “以‘严惩元廷细作’转移内部矛盾、震慑流民” 的刻意之举,却也成为 “元廷与南宋彻底撕破脸皮” 的导火索,将双方的冲突推向不可挽回的境地。
史宅之策划此次搜捕,有三重目的:一是 “转移内部矛盾”,南宋迁都福州计划被元军拦截(九月初十,元军水师在温州港拦截南宋部分战船),士兵逃兵增多,流民不满加剧,他想通过 “抓细作” 展现 “抗元决心”,稳定军心;二是 “震慑情报网络”,萨仁重建的情报网近期频繁传递南宋动向,史宅之希望 “抓杀联络员”,让元廷情报网陷入混乱;三是 “试探元廷反应”,他猜测 “萨仁的侍女身份特殊,杀之可能激怒元军,但也能看清元军是否真的准备南征”。他对李彬道:“抓活的,审出萨仁的情报网,若她不招,就公开处死,让元廷知道咱们的厉害!”
李彬的士兵冲入茶馆时,杏儿正将麻纸藏进腰带 —— 她见士兵冲来,立刻将麻纸塞进灶膛,却被士兵按住手腕。掌柜王老汉上前阻拦:“你们凭什么抓杏丫?她就是个孤儿,哪是什么细作!” 李彬一脚将他踹倒:“老东西,少管闲事!这丫头与萨仁勾结,证据确凿!” 士兵们翻遍茶馆,虽未找到情报(麻纸已烧毁),却从杏儿的枕头下搜出 “半块元廷的粮票”(萨仁给她的应急粮票,她一直珍藏),李彬拿着粮票道:“这就是证据!元廷的粮票,不是细作是什么?” 杏儿被士兵反绑双手,押出茶馆时,对流民喊道:“我不是细作!宋廷乱抓人!” 流民们虽同情,却因害怕士兵,不敢上前。
杏儿被押至平江府的 “南宋临时狱房”,李彬亲自审讯,逼她 “招出萨仁的下落、情报网的联络点”。审讯室里,烛火摇曳,刑具(鞭子、烙铁、夹棍)整齐排列,李彬道:“丫头,只要你说实话,我就放了你,还赏你粮票;若不说,这些刑具,你可受不住。” 杏儿却道:“我就是个孤儿,不懂什么萨仁、情报网,你们抓错人了!” 李彬见状,下令用 “鞭刑”—— 士兵们挥起牛皮鞭,抽打杏儿的后背,粗布短衫很快被鲜血浸透,她却咬着牙,一声不吭。
九月十七日,李彬见杏儿仍不招供,便将情况汇报给史宅之,史宅之决定 “亲自审讯”。他坐在狱房的主位上,看着遍体鳞伤的杏儿,道:“你是萨仁的侍女,我知道;你传递情报,我也知道。只要你说出萨仁现在在哪,我就饶你不死,还让你去泉州,过安稳日子。” 杏儿抬起头,眼神坚定:“萨仁姑娘是好人,她为流民做事,不像你们,只会抢粮、抓人!我就算死,也不会说!” 史宅之被激怒,下令 “用夹棍”—— 士兵们将杏儿的手指放入夹棍,用力收紧,她痛得浑身发抖,却仍喊道:“宋廷必败!元军会来救流民的!”
九月十八日,杏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却始终未吐露一字。李彬向史宅之建议:“将军,这丫头骨头硬,审不出来,不如放了她,引萨仁来救,再抓萨仁?” 史宅之却摇头:“放了她,等于放虎归山;萨仁狡猾,未必会来。不如杀了她,一是震慑元廷细作,二是让萨仁知道,与咱们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他还特意强调:“要‘公开处死’,在平江府的广场上,让流民都看着,谁敢帮元廷,就是这个结局!” 史宅之的杀心,并非仅因 “审不出情报”,更因 “想借‘杀萨仁侍女’,激怒元军提前南征,打乱元军的备战节奏”—— 他以为元军尚未准备好,却不知萧虎早已等待 “师出有名” 的机会。
九月十九日,平江府广场上,杏儿被绑在木桩上,李彬宣读 “罪状”:“此女杏丫,为元廷细作萨仁的帮凶,传递情报,图谋不轨,今依法处死,以儆效尤!” 随着一声刀响,杏儿倒在血泊中 —— 她的死讯,通过 “流民口耳相传、元廷细作快马传递”,在三日内从江南传到中都,萨仁的悲痛、萧虎的震怒,让元廷与南宋的矛盾彻底激化,也让 “南征” 从 “计划” 变为 “即刻行动”。
杏儿死后,春和茶馆的掌柜王老汉忍着悲痛,将 “杏儿被公开处死” 的消息告诉了 “流民情报员” 王氏(曾受杏儿接济);王氏又将消息传给 “元廷专职细作” 张五(伪装成货郎)。张五深知此事重大,立刻骑马赶往 “平江府与扬州的边界”—— 那里有元军的 “情报中转站”。为避开南宋巡逻队,他选择 “小路夜行”,白天躲在山洞里,夜间赶路,马跑累了就换驴,仅用一天一夜,便将消息传到扬州中转站。
扬州中转站的千户张恒,接到张五的汇报后,立刻意识到 “此事关乎南征大局”,他一面派 “快马” 将消息送往中都(选择 “元军控制的官道”,全程用 “换马不换人” 的方式,确保速度),一面派 “信使” 前往萨仁的临时驻地(平江府郊外的流民安置点),告知萨仁 “杏儿已死”。张恒对信使道:“萨仁姑娘性情刚烈,你转告她时,务必委婉,让她以大局为重。” 然而,萨仁得知消息时,还是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 她与杏儿情同姐妹,从未想过杏儿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九月二十一日,信使抵达萨仁的驻地,当他说出 “杏儿姑娘被宋廷公开处死” 时,萨仁手中的情报瞬间掉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她沉默片刻,猛地站起身,对亲信道:“备马!我要去平江府,为杏儿报仇!” 亲信急忙阻拦:“姑娘,不可!史宅之就是想激怒您,您若去了,正好中了他的计!” 萨仁冷静下来,擦去眼泪道:“你说得对,我不能冲动。杏儿是为情报死的,我要完成她未竟的事 —— 收集南宋的罪证,让萧将军为她做主,让元军早日南征,为她报仇,也为流民报仇!” 她立刻整理 “南宋杀杏儿、毁约(此前南宋曾与元廷约定‘不伤害流民与信使’)” 的证据,派专人送往中都。
九月二十二日傍晚,张恒派的快马抵达中都,情报房的刘七接到消息后,不敢耽误,立刻拿着 “萨仁的汇报” 和 “中转站的记录”,赶往白虎殿 —— 此时萧虎正与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商议 “虎蹲炮的运输进度”。刘七闯入议事厅,声音带着颤抖:“将军,不好了!萨仁姑娘的侍女杏儿,被南宋史宅之公开处死了!” 萧虎接过汇报,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也面露怒色 —— 他们都知道,杏儿不仅是萨仁的侍女,更是元廷情报网的一员,南宋杀她,无异于 “公开挑衅元廷”。
为确保消息属实,萧虎立刻让刘七 “核实信息”:一是 “调取扬州中转站的‘细作回报’”,确认杏儿的死因、处死过程;二是 “联系江南其他情报点”,收集 “流民对杏儿之死的反应”(流民多同情杏儿,不满宋廷);三是 “整理此前南宋的‘违约行为’”(如 “撕毁‘不伤害信使’的约定”“拦截元军救济流民的粮车”)。九月二十三日,刘七汇总所有证据,向萧虎汇报:“杏儿之死属实,南宋杀她,既为震慑情报网,也为激怒咱们;且南宋近期多次违约,已无和谈可能。” 萧虎看着证据,沉声道:“史宅之想撕破脸皮,那咱们就遂了他的愿 —— 南征,该启动了。”
萧虎决定以 “毁婚书、杀使者” 为由南征,并非凭空捏造 —— 此处的 “婚书”,实为至元四十四年冬 “元廷与南宋宗室达成的‘流民安置盟约’”(非现代玄幻的婚姻约定,而是传统政治盟约,约定 “双方互不伤害流民与信使,南宋需配合元廷救济江南粮荒”),南宋不仅杀害杏儿(可视为元廷 “信使”),还多次撕毁盟约,这为萧虎 “师出有名” 提供了关键依据,也让元军南征 “名正言顺”。
至元四十四年冬,江南粮荒严重,流民饿死无数,元廷提出 “与南宋宗室(赵与芮代表)签订盟约”,核心内容有三:一是 “元廷向江南流民提供粮援,南宋不得拦截”;二是 “双方互不派遣细作伤害对方人员,尤其是‘信使’(传递流民安置消息的人员)”;三是 “南宋需配合元廷‘流民织坊’建设,不得强征流民”。赵与芮因 “南宋缺粮,无法安抚流民”,被迫同意签约,史宅之当时虽反对,却因 “理宗支持”,只能默认。耶律楚材曾评价:“此盟约虽为临时妥协,却为元廷争取了‘救济流民’的时间,也让南宋暂时收敛了‘强征流民’的行为。”
至元四十五年春,元廷派 “粮车五十辆,运送青稞五千石” 前往江南流民安置点,按盟约 “南宋需提供保护”,史宅之却暗中派 “士兵伪装成土匪”,在常州境内拦截粮车,抢走青稞三千石,还杀害了三名元军护送士兵。萧虎当时虽愤怒,却因 “虎蹲炮尚未准备好,南征时机未到”,仅派 “使者前往南宋交涉”,要求 “赔偿粮款、惩治凶手”,赵与芮表面答应,却暗中拖延,史宅之更是对使者道:“盟约不过是废纸,元军若有本事,就来打!” 这次破裂,已为 “后续撕破脸皮” 埋下伏笔。
至元四十五年夏,史宅之为 “加固长江防线”,违背盟约 “不得强征流民” 的条款,从江南流民安置点强征 “壮丁五千”,编入水师,还抢走流民的 “应急粮”。萨仁曾派 “信使” 前往南宋交涉,要求 “释放流民、归还粮款”,史宅之不仅拒绝,还将信使 “关押三日,驱逐出境”。萧虎当时对耶律楚材道:“南宋已无诚意,盟约名存实亡,待咱们准备好,便要讨回公道。” 这次破裂,让元廷彻底放弃 “通过盟约安抚南宋” 的想法,开始加速南征筹备。
杏儿的身份,按盟约属于 “元廷传递流民消息的信使”(她传递的情报多与流民安置、粮荒救济有关),南宋杀她,已明确违反 “互不伤害信使” 的条款;更甚者,史宅之在处死杏儿后,还在平江府广场上 “公开撕毁盟约文本”,对流民喊道:“此盟约是元廷逼迫咱们签的,今日起,咱们与元廷,势不两立!” 这一行为,彻底断绝了 “双方和谈” 的可能,也让萧虎有了 “毁婚书(撕毁盟约)、杀使者(杀杏儿)” 的完整出兵理由。刘七道:“南宋撕毁盟约、杀害信使,咱们南征,不仅是为统一,更是为流民、为杏儿、为所有被南宋伤害的人讨公道,名正言顺!”
南宋多次破坏盟约,本质是 “困兽之斗”—— 史宅之深知 “南宋缺粮、缺兵、缺民心”,若遵守盟约,元军会通过 “救济流民” 进一步争取民心,南宋残余将无立足之地;若破坏盟约,虽可能激怒元军,却能 “短期凝聚内部、震慑流民”,甚至 “拖延元军南征”。然而,他却低估了 “盟约破裂对民心的影响”—— 流民们看到南宋 “撕盟约、杀信使、抢粮”,更倾向元廷;也低估了 “萧虎借势南征的决心”—— 萧虎正需要 “师出有名” 的机会,南宋的行为,恰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杏儿之死与盟约破裂,让萧虎从 “悲愤” 转为 “战略借势”—— 他深知 “师出有名” 对凝聚军心、争取民心的重要性,南宋的行为,恰好为元军南征 “提供了正当性”。九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萧虎通过 “召集议事、统一意见、制定计划”,将 “个人悲愤” 与 “军事战略” 结合,正式确定 “祭旗南征” 的决策,展现出核心统帅的 “冷静与权谋”。
九月二十四日辰时,萧虎在白虎殿召开 “紧急议事会”,参会者包括耶律楚材(治世规划)、巴图额尔敦(军事指挥)、刘七(情报汇总)、阿古拉(军工保障)、张谦(物资协调),还有萨仁派来的 “亲信信使”(传递江南流民的诉求)。萧虎开门见山:“南宋杀我信使(杏儿)、撕我盟约,此仇必报;且江南流民盼我军南征如盼甘霖,咱们不能再等了。今日议事,就是要确定‘何时南征、如何南征’。” 议事厅内,无人反对 —— 所有人都明白,南宋已彻底撕破脸皮,南征已不可避免。
议事会上,巴图额尔敦首先发言:“将军,末将愿率蒙古军为先锋,十日之内便可抵达江南,为杏儿姑娘报仇!” 阿古拉则道:“虎蹲炮已完成八十门,十一月初可全部完工,若现在南征,怕是‘火器不足’。” 耶律楚材补充:“南征需‘师出有名’,需先‘发布檄文’,向天下宣告南宋的罪状,再举行‘祭旗礼’,凝聚军心与民心,不可仓促出兵。” 萧虎综合各方意见,道:“巴图将军的急切可以理解,但阿古拉师傅说得对,火器需备足;耶律先生的建议很重要,檄文与祭旗,缺一不可。咱们的计划是:十月初一发布檄文,十月初十举行祭旗礼,十月十五正式南征!” 将领们均表示赞同,意见达成统一。
萧虎将南征计划分为 “军事、物资、情报” 三部分:军事上,兵分两路 —— 水师由李默统领,率五百艘战船、两万士兵,从山东登州港出发,进攻南宋的泉州港,拦截理宗的船队;陆军由巴图额尔敦统领,率三万士兵、八十门虎蹲炮,从扬州出发,突破长江防线,进攻平江府、临安;物资上,张谦负责 “将北境粮储的五万石青稞、三万匹布”,在十月初十前运抵江南前线,确保士兵与流民的粮饷;情报上,萨仁负责 “继续监控南宋动向,组织流民接应元军”,并 “收集南宋士兵的逃兵情况”,为元军进攻提供便利。萧虎对众人道:“此次南征,不仅要‘打败南宋’,更要‘救济流民’,咱们要让江南百姓知道,元军是‘正义之师’,不是‘劫掠之辈’。”
萧虎深知 “萨仁的情绪” 与 “流民的支持” 对南征的重要性,他特意让刘七 “给萨仁回信”:“杏儿的仇,元军必报;南征已定,十月十五启程,届时我会亲自率队,为流民、为杏儿讨回公道。你需保重身体,继续维系情报网,待元军南下,咱们内外夹击,一举平定南宋。” 同时,他让耶律楚材 “起草《流民安抚告示》”,派人送往江南,告知流民 “元军南征是为‘除暴安良’,待南征胜利,将为流民分粮、建织坊,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萨仁接到回信后,悲痛稍减,对亲信道:“萧将军没有忘记杏儿,没有忘记流民,咱们一定要做好接应,不辜负他的信任。”
萧虎还预判了 “南宋可能的应对”,并制定预案:一是 “南宋可能‘裹挟流民’抵抗”,预案是 “元军进攻时,优先‘保护流民’,对南宋士兵‘招降为主,杀戮为辅’”;二是 “南宋可能‘焚烧粮库’,阻止元军获取粮饷”,预案是 “派细作提前‘控制江南粮库’,流民协助看管”;三是 “南宋可能‘勾结海外势力’(如泉州的阿拉伯商人)”,预案是 “水师提前‘封锁泉州港’,切断南宋的海外联系”。耶律楚材道:“将军考虑周全,这些预案,能让咱们南征时‘少走弯路,少伤害流民’,符合治世之道。”
十月初一至初九,中都北校场忙得热火朝天 —— 元军正在筹备 “祭旗南征” 的仪式。祭旗礼是元代 “重大军事行动” 的核心礼制,需 “祭祀天地、战神,宣读檄文,宰杀祭品,将领歃血”,既体现 “对传统的尊重”,也为 “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此次筹备,萧虎亲自过问细节,从 “祭旗台搭建、祭品准备,到檄文撰写、将士动员”,每一步都透着 “严谨与庄重”,为南征奠定 “精神基础”。
祭旗台选在北校场的 “中心位置”,高五丈,宽三丈,用 “松木搭建框架,青砖铺地”,顶部设 “祭天、祭地、祭战神” 三个神位 —— 祭天位供奉 “蓝色绸缎”(象征苍天),祭地位供奉 “五谷(青稞、小麦、稻谷、豆类、黍子)”(象征大地与民生),战神位供奉 “元代的铁制弯刀”(象征蒙古军的军威)。台的两侧立着 “元廷军旗”(红色旗面,上绣 “元” 字)与 “南征先锋旗”(黑色旗面,上绣 “征南” 二字),台的前方铺设 “红色地毯”(从校场入口延伸至祭旗台,供将领行走)。负责搭建的工匠头对萧虎道:“将军,祭旗台按‘元代军礼’搭建,确保庄重、稳固,明日便可完工。”
元代祭旗礼的祭品,需 “符合草原传统与中原礼制”,此次准备的祭品有三:一是 “牛犊一头”(草原传统,象征 “丰收与力量”,由北境草原部落进贡);二是 “羊十只”(象征 “吉祥与团结”,从元军粮储中调拨);三是 “酒百坛”(草原的马奶酒与中原的米酒混合,象征 “南北一体”,由中都酒坊酿造)。祭品需 “提前三日准备”,牛犊、羊要 “喂养干净的草料”,酒要 “密封保存”,确保祭祀时 “新鲜、纯净”。耶律楚材道:“祭品不仅是‘仪式所需’,更是‘向天地、向将士传递 “南征为正义” 的信号’,需用心准备。”
檄文由耶律楚材牵头撰写,核心内容是 “列举南宋的三大罪状”:一是 “毁盟约”,撕毁 “流民安置盟约”,拦截元军粮车;二是 “杀使者”,公开处死元廷信使杏儿,伤害流民;三是 “害民生”,强征流民入军,抢流民粮储,导致江南粮荒加剧。檄文的结尾写道:“元廷奉天承运,为民除暴,今举兵南征,非为征服,实为救济流民、平定祸乱,凡南宋士兵,若弃暗投明,既往不咎;凡江南百姓,若助元军,战后必赏!” 檄文撰写完成后,由 “中都书院的书生” 誊抄百份,一份用于祭旗时宣读,其余将 “张贴在中都、江南的城门、集市,让天下人知晓南宋的罪状”。
为确保 “祭旗时将士士气高涨”,巴图额尔敦组织 “南征将士” 进行 “为期九日的动员与训练”:每日清晨,将士们在北校场集合,听 “老军卒讲述‘楚兰、杏儿的事迹’”,激发 “报仇与救流民的决心”;上午进行 “战术训练”(如 “虎蹲炮的操作、战船的协同”);下午进行 “队列训练”(确保祭旗时 “军容整齐”);傍晚则 “分发新的甲胄与兵器”(由中都军器库提供,甲胄上刻 “征南” 二字,增强将士的 “南征认同感”)。年轻士兵铁木真(蒙古军千户之子)道:“听了楚兰姑娘和杏儿姑娘的事,我更想早点南征,为她们报仇,救江南的流民!”
萧虎还邀请 “三类嘉宾” 出席祭旗礼,增强仪式的 “权威性与影响力”:一是 “草原部落代表”(弘吉剌部的帖木儿、札剌亦儿部的阿古拉),证明 “草原支持元军南征”;二是 “中都的流民代表”(山东流民楚老栓,楚兰的父亲),证明 “流民盼元军南征”;三是 “元廷的治世官员”(耶律楚材、刘七、张谦等),证明 “南征是‘军事与治世结合’的行动”。嘉宾们将在祭旗礼上 “发言”,草原代表承诺 “守好草原后方”,流民代表诉说 “南宋的残暴与流民的苦难”,治世官员阐述 “南征的治世意义”。萧虎道:“邀请这些嘉宾,是为了让所有人都知道,元军南征,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草原、流民、元廷共同的行动’。”
十月初十,天刚亮,中都北校场便挤满了 “南征将士、嘉宾、中都百姓”,共计五万余人 —— 祭旗南征的仪式正式开始。从 “宣读檄文、祭祀天地,到宰杀祭品、将领歃血”,每一个环节都庄重肃穆,却又透着 “激昂的士气”,萧虎站在祭旗台上,看着台下沸腾的人群,深知 “南征的精神基础,已彻底奠定”。
辰时三刻,耶律楚材身着 “元代官服”,走上祭旗台,手持誊抄的檄文,高声宣读 —— 他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校场:“南宋理宗、赵与芮、史宅之,毁盟约、杀使者、害民生,罪大恶极!元廷奉天承运,举兵南征,为流民讨公道,为天地正纲纪……” 宣读过程中,台下的将士们不时高呼 “杀!杀!为杏儿姑娘报仇!”“元军必胜!流民必胜!”,中都百姓也跟着鼓掌,草原代表帖木儿道:“南宋如此残暴,咱们草原部落,定支持元军南征!”
辰时五刻,祭祀开始:萧虎亲自 “祭天”,将 “蓝色绸缎” 点燃,对着苍天跪拜道:“苍天在上,元军南征,非为私利,实为救济流民、平定祸乱,愿苍天保佑,元军顺利,流民安康!” 随后,巴图额尔敦 “祭地”,将 “五谷” 撒向大地,道:“大地在下,元军南征,必不伤害百姓,必不破坏农事,愿大地保佑,江南丰收,百姓安稳!” 最后,李默 “祭战神”,将 “铁制弯刀” 举起,道:“战神在上,元军将士,愿奋勇杀敌,为死难者报仇,为正义而战,愿战神保佑,元军所向披靡!” 祭祀过程中,校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神情肃穆,感受着 “仪式的庄重与南征的正义性”。
巳时一刻,宰杀祭品开始:士兵们将 “牛犊、羊” 牵至祭旗台前,由 “草原萨满”(尊重草原传统,邀请的弘吉剌部萨满)主持宰杀仪式 —— 萨满念着 “草原祈福的咒语”,一刀刺入牛犊的心脏,将鲜血滴入 “三个铜碗” 中,再将羊血也滴入碗内,混合成 “祭旗血酒”。随后,萧虎、巴图额尔敦、李默走上前,各端起一碗血酒,将酒洒在 “南征先锋旗” 上,再喝一口剩余的酒,道:“我等将士,愿以血为誓,南征必胜,救济流民,不负天地,不负百姓!” 台下将士见状,纷纷举起兵器,高呼 “以血为誓,南征必胜!”,士气达到顶峰。
巳时三刻,嘉宾们依次发言:楚老栓(楚兰父亲)拄着拐杖,走上台,哽咽道:“我的女儿楚兰,为元军、为流民死了;杏儿姑娘,也为流民死了…… 南宋害了她们,也害了无数流民,我恳请元军,早日南征,为她们报仇,为咱们流民报仇!” 流民们闻言,纷纷落泪,高呼 “报仇!报仇!”;弘吉剌部的帖木儿接着道:“草原部落与元廷是一体的,咱们会守好草原,让元军将士无后顾之忧,祝元军早日平定江南!” 嘉宾发言后,巴图额尔敦带领全体南征将士宣誓:“我等愿随萧将军南征,杀残暴,救流民,不抢百姓,不辱使命,若违此誓,天地不容!”
巳时五刻,仪式进入最后环节 —— 萧虎走上祭旗台,手持 “鎏金虎符”,高声发布南征令:“南征将士听令!十月十五,水师从登州港出发,陆军从扬州出发,目标 —— 江南!我命令你们,一要‘奋勇杀敌’,突破南宋防线;二要‘保护流民’,不得伤害百姓;三要‘救济粮荒’,为流民分发粮饷!待南征胜利,咱们与江南百姓,共享太平!” 说完,他将虎符交给巴图额尔敦与李默,道:“此符代表元廷的权威,代表流民的期盼,你们务必不负所托!” 巴图额尔敦与李默接过虎符,单膝跪地:“末将遵令!南征必胜!” 台下将士也单膝跪地,齐声高呼,校场的气氛,在这一刻达到最高潮。
祭旗礼举行的同时,萨仁在平江府郊外的流民安置点,也展开了 “接应元军南征” 的行动 —— 她将 “失去杏儿的悲痛” 转化为 “推动南征的动力”,通过 “组织流民、收集情报、安抚人心”,为元军 “内外夹击南宋” 做好准备,也让江南流民 “更信任元军、更期待南征”,成为元廷南征的 “重要助力”。
萨仁深知 “南宋可能‘焚烧粮库、裹挟流民’抵抗”,便组织流民成立 “保粮队” 与 “护家队”:保粮队由 “五十名年轻流民” 组成,负责 “看守江南的元廷救济粮库”(此前元军通过秘密渠道运入的青稞),防止南宋士兵抢夺或焚烧;护家队由 “百名流民” 组成,负责 “保护流民安置点”,若南宋士兵来强征流民,便 “以理抗争,拖延时间”,等待元军支援。萨仁对保粮队队长道:“粮是流民的命,也是元军的粮,你们一定要看好,哪怕是拼了命,也不能让南宋抢走!” 保粮队队员们纷纷点头,日夜在粮库周边巡逻,不敢懈怠。
萨仁还加强了 “情报收集”,重点关注 “南宋的防御部署” 与 “士兵逃兵情况”:她派细作潜入 “平江府的南宋军营”,得知 “史宅之将剩余的三万士兵,分为‘江防军’(守长江)与‘城防军’(守临安、泉州),江防军多为‘强征的流民,士气低落’”;她还通过 “流民口耳相传”,收集到 “近三日南宋逃兵达五百人,多逃向元军控制的扬州”。萨仁将这些情报整理后,派 “快马” 送往中都,告知萧虎 “南宋军力空虚,士气低落,元军可趁机进攻”。她在情报中写道:“江南流民盼元军如盼雨,南宋已失民心,南征定能顺利。”
为避免 “南宋的恐吓让流民恐慌”,萨仁每日在流民安置点 “召开宣讲会”,向流民宣传 “元军南征的意义” 与 “祭旗礼的情况”:“元军已举行祭旗礼,十月十五便会南征,萧将军说了,南征是为了‘救流民、除残暴’,不会伤害咱们,还会给咱们分粮、建织坊。” 她还邀请 “逃来的南宋士兵” 现身说法,士兵们讲述 “南宋军营缺粮、军官打骂士兵” 的情况,流民们听后,更期待元军南征。王氏对流民们道:“萨仁姑娘不会骗咱们,楚兰姑娘、杏儿姑娘都是为咱们死的,元军一定会为她们报仇,会让咱们过上好日子!”
为确保 “元军抵达时,流民能顺利接应”,萨仁与元军约定 “暗号对接”:一是 “视觉暗号”,流民在安置点的屋顶 “挂红色布条”(表示 “此处是流民安置点,元军可放心进入”);二是 “声音暗号”,流民见到元军时,喊 “元军救流民”(表示 “自己是友非敌”);三是 “向导对接”,萨仁从流民中选拔 “熟悉江南地形的人”,作为 “元军向导”,提前绘制 “江南的道路图、南宋的防御点”,待元军抵达后,便带领元军 “绕开南宋的重点防御,快速进攻”。向导李三(曾是江南的货郎,熟悉路线)道:“萨仁姑娘,我一定带元军走最快的路,让他们早日打到平江府,为杏儿姑娘报仇!”
萨仁还组织流民 “为元军准备物资”:一是 “干粮”,流民们将 “青稞磨成粉,做成饼”,准备了 “两万块”,待元军抵达后,可作为 “行军干粮”;二是 “船只”,流民中的 “渔民” 将 “五十艘渔船” 修好,隐藏在 “平江府的小河沟里”,待元军需要时,可用于 “渡河或运输物资”;三是 “医疗用品”,流民中的 “老郎中” 收集 “草药(止血的、消炎的)”,准备了 “百份”,用于元军士兵的 “战场急救”。萨仁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对亲信道:“这些都是流民的心意,是元军南征的助力,咱们一定要在元军抵达前,准备好一切。”
元军祭旗南征的消息传到江南后,南宋内部陷入 “巨大恐慌”—— 史宅之的 “激怒元军” 计划,不仅未 “打乱元军节奏”,反而 “加速了元军南征”,南宋士兵逃兵增多,流民更倾向元军,史宅之只能 “仓促调整防御”,却因 “缺兵、缺粮、缺民心”,防御沦为 “徒劳之举”,南宋残余的崩溃,已进入倒计时。
十月十一日,元军祭旗南征的消息传到平江府南宋军营,士兵们 “人心惶惶”—— 仅十月十一至十三日,便有 “八百名士兵逃兵”,其中多数是 “强征的流民”,他们逃向元军控制的扬州,还带走了 “南宋的防御情报”。史宅之派 “骑兵追捕”,却仅抓回 “一百人”,且抓回的士兵 “多不愿再战”,甚至有士兵对史宅之道:“将军,元军是为救流民来的,咱们为什么要抵抗?不如投降,还能有条活路!” 史宅之气急败坏,下令 “将逃兵处死,悬首示众”,却反而让更多士兵 “夜间逃兵”,军营的士气,低至谷底。
史宅之被迫调整防御计划:一是 “收缩防线”,将 “泉州港的战船调回一半,加强临安的防御”,担心元军 “先攻临安,俘虏理宗”;二是 “强征更多流民”,从平江府、临安的流民安置点,又强征 “三千名流民”,编入江防军,却不给 “足够的粮饷”,仅每日发 “半块青稞饼”,流民士兵们 “怨声载道”;三是 “加固长江岸防”,在长江东段的瓜洲渡、采石矶,新增 “夯土箭楼十座,投石机十五架”,却因 “工匠短缺、材料不足”,箭楼仅建到 “一丈高” 便停工,投石机也多是 “木制的简易款,威力不足”。参军李彬道:“将军,咱们缺兵、缺粮、缺民心,这样的防御,怕是挡不住元军。” 史宅之却道:“再难也要挡!若元军破了江防,咱们就彻底完了!”
为防止 “流民接应元军”,史宅之下令 “封锁元军南征的消息”,禁止流民 “谈论元军”,若发现 “传播元军消息者,一律关押”;同时,他还派 “士兵在流民安置点巡逻,恐吓流民”:“元军是‘蛮族’,若他们来了,会抢你们的粮、烧你们的房,你们若敢接应元军,就是死罪!” 然而,流民们早已 “通过萨仁的宣讲,知道元军的真实目的”,对史宅之的恐吓 “嗤之以鼻”—— 王氏对邻居道:“宋廷才是抢粮烧房的,元军是来救咱们的,咱们才不怕呢!” 史宅之的恐吓,不仅未 “震慑流民”,反而让流民 “更反感南宋,更期待元军”。
史宅之深知 “仅凭南宋残余兵力,无法抵抗元军”,便派 “使者前往泉州,向阿拉伯商人求援”,承诺 “若元军南征,愿将泉州的‘关税’让给阿拉伯商人,换取他们的‘战船与士兵’”。然而,阿拉伯商人 “看清南宋的颓势”,不愿 “得罪元军”,便以 “需商议” 为由,拖延时间,实则拒绝求援。使者回报史宅之:“商人不愿出兵,他们说‘元军势大,不愿与之结仇’。” 史宅之得知后,彻底绝望 —— 他明白,南宋已 “孤立无援”,只能 “坐以待毙”。
理宗与赵与芮得知 “元军南征” 后,也陷入恐慌,秘密制定 “逃亡计划”:若元军突破长江防线,便 “从临安出发,经温州港,逃往海外(如占城、暹罗)”,继续 “以‘宋廷正统’名义,号召反元”。他们让史宅之 “提前准备战船与粮储”,史宅之却道:“陛下,咱们的战船多在泉州,临安已无足够战船;粮储也不足,怕是逃不了。” 理宗无奈,只能 “每日祈祷元军不要来得太快”,赵与芮则 “偷偷将宗室的金银珠宝,转移到临安的秘密地窖”,准备 “若逃亡不成,便私藏财物,苟活于世”。南宋的高层,已从 “抵抗” 变为 “逃亡与自保”,彻底失去了 “抗元的决心”。
至元四十五年冬十月十五,元军水师从山东登州港出发,陆军从扬州出发,正式开启南征 —— 此次南征,因 “师出有名”(南宋毁约杀使),得到 “草原部落支持、流民期待、将士奋勇”,仅用一个月,便突破南宋的长江防线,包围临安,南宋残余的崩溃,已不可逆转。南征的启动,不仅 “加速了江南统一”,更 “奠定了元代‘军事服务治世’的理念”,成为元代 “大一统” 的 “关键一步”。
元军南征因 “为流民讨公道、为死难者报仇”,得到 “民心与军心的双重支持”:流民主动 “为元军带路、送粮、保护粮库”,减少了元军的 “后勤压力与进攻阻力”;将士们 “怀着报仇与救流民的决心”,作战奋勇,仅十月二十日的 “瓜洲渡之战”,元军便 “一战突破南宋江防,斩杀南宋士兵三千人,俘虏五千人”,且 “俘虏多愿投降”。巴图额尔敦战后道:“师出有名就是不一样,咱们的将士打得狠,流民也支持,南宋根本挡不住!” 这种 “民心与军心优势”,让元军南征 “势如破竹”,远超预期。
南征的启动,让江南统一 “加速”—— 元军仅用一个月,便从 “突破长江” 到 “包围临安”,南宋残余 “无力抵抗”;更重要的是,因 “元军保护流民、救济粮荒”,江南统一 “和平化” 程度高:临安城内的 “南宋旧吏” 多 “主动投降”,流民 “夹道欢迎元军”,仅临安周边发生 “小规模抵抗”,无大规模战乱。萨仁在临安流民安置点,看着元军与流民 “一起分发粮饷、搭建织坊”,对萧虎道:“将军,这就是杏儿姑娘、楚兰姑娘想看到的 —— 流民安稳,江南和平。” 这种 “和平统一”,减少了江南的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后续 “双法推行” 奠定基础。
南征期间,草原部落(如弘吉剌部、札剌亦儿部)按 “祭旗礼上的承诺”,“守好草原后方”,不仅 “无草原部落作乱”,还 “向元军提供战马五千匹、羊三万只”,作为 “南征物资支援”。这种 “协作”,让元军 “无后顾之忧”,可集中力量进攻江南;也让草原部落 “更认同元廷的治世”,为后续 “草原与江南的互市”(草原的牛羊换江南的丝绸、织锦)铺平道路。耶律楚材道:“南征不仅统一了江南,也深化了草原与元廷的协作,这是‘元代大一统’的重要基础。”
元军南征期间,始终践行 “军事服务治世” 的理念 —— 不伤害流民、救济粮荒、保护民生,这种理念通过 “元军的行动” 与 “流民的口耳相传”,在江南广泛传播:流民们向子女讲述 “元军救流民、杀残暴” 的故事;南宋旧吏也 “认可元廷的治世”,主动 “协助元军推行‘双法’”。这种 “理念传播”,让江南百姓 “更快接受元廷统治”,减少了 “新附地区的抵抗”,也为元代 “后续治理江南” 提供了 “民心基础”。萧虎道:“军事不是目的,治世才是;南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治世理念的胜利。”
南宋因 “毁约杀使” 而加速灭亡,这一结局,也成为 “对后世‘失信者’的警示”—— 元代后续的 “边疆治理” 中,“盟约” 与 “诚信” 成为 “与部落、新附地区交往的核心原则”,元廷 “坚守盟约”,也要求 “对方坚守盟约”,若有 “失信者”,便 “依法处置,甚至出兵”,确保 “治世秩序的稳定”。同时,南宋的结局也 “震慑了其他‘潜在的抵抗势力’”(如海外的反元势力),让他们 “不敢轻易与元廷为敌”,为元代 “长治久安” 提供了 “外部环境”。
最终以 “元军势如破竹、南宋残余崩溃” 收尾。从 “杏儿被杀、盟约破裂”,到 “萧虎借势决策、祭旗动员”,再到 “萨仁接应、元军南征”,每一步都透着 “南宋的自取灭亡” 与 “元廷的治世决心”。南宋以为 “杀使者、毁盟约” 能 “震慑元廷”,却不知 “民心与正义” 才是 “最坚固的防线”;萧虎则借 “南宋的失信”,将 “南征” 从 “军事行动” 升华为 “为民讨公道的正义之举”,最终实现 “江南统一与民生安稳”。
江南的百姓仍会向子女讲述 “杏儿姑娘的牺牲”“祭旗礼的庄严”“元军救流民” 的故事,元代的《双廷治世录》中,也为这场南征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至元四十五年冬,宋廷毁约杀使,萧虎率元军祭旗南征,师出有名,民心归附,月余而定江南,此非仅军事之功,实为治世之德也。” 这便是 “檄祭南征” 留下的最宝贵遗产:真正的统一,从来不是靠 “武力征服”,而是靠 “民心所向、正义所归”;真正的军事,也从来不是为 “劫掠与统治”,而是为 “百姓的安稳与天下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