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楚兰遗信
995 章:楚兰遗信(至元四十五年夏宋廷迁都密报事)(至元四十五年夏?江南临安流民织坊与中都白虎殿情报房)
至元四十五年夏,临安西郊的流民织坊内,楚兰正借着 “整理织线” 的名义,将一张写满字的桑皮纸塞进织机的木缝 —— 这是她潜伏江南的第三个月,自年初护送萨仁 “宋廷粮荒” 密报回中都后,她便主动请缨 “留驻江南”,以 “织坊帮工” 的身份,维系元廷在临安的情报网络。此时的她,不仅要监控史宅之的江防动向,更肩负着 “探查宋廷核心决策” 的使命,而这份即将送出的情报,将成为她对元廷的最后贡献。
楚兰的伪装身份是 “山东流民楚娘”,因 “家乡遭灾,逃难至临安”,被春桃的织坊收留。为融入流民群体,她主动学习织锦技艺,每日与春桃、王氏一起纺纱、织布,甚至用自己的粮票接济贫困流民,很快赢得信任。王氏曾对她道:“楚娘,你心善,手艺又好,咱们织坊有你,真是福气。” 这种信任,成为她获取情报的基础 —— 流民们常将 “宋廷旧吏的动向、粮库的异常” 告诉她,比如 “近日宋廷官员家眷常夜里打包行李”“粮库的粮车多往东南方向运”。
楚兰并非孤军奋战,她接手了萨仁此前建立的 “流民情报网”:核心成员包括春桃(织坊主,传递织坊周边动向)、王氏(流民代表,收集安置点消息)、李二(粮库杂役,探查粮储转移),还有三名元廷派驻的 “专职细作”(伪装成商贩、工匠)。她制定 “每日碰头” 制度:清晨在织坊后院,春桃、王氏汇报流民动向;傍晚在城郊破庙,细作们汇报宋廷官员与军防消息。七月初十,李二带来 “粮库近三日运出粮万石,去向不明” 的消息,细作张五则汇报 “理宗召赵与芮、史宅之密议至深夜”,这些碎片化信息,让楚兰敏锐察觉 “宋廷可能有重大决策”。
随着元军备战的消息传入临安,宋廷对 “元廷细作” 的搜捕日益严苛 —— 史宅之下令 “严查流民中的外来者”,禁军每日在临安城内外巡逻,盘查 “无流民凭证、口音异常者”;甚至派 “密探混入流民安置点”,监听谈话。七月十二日,织坊附近的两名 “外地流民” 因 “无法说清家乡细节” 被抓走,楚兰得知后,连夜烧毁自己的 “中都身份证明”,并叮嘱春桃:“若有人问起我的来历,就说我是你远房表妹,从小在山东乡下长大。” 这种压力下,她的情报收集愈发谨慎,每一份信息都需 “交叉验证三次”,才敢记录。
最初,楚兰的任务是 “监控史宅之江防”,但随着宋廷粮荒加剧、元军备战推进,萧虎给她的指令变为 “探查宋廷是否有‘长期抵抗’的计划”。耶律楚材在给她的密信中写道:“宋廷若知我军将备虎蹲炮、择吉日南征,恐会弃临安而逃,需提前察觉其迁都、囤粮动向,为我军调整战略争取时间。” 这份使命,让她将注意力从 “江防工事” 转向 “宋廷宗室与核心官员的动向”,也让她的潜伏风险陡增 —— 接近宋廷核心,意味着更易暴露。
楚兰选择潜伏,并非仅因 “军令”,更因她认同元廷 “救济流民、统一江南” 的治世目标。她曾在给萨仁的私信中写道:“看到流民们吃不上饭,宋廷却只知加固工事、隐瞒粮荒,我便觉得,咱们的事,不是为元廷,是为这些百姓。” 这种认同,支撑着她在压力下坚持 —— 即便七月中旬搜捕最严时,她仍冒险外出,只为确认 “宋廷密议的内容”,这份坚守,也让她最终捕捉到 “迁都” 的关键情报。
二十日,楚兰通过 “碎片信息收集→交叉验证→核心确认” 三步,逐步拼凑出 “宋廷欲迁都福州” 的完整计划 —— 这并非凭空猜测,而是基于 “粮储转移、官员动向、密议内容” 的实证推断,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也彰显着她作为情报人员的专业与谨慎。
楚兰的情报收集从 “三个维度” 展开:一是 “粮储动向”,李二汇报 “粮库的粮车均由禁军护送,往东南方向的泉州、福州运,且车上除了粮,还有木箱(似宗室的金银)”;二是 “官员家眷”,春桃的邻居是宋廷户部小吏的家眷,透露 “近日夫家让收拾值钱物件,说‘可能要去南方避一避’”;三是 “军防调整”,细作张五发现 “临安城东的禁军减少,新增的战船多往闽江方向调动”。这些碎片信息让楚兰心生疑虑:“粮、人、船都往东南动,宋廷怕是想离开临安。”
为确认 “迁都” 的可能性,楚兰冒险进行 “两次交叉验证”:第一次是 “假意打探”,她借 “给宋廷官员家眷送织好的暖毯” 之机,故意问:“听闻近日要打仗,官人们会不会带咱们流民去安全的地方?” 官员家眷支支吾吾:“不该问的别问,等着就是。” 这种回避,反而印证了 “有大事要发生”;第二次是 “夜间探查”,七月十八夜,她换上夜行衣,潜入史宅之的临时治所附近,听到史宅之与亲信对话:“福州有港口,若元军破江防,咱们可从福州出海,再图恢复。” 虽只听片段,却让她确定 “宋廷的目标是福州”。
二十日,理宗在宋宫召开 “核心密议”,参会者仅赵与芮、史宅之、两名宗室近臣。楚兰提前得知 “密议地点在宋宫西暖阁”,便借着 “给西暖阁送茶水” 的机会(她通过贿赂宋宫的老宦官,获得 “临时杂役” 身份),躲在阁外的廊柱后偷听。密议中,理宗道:“元军备战紧,江防恐难守,朕意迁都福州,依托闽江、海港,与元军周旋;史爱卿,你负责筹备船只、转移宗室;赵爱卿,你负责收拢残余兵力,断后。” 史宅之则担忧:“迁都需半月,恐元军察觉,需严密封锁消息,严查细作。” 这番对话,让楚兰彻底确认 “宋廷迁都福州,计划八月初启程”。
偷听结束后,楚兰连夜回到织坊,将 “迁都时间(八月初)、路线(临安→温州→福州)、负责人(史宅之主筹)、核心目的(依托海港长期抵抗)” 整理在桑皮纸上。为确保无误,她再次找到李二、张五,核实 “粮车是否往温州方向运”“战船是否在温州港集结”,得到 “是” 的答复后,才确定情报 “完全属实”。她在纸上写道:“宋廷迁都是实,若不阻截,恐成后患,需速报中都。”
楚兰已察觉 “暴露的风险”—— 宋廷密议后定会 “加强搜捕”,而她刚在宋宫附近活动,若老宦官被盘问,或廊柱后的痕迹被发现,自己恐难脱身。她对春桃道:“我近日可能要去趟泉州,找我远房亲戚,织坊的事,就拜托你了。” 这番话既是告别,也是为 “送信后可能无法返回” 做铺垫,她知道,这份情报送出,自己大概率要付出代价。
七月二十一日,楚兰决定 “即刻送密信回中都”—— 她深知宋廷 “迁都前必肃清细作”,拖延一日,暴露风险便增一分。筹备密信的过程,每一步都透着 “细致与决绝”:从选择载体、加密方式,到确定送信人,再到交代 “暴露后的应对”,她将情报安全置于首位,也做好了 “无法回来” 的准备。
楚兰选择 “桑皮纸” 作为密信载体,因它 “轻薄、易隐藏”,且是织坊常用材料,即便被搜出,也可借口 “记录织锦纹样”。她用 “炭笔” 书写(不易褪色,且在织坊中常见),字体极小,将 “迁都时间、路线、负责人” 等核心信息压缩在半张纸上,其余空间则写 “织坊的日常账目”,作为伪装 —— 若被盘查,可谎称 “是帮春桃记的账”。书写时,她特意将 “福州”“八月初” 等关键信息写在 “账目” 的缝隙处,不仔细看难以发现。
为确保 “只有元廷情报房能解读”,楚兰采用两种加密方式:一是 “特殊标记”,在密信右上角画 “半朵梅花”(这是元廷情报人员的 “紧急密报” 标记,刘七等人一看便知);二是 “隐形墨水”,将 “宋廷战船集结在温州港” 这一关键信息,用 “明矾水” 书写在 “账目” 的背面,干燥后无痕迹,需用 “草木灰水涂抹” 才能显现。她对送信人叮嘱:“这张纸若到了中都,一定要交给刘七大人,让他用‘灰水验字’,里面有重要消息。”
为防止密信在运输中被搜出,楚兰将桑皮纸折叠成 “指甲大小”,塞进一根 “中空的竹管”(织坊用来穿织线的工具,长三寸,直径半寸),再将竹管裹进 “一匹未完工的禾苗纹织锦” 的夹层里 —— 这匹织锦是春桃要送给 “泉州亲戚” 的,按计划由流民李老栓护送,不会引起宋廷怀疑。她还在竹管两端用 “蜂蜡密封”,确保密信不会受潮,也不会因竹管晃动发出声响。
楚兰选择李老栓作为送信人,因他 “年过六十,看似普通,且在临安与中都间往返过三次,熟悉路线,不易引起怀疑”。李老栓是山东流民,曾受楚兰接济,对她心怀感激,得知 “要送东西去中都,关乎流民安危”,立刻答应。楚兰对他道:“李伯,你此去中都,若遇到宋廷巡逻队,就说‘送织锦给泉州亲戚,顺便去中都找儿子’;到了中都,直接去白虎殿找刘七大人,就说‘楚娘让来的,有禾苗纹织锦要交给他’。” 她还塞给李老栓 “两斤青稞饼” 作为路上的干粮,又叮嘱:“若中途被抓,千万别提我,就说你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会为难老人。”
“后事” 的 “交代:情报网络的交接”。筹备密信的同时,楚兰还将 “情报网络的联络方式” 整理在一张纸上,交给春桃:“我若十日内没回来,你就把这张纸交给萨仁姑娘(萨仁此时在平江府),告诉她‘织坊的线,要继续纺下去’—— 这是咱们情报网的联络点,每个点都有‘半朵梅花’的标记,她一看就懂。” 她还将自己的 “粮票、衣物” 分给织坊的贫困流民,道:“这些东西,我用不上了,你们拿着,好好过日子。” 这番交代,看似平常,却藏着她对 “无法返回” 的预判,也体现了她对情报网络存续的重视。
二十二日清晨,李老栓背着裹有密信的织锦,从临安出发,踏上前往中都的路 —— 这段全程约两千里的旅程,充满 “宋廷巡逻、路途艰险、天气阻碍” 的挑战,每一步都可能让密信夭折。而楚兰在织坊内,只能默默祈祷 “李伯能平安抵达”,自己则继续伪装,等待消息,却不知这已是她与元廷的最后联络。
李老栓刚到临安东门,便被宋廷禁军拦下 —— 禁军统领赵勇(史宅之的亲信)盯着他背上的织锦,问:“老头,你这织锦是给谁的?要去哪?” 李老栓按楚兰的嘱托,颤巍巍道:“是给泉州的侄女的,她让我顺便去中都找我儿子,他在那边的织坊做工。” 赵勇不信,伸手要翻织锦,李老栓急忙道:“将军,这织锦还没完工,翻坏了侄女要怪我的,我就是个普通流民,哪有什么坏心思?” 恰逢此时,城门处发生 “流民争抢粮粥” 的混乱,赵勇急于去维持秩序,便挥手让李老栓离开,密信侥幸通过第一关。
二十四日,李老栓行至余杭境内,遇到 “宋廷的流民巡逻队”(史宅之专门派来盘查 “可疑流民” 的)。巡逻队队长王三见他 “孤身一人,还背着织锦”,便怀疑:“你一个老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织锦?是不是给元廷细作送信的?” 李老栓故作慌张:“将军,这织锦是我侄女的,她在临安织坊做工,我真的是去中都找儿子,不信你们看我的流民凭证。” 他掏出楚兰帮他伪造的 “山东流民凭证”(上面有临安流民安置点的印章),巡逻队核对后,虽仍有疑虑,却因 “无实据”,只能放行 —— 李老栓事后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已全是汗,织锦的夹层里,竹管硌得他后背生疼。
二十六日,李老栓行至湖州境内时,遭遇 “连日暴雨”—— 道路泥泞难行,他的布鞋被磨破,脚也起了水泡;更危险的是,雨水可能浸透织锦,损坏密信。他只能躲在路边的破庙里,将织锦抱在怀里,用自己的粗布衣裳裹住,生怕受潮。夜里,他用庙里的干柴生火,烘干织锦的边角,又检查竹管的蜂蜡是否完好 —— 还好,蜂蜡密封严实,密信未受潮。他叹道:“楚娘托付的事,我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完成。”
二十八日,李老栓进入常州境内,这里是史宅之的 “重点盘查区”,不仅有禁军,还有宋廷的 “细作探子”(伪装成流民或商贩,专门抓捕元廷情报人员)。一名 “商贩” 主动与李老栓搭话:“老头,你这织锦不错,是临安的吧?我正好要去中都,要不咱们同行?” 李老栓想起楚兰 “不要与陌生人同行” 的叮嘱,婉拒道:“不了,我儿子在前面等我,不敢耽误。” 那 “商贩” 又追问:“你去中都找谁?哪个织坊?” 李老栓随口报了个 “虚构的织坊名”,对方见问不出破绽,便悻悻离开 —— 后来李老栓才知道,那 “商贩” 是宋廷的细作,若答错一句话,密信便会暴露。
李老栓终于抵达中都郊外,却在 “燕云驿站” 被元军士兵拦下 —— 因他 “衣衫褴褛,却背着织锦”,士兵怀疑他是 “宋廷细作”。李老栓急忙道:“我要见刘七大人,是楚娘让我来的,有禾苗纹织锦要交给他!” 士兵不敢怠慢,立刻上报给驻守驿站的千户张恒,张恒曾见过楚兰,知道 “楚娘” 是她的化名,便亲自查验织锦,发现夹层里的竹管后,立刻派人护送李老栓前往中都白虎殿 —— 此时,距离楚兰送出密信已过去十日,而她在临安,已陷入宋廷的搜捕网。
李老栓被带到白虎殿的情报房,刘七接过那匹禾苗纹织锦,一眼便看到竹管 —— 当他用草木灰水涂抹桑皮纸,看到 “宋廷欲迁都福州,八月初启程” 的字样时,立刻拿着密信赶往萧虎的议事厅。此时的萧虎,正与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商议 “虎蹲炮的运输计划”,而这份密信的到来,将彻底改变元廷的南征部署。
刘七闯入议事厅时,萧虎正指着地图上的 “长江防线”,对巴图额尔敦道:“虎蹲炮需在来年正月前运抵扬州,咱们……” 话未说完,便见刘七神色慌张,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桑皮纸,忙问:“出什么事了?是江南的情报?” 刘七点头,将密信递过去:“将军,是楚兰姑娘的急报,用明矾水写的,您看。” 萧虎接过密信,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也围了过来,议事厅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 —— 三人都知道,楚兰只有 “遇到重大情况”,才会用 “隐形墨水” 和 “梅花标记”。
萧虎展开密信,先用草木灰水涂抹背面,“温州港战船集结、迁都路线临安→温州→福州” 的字样显现出来,再结合正面 “账目中的关键信息”,很快梳理出核心:“宋廷因恐我军南征破江防,计划八月初迁都福州,依托闽江与海港长期抵抗,史宅之负责筹备船只与宗室转移,赵与芮负责断后。” 耶律楚材立刻道:“福州临海,若宋廷迁都成功,便可从海外获取补给,甚至勾结海外势力,我军南征将更困难,必须阻止!” 巴图额尔敦也道:“若他们八月初启程,咱们的虎蹲炮还没准备好,江防突破会更难,需提前调整计划。”
为确保密信属实,萧虎立刻让刘七 “调取江南其他情报点的消息”:半个时辰后,刘七回报 —— 平江府的细作传来 “宋廷官员家眷多往温州转移”;扬州的细作回报 “史宅之派使者去温州,商议船只租赁”;甚至萨仁也发来消息 “临安的粮库已近空,粮车多往东南方向去”。这些消息与楚兰的密信完全吻合,萧虎沉声道:“楚兰的情报属实,宋廷迁都不是虚言,咱们的南征计划,必须提前。”。萧虎当即决定 “将南征吉日从‘来年惊蛰’提前至‘今年腊月’”,理由有三:一是 “阻止宋廷迁都”,腊月江水虽冷,但元军水师已完成基础训练,可从温州港拦截;二是 “利用宋廷混乱”,迁都期间宋廷军心涣散,江防必弱,便于突破;三是 “缓解流民粮荒”,提前南征可早日救济江南流民,避免他们因宋廷迁都再遭苦难。他对巴图额尔敦道:“虎蹲炮的赶制需加快,让阿古拉师傅将完工时间从‘来年正月’提前至‘今年十一月’,运输计划也需调整,十月便开始往江南运炮。”
议事间隙,萧虎突然问刘七:“楚兰送密信是七月二十一日,李老栓走了十天才到,这期间,江南的情报点有没有收到她的消息?” 刘七摇头:“自七月二十一日后,楚兰姑娘便没再传消息,临安的细作也说‘没见过她’。” 萧虎眉头紧锁,沉默片刻道:“宋廷迁都前必严查细作,楚兰送的是‘迁都’这种核心情报,怕是……” 话未说完,他便住了口,但在场众人都明白,楚兰可能已暴露,议事厅内的气氛多了几分沉重。
就在李老栓将密信送到中都的同时,临安城内,史宅之的 “细作搜捕队” 已锁定楚兰 —— 因 “宋宫密议后,只有楚兰这个‘外来流民’靠近过西暖阁”,加上老宦官的招供,楚兰的身份彻底暴露。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二,宋廷展开 “全城搜捕”,元廷在临安的情报网络面临重创,而楚兰的命运,也在此时尘埃落定。
宋廷搜捕的突破口,是楚兰贿赂的那位老宦官 —— 七月二十九日,史宅之因 “密议内容可能泄露”,下令 “拷问所有近期接触过西暖阁的杂役”,老宦官经不起酷刑,招出 “七月二十日,有个叫楚娘的流民,借送茶水的名义,在西暖阁外待了半个时辰”,还供出 “楚娘常与流民、细作接触”。史宅之立刻下令:“全城搜捕‘楚娘’,特征是‘二十岁左右,山东口音,会织锦,与春桃的织坊有关’。”
三十日清晨,史宅之的搜捕队包围了临安西郊的流民安置点,挨家挨户盘查 “是否有符合‘楚娘’特征的人”。士兵们闯入春桃的织坊,将流民们集中在院子里,赵勇拿着画像,对春桃道:“把楚娘交出来,否则你们整个织坊的人都要被抓!” 春桃强作镇定:“将军,哪有什么楚娘?我们织坊都是本地流民,您是不是认错了?” 士兵们却不由分说,砸毁织机,翻找衣物,甚至用刀威胁王氏:“再不说,就把你扔进江里!” 楚兰躲在织坊的柴房里,听着外面的哭喊,知道自己不能连累流民,便推开柴房门,走了出去:“我就是你们要找的楚娘,与他们无关,抓我吧。”
楚兰的暴露,并非仅因老宦官的招供,还因 “密信传递的痕迹被察觉”—— 李老栓离开临安后,宋廷细作在城门附近的 “流民粥棚”,听到李老栓对人说 “要去中都送织锦”,而织锦是 “春桃的织坊出产”,这引起细作怀疑;加上 “粮库杂役李二” 被抓后,熬不住酷刑,招出 “曾向楚娘汇报粮储转移”,多重线索叠加,让史宅之确定 “楚娘就是元廷的细作”。楚兰被捕后,史宅之亲自审问:“你是元廷派来的细作吧?密信送到哪了?还有多少同党?” 楚兰却只道:“我是流民楚娘,不懂什么细作、密信,你们抓错人了。”
销毁证据与保护成员”。楚兰被捕后,春桃立刻按她之前的嘱托,烧毁 “情报联络点的名单”,并让王氏 “通知其他流民情报员,暂时停止活动,躲起来”。细作张五得知楚兰被捕,连夜逃离临安,前往平江府投奔萨仁,将 “楚兰暴露、搜捕队在查情报网” 的消息传递出去;李二则趁士兵不注意,咬舌自尽,避免泄露更多信息。这些应急措施,虽让元廷在临安的情报网 “遭受重创”,却也 “保住了核心成员”,为后续恢复埋下伏笔。
史宅之对楚兰用尽酷刑 —— 鞭刑、烙铁、水牢,却始终无法让她开口。八月初一,史宅之将她带到 “宋宫前的广场”,当着流民的面,威胁道:“你若说出元廷的情报网络,我便放了你,还赏你粮票;若不说,就当场处死!” 楚兰却对着流民们喊道:“宋廷不管你们的死活,只会抢粮、抓人,元军很快就会来救你们,你们要坚持住!” 史宅之气急败坏,下令 “将她关入死牢,待迁都后处决”—— 他不知道,楚兰的密信已在此时抵达中都,元军的战略调整,正朝着阻止宋廷迁都的方向推进。
中都白虎殿内,萧虎通过 “情报碎片的拼凑、细作的回报、宋廷动向的分析”,逐步确认 “楚兰已暴露”—— 这个过程中,他既有 “对下属安危的焦虑”,又有 “不被情绪影响战略” 的定力,最终将 “个人担忧” 转化为 “加速南征、为楚兰复仇” 的动力,展现出核心统帅的沉稳与权谋。
从临安逃出来的细作张五,历经艰险抵达平江府,通过萨仁的情报网络,将 “楚兰被捕、宋廷搜捕情报员” 的消息传到中都。刘七拿着张五的汇报,对萧虎道:“将军,张五说,楚兰姑娘是七月三十日主动现身被捕的,为了保护织坊的流民,史宅之已将她关入死牢,还在追查其他情报员。” 萧虎接过汇报,手指微微颤抖,却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盯着地图上的 “临安”,良久才道:“楚兰做得对,她没辜负元廷,也没辜负流民。”
元廷派驻在 “宋廷边界” 的细作,传回一张宋廷张贴的 “告示”—— 上面写着 “捕获元廷细作楚氏,图谋泄露宋廷机密,择日处决,凡窝藏细作者,同罪”,还画着楚兰的画像。耶律楚材看到告示后,对萧虎道:“宋廷公开告示,一是为了‘震慑流民’,二是为了‘确认细作已除’,楚兰姑娘…… 恐怕凶多吉少。” 萧虎看着告示上的画像,想起年初楚兰护送密报时的模样(那时她还带着几分青涩,如今却已能独当一面),心中五味杂陈,却仍冷静道:“告示也说明,宋廷认为‘情报威胁已除’,会放松警惕,这对咱们提前南征是有利的。”
刘七汇总 “江南各情报点的反馈”:临安的情报点已 “全部失联”,平江府、扬州的情报点虽能联系上,却 “无法获取临安的最新消息”,甚至 “宋廷迁都的具体启程时间” 也断了线索。刘七道:“将军,楚兰姑娘是临安情报网的核心,她一被捕,整个网络就断了,咱们现在不知道宋廷是不是已经开始迁都。” 萧虎却道:“楚兰在密信里说‘八月初启程’,按宋廷的效率,不会提前太多,咱们只要按‘八月初拦截’的计划准备,就不会错。” 他的判断,基于对楚兰情报准确性的信任,也基于对宋廷 “拖延成性” 的了解。
尽管萧虎在议事时表现得 “冷静镇定”,但私下里,他的焦虑却难以掩饰 —— 八月初四深夜,他仍在白虎殿的议事案前,翻看楚兰之前送来的情报(每一份都有她的签名,或是 “楚” 字,或是 “兰” 字),旁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奶茶。耶律楚材进来时,看到他这般模样,劝道:“将军,楚兰姑娘是为治世牺牲,她的功绩,咱们都会记得,眼下最重要的是完成她未竟的事,阻止宋廷迁都,救济流民。” 萧虎点头,将情报收好,道:“你说得对,明日召集将领,敲定提前南征的细节,不能让楚兰白牺牲。”
即便确认楚兰暴露,萧虎也没有 “因情绪而盲目行动”—— 他拒绝了巴图额尔敦 “立刻派骑兵突袭临安,营救楚兰” 的提议,理由是 “骑兵长途奔袭,易遭宋廷伏击,且会打草惊蛇,让宋廷加速迁都”;他也没有 “因情报网断裂而推迟南征”,而是让萨仁 “紧急接管江南情报网”,通过 “流民互助” 的方式,收集宋廷迁都的最新动向。这种 “不冲动、不拖延” 的战略定力,确保元军的调整 “有序、有效”,也为后续 “拦截宋廷迁都” 奠定基础。
萧虎在白虎殿召开 “紧急南征议事会”,正式宣布 “南征吉日提前至今年腊月”,并部署 “虎蹲炮加速赶制、水师提前训练、温州港拦截” 三大任务。议事中,他特意提到楚兰的牺牲,既是为了 “激励将士”,也是为了 “将个人情感转化为战略动力”;会后,他又下令 “追封楚兰为‘忠勇校尉’”,将她的事迹记入《元廷情报志》,展现出 “权谋与情感并重” 的统帅风范。
萧虎的战略调整,围绕 “阻止宋廷迁都福州” 展开,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 “加速虎蹲炮赶制”,命阿古拉 “增派工匠,两班倒赶工”,确保十一月中旬完成百门虎蹲炮,十二月初运抵温州附近的港口;第二步 “水师提前训练”,让李默率 “五百艘战船” 赴山东登州港,进行 “近海作战训练”(应对宋廷的海港防御),十月底进驻温州海域,准备拦截;第三步 “情报补位”,让萨仁 “亲自赴临安周边”,重建情报网络,重点探查 “宋廷迁都的具体启程日期与船队路线”。他对将领们道:“楚兰用生命换来的情报,咱们不能浪费,必须在腊月前,将宋廷的迁都计划拦在温州港!”
萧虎的调整并非 “只重军事,不顾民生”—— 他特意叮嘱 “水师训练时,不得干扰江南流民的捕鱼作业”;虎蹲炮运输路线 “避开流民安置点与农耕区”;甚至从北境粮储调拨 “五千石青稞”,由萨仁提前运往江南,作为 “拦截战后的流民应急粮”。耶律楚材道:“将军此举,既为军事,也为民生,符合老夫人‘民生为本’的训诫,也能让江南流民更支持咱们。” 这种 “军事与民生兼顾” 的调整,正是楚兰认同的治世理念,也是对她牺牲的最好告慰。
议事中的提及与激励”。议事会的最后,萧虎特意提起楚兰:“咱们今日能提前知晓宋廷迁都,能有时间调整计划,全靠楚兰姑娘的牺牲 —— 她在临安潜伏三月,忍辱负重,即便被捕,也未吐露半句情报,这样的忠勇之士,值得咱们所有人学习。” 他还宣布:“凡参与南征的将士,若能‘拦截宋廷迁都船队、救济流民’,战后论功行赏时,均会‘额外加赏’,这份赏,既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告慰楚兰姑娘的在天之灵。” 将士们闻言,齐声高呼 “愿随将军南征,为楚兰姑娘报仇,救流民于水火”,士气瞬间高涨。
议事会后,萧虎立刻下令 “追封楚兰为‘忠勇校尉’”(元代武官中下级官职,专为表彰有功情报人员设立),赏 “粮千石、田百亩”,由她的家人(楚兰的父母在山东,元廷已找到他们)继承;同时,命刘七 “将楚兰的事迹记入《元廷情报志》”,详细记录她 “护送密报、潜伏江南、传递迁都情报、牺牲不屈” 的经历,确保 “她的功绩不会被遗忘”。楚兰的父亲楚老栓接到封赏时,老泪纵横:“我女儿没白死,她为元廷、为百姓做了大事!”
萧虎对楚兰的牺牲,并非没有悲痛,而是将悲痛转化为 “推进治世、完成统一” 的动力 —— 八月初七,他亲自前往中都军器库,看望赶制虎蹲炮的工匠,对阿古拉道:“楚兰姑娘用生命换来了时间,咱们的炮,一定要按时完工,不能让她失望。” 八月初十,他又赴水师训练基地,登上战船,与士兵们一起 “模拟温州港拦截”,道:“咱们多练一分,拦截就多一分把握,流民就少一分苦难,这也是楚兰姑娘想看到的。” 这种 “情感转化”,让元军的备战不仅是 “执行命令”,更有了 “为牺牲者复仇、为民生奋斗” 的精神内核。
楚兰牺牲后,萨仁于八月中旬抵达平江府,接手 “重建江南情报网络” 的任务 —— 她依托楚兰留下的 “流民联络点”,吸收新的情报员,恢复情报传递,而楚兰的 “忠勇与专业”,也成为情报网络的 “精神遗产”,激励着后续的情报人员。这种 “韧性与传承”,确保元廷在江南的情报工作 “未因楚兰牺牲而中断”,也为后续南征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楚兰留下的联络点”。萨仁重建情报网络的第一步,是 “激活楚兰留下的联络点”—— 楚兰此前交给春桃的 “联络名单” 中,记录了六个 “隐蔽联络点”:临安城郊的破庙、平江府的织锦铺、扬州的粮店、温州的渔船、泉州的茶馆、福州的铁匠铺,每个点都有 “半朵梅花” 的标记,由流民或可靠的旧吏负责。八月十六日,萨仁在平江府的织锦铺,见到了联络点负责人陈六(伪装成掌柜的元廷细作),陈六道:“萨仁姑娘,楚兰姐临走前说,若她出事,就让我们听您的指挥,这些日子,我们按她的吩咐,没断过对宋廷动向的观察。”
为补充情报员,萨仁从 “受楚兰帮助的流民” 与 “不满宋廷的旧吏” 中选拔新人 —— 流民方面,春桃、王氏主动加入,负责 “收集临安流民安置点的消息”;旧吏方面,前南宋户部小吏周彬(因不满史宅之贪腐,曾向楚兰提供过情报),带领三名旧吏加入,负责 “探查宋廷官员的动向”。萨仁对新人道:“楚兰姐用她的命保护了咱们,也保护了情报网,咱们要像她一样,谨慎、忠诚,为元廷、为流民做事。” 这些新人,虽无楚兰的经验,却有着 “对宋廷的不满” 与 “对元廷的信任”,很快融入情报网络。
萨仁借鉴楚兰的 “流民伪装” 经验,让情报员们 “以日常职业为掩护”:春桃仍以 “织坊主” 的身份,收集织坊周边的消息;周彬则以 “给宋廷官员做账” 的名义,接近史宅之的核心圈;温州的情报员则伪装成 “渔民”,监控港口的战船动向。为确保传递高效,萨仁还优化 “传递方式”:用 “渔船运输” 代替 “流民步行”,将密信藏在 “鱼肚” 或 “船板夹层” 里,速度比之前快了三成;同时,建立 “每日快报” 制度,重要情报 “当日收集、当日传递”,避免延误。
楚兰的遗产,不仅是 “联络点与名单”,更包括 “精神激励” 与 “专业经验”:精神上,她的 “牺牲不屈” 成为情报员们的榜样 —— 新人李小花(流民,父母被宋廷士兵杀害)道:“楚兰姐那么勇敢,我也要像她一样,帮元军打宋廷,为父母报仇。” 专业上,她的 “情报收集方法”(交叉验证、伪装身份、加密传递)被萨仁整理成 “情报手册”,发给每个情报员,成为他们的 “操作指南”。萨仁道:“楚兰姐的经验,是咱们情报网的‘宝藏’,能让咱们少走弯路,多收集有用的消息。”
经过半个月的重建,江南情报网络于九月初恢复功能,并很快传来 “宋廷迁都的最新情报”:温州的情报员汇报 “宋廷已集结战船百艘,停泊在温州港,计划九月初十启程,护送理宗、赵与芮前往福州”;临安的情报员汇报 “史宅之已将剩余的粮储全部运往温州,江防仅留五千老弱士兵驻守”。这些情报,为元军 “调整拦截计划” 提供了关键依据 —— 萧虎据此下令 “水师提前至九月初进驻温州海域,虎蹲炮优先运往温州附近的岸防”,确保能精准拦截。
楚兰的牺牲,并非 “情报网络的终点”,而是 “元廷统一江南的重要转折点”—— 她传递的 “迁都情报” 让元军避免了 “错失拦截时机” 的被动,她的 “忠勇形象” 激励了元军士气,也让江南流民更认同 “元廷为百姓着想”,这种 “情报价值” 与 “民心凝聚” 的双重影响,远超单次情报传递的意义,成为元代统一江南的 “无形助力”。
楚兰的密信,是元军 “提前南征、拦截迁都” 的核心依据 —— 若没有这份情报,元军会按原计划 “来年惊蛰南征”,宋廷则能顺利迁都福州,依托海港长期抵抗,江南统一将至少推迟一年,流民也会多遭一年粮荒。而正是凭借这份情报,元军在九月初十宋廷迁都船队启程时,已在温州海域部署好水师与虎蹲炮,一举拦截了半数战船,缴获粮万石,迫使理宗 “放弃迁都福州,退守泉州”,为后续彻底平定南宋残余奠定基础。巴图额尔敦战后道:“若没有楚兰姑娘的情报,咱们哪能这么快拦住宋廷的船队?她是咱们南征的大功臣!”
楚兰的牺牲,成为元军 “长期的精神激励”—— 南征期间,将领们常以 “楚兰的忠勇” 鼓舞士兵:“楚兰姑娘为了情报,不惜牺牲自己,咱们身为将士,更要奋勇杀敌,救流民于水火!” 甚至在战后,元军还将 “楚兰的事迹” 编入 “军歌”,在军营中传唱,歌词道:“楚娘潜伏在江南,密报送出保平安,牺牲不屈真忠勇,元军南征定河山。” 这种激励,让元军将士在后续的战斗中,始终保持 “高昂的士气” 与 “为民作战” 的信念,减少了滥杀与劫掠。
楚兰的牺牲,让江南流民更深刻地认识到 “元廷与宋廷的区别”—— 楚兰为保护流民,主动现身被捕;宋廷却为搜捕她,砸毁织坊、威胁流民,这种对比,让流民们 “更信任元廷,更不满宋廷”。九月中旬,元军在温州拦截宋廷船队后,流民们主动 “为元军指引宋廷残余的藏身之处”;十月,元军进攻泉州时,流民们还 “送粮、送水,甚至帮元军搭建攻城的云梯”。王氏对萨仁道:“楚兰姐没白死,咱们流民都看清了,元军才是真心为咱们好,宋廷只会害咱们。”
楚兰的潜伏与牺牲,也推动了 “元代情报制度的完善”—— 萧虎根据楚兰的经验,下令 “在新附地区(如江南)建立‘流民情报网’,以流民为核心,辅以细作”;刘七则根据楚兰的加密方式,制定 “元廷情报加密标准”,规定 “紧急情报需用‘明矾水 + 特殊标记’,普通情报用‘账目伪装’”;同时,设立 “情报员保障制度”,为情报员的家人提供 “粮饷与保护”,避免他们因 “情报工作” 而遭报复。这些制度,成为元代 “管理新附地区” 的重要手段,也让后续的情报工作 “更规范、更安全”。
楚兰的牺牲,还成为 “元廷治世理念在江南传播的载体”—— 元廷通过 “宣传楚兰的事迹”,向江南百姓传递 “元廷重视民生、奖励忠勇” 的理念:在临安、平江府等地,元军张贴 “楚兰的画像与事迹”,配文道:“楚兰为流民、为治世牺牲,元廷不会忘记,也不会辜负江南百姓。” 这种宣传,让 “元廷治世” 不再是 “抽象的口号”,而是 “具体的人物与事迹”,江南百姓对 “元廷统一” 的认同感大幅提升,为后续 “双法推行”“流民安置” 减少了阻力。耶律楚材道:“楚兰姑娘的牺牲,不仅为南征提供了情报,更让江南百姓认同了咱们的治世,这才是最宝贵的影响。”
这场至元四十五年夏的 “楚兰遗信” 事件,最终以 “情报送达、楚兰牺牲、元军调整战略” 收尾。楚兰虽未亲眼看到江南统一,却用她的专业、忠勇与牺牲,为这场统一贡献了 “关键一环”—— 她的情报阻止了宋廷的流亡计划,她的精神激励了元军与流民,她的遗产推动了情报网络的韧性与治世理念的传播。
多年后,江南百姓仍会向子女讲述 “楚娘护流民、送密报” 的故事,元廷的《双廷治世录》中,也为她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楚氏兰,山东流民也,潜伏江南,传宋廷迁都之密,暴露不屈而死,赠忠勇校尉,江南统一,其功不可没。” 这便是楚兰留给元代治世的最珍贵遗产:真正的忠勇,不仅是为政权牺牲,更是为百姓的安稳与天下的统一,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