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79章 新炮试铸

679章:新炮试铸(至元二十八年冬?军器坊工坊)

军器坊的熔炉在寒夜中吐出橘红火光,将工匠们的身影投在青石墙上,忽明忽暗。周显裹着油渍斑斑的羊皮袄,站在熔炉三丈外,用测温铜针插入炉口——针尖泛白时,他大喊:“可投铜料!”这是《军器监铸炮要诀》“铜锡需千度熔解”的标准。十二名工匠抬着晋地精铜块,按“九铜一锡”比例投料,锡块需是云南产的“雪花锡”,杂质少、流动性强,“比普通锡多增三分延展性,”王铁匠擦着汗解释,炮身不易裂。

熔炉旁的风箱由四匹马拉动,木杆撞击箱壁的“咚咚”声与炉火的“呼呼”声交织,这是改良的“蓄力风箱”,比人力鼓风温度高两成。周显盯着炉内铜液翻滚的纹路:“需泛起金波才算熔透,”去年有批铜料熔解不足,铸出的炮身有气泡,试射时炸了膛。他命学徒将铁矿粉按“每百斤铜料掺五斤”备好,这是新炮防伪纹的关键原料,需用克鲁伦河冲积的磁石粉,“共振时泛青光才合格。”

配料台的青石案上,铜料与锡块按“九铜一锡”码放整齐,每堆都用象牙秤称过,误差不超三钱。周显用骨尺量锡块尺寸:“需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便于均匀熔解,“比旧炮多添一分锡,”他对赵二毛道,旧炮锡占九分,新炮增至十分,“炮身韧性更好,”能承受更重石弹的冲击力。

配比需经“三试”:先取小块铜锡熔成合金,淬水后看断面(需无砂眼);再测硬度(用钢刀划,痕迹浅则合格);最后验延展性(弯折九十度不裂)。王铁匠拿着试片禀报:“今日合金达标,”断面细密如鱼鳞,周显点头:“可入模,”这是新炮铸造成败的第一道关,丝毫马虎不得。工坊的《配料册》详细记录:“腊月十二,铜料三千斤,锡料三百斤,”监工画押确认,与税银支用记录一一对应。

十具泥质炮模在工坊西侧阴干,模内壁錾刻的虎纹比旧炮深三分,每道纹路宽半寸,深二分,“嵌入铁矿粉更牢固,”周显用手指抠摸纹路,边缘需光滑无毛刺,否则会刮伤铜液。学徒们正用特制毛笔蘸铁矿粉浆,沿虎纹均匀涂抹,“每道纹需涂三遍,”第一遍打底,第二遍加厚,第三遍修型,粉浆中掺西域树胶,“与铜液结合更紧密,”这是改良的防伪工艺。

炮模的炮尾预留“准星槽”位置,比旧炮宽一分,深半分,周显用竹片校准:“槽口需与炮管中轴线垂直,”误差不能超半度,否则会影响瞄准精度。模底刻着“炮-叁壹至肆零”的编号,与《军器簿》新增条目对应,“每具模只铸一门炮,”防止编号混淆,这是军器管理的铁律。泥模旁堆着干稻草,“阴干需七日,”每日翻动一次,防变形开裂,周显检查第三具模具:“虎纹清晰,”可待浇铸。

“起炉!”周显挥旗示意,四名工匠转动熔炉下方的绞盘,通红的炉口缓缓倾斜,铜液如金蛇般流入陶制浇道。周显盯着流速:“需匀速注入,”太快会冲毁泥模,太慢则铜液降温凝固,他口中数着“一、二、三……”控制绞盘转动速度,每注满一具模需百息时间。

浇铸时工匠们屏息凝神,连咳嗽都需捂住嘴,“气流扰动会让铜液生泡,”王铁匠经验老到,去年有学徒打喷嚏,导致炮身留气孔,成了废炮。铜液注满第十具模时,东方泛起鱼肚白,周显用湿布擦汗:“接下来七日需恒温养模,”炉渣覆盖模顶保温,温度每日降十度,“急冷会让炮身脆裂,”这是铸炮最需耐心的环节。工坊外传来驼铃声,是镇南司送来了新制的石弹模具,与新炮口径严合。

七日养模期满,周显指挥工匠敲碎泥模,十门炮身带着余温露出真容,青黑色的铜体上,虎纹中的铁矿粉泛着暗光。“先查炮口圆度,”他用圆形规尺比对,第一门炮口误差半分,当即标记“返工”;第三门炮身有细微裂纹,王铁匠心疼地摇头:“铜液流速不均所致,”按规矩需回炉重铸,周显在《铸炮册》批注:“废炮一门,追责绞盘工李四。”

合格的炮身需经“五查”:查炮口(圆度)、查炮尾(准星槽)、查虎纹(铁矿粉附着)、查内壁(光滑度)、查重量(需三千斤整)。赵二毛拿着秤砣称重:“炮-叁伍重三千零五斤,”超重五斤,周显命人打磨炮尾多余部分:“军器需精准,”差一两都不行。工坊的风箱再次响起,返工的炮身回炉重熔,青烟中带着工匠们的叹息。

验炮官李忠带着虎符走进工坊,这枚青铜虎符刻“军器验真”四字,内置磁石。他将虎符贴近炮身虎纹,第七门炮发出“嗡”的轻响,纹中铁矿粉泛起淡青光晕,“共振合格,”李忠记录,这是新炮铁矿粉量加倍的效果,比旧炮光晕亮三成。周显解释:“每斤铁矿粉掺三钱磁石粉,”与虎符的磁力感应更强,“防民间私铸,”这是军器监的核心机密。

验真需“三符同验”:军器监虎符、镇北司铜符、工匠班木符,三符贴近炮身,光晕重叠才算合格。第八门炮的光晕散乱,李忠立即检查:“铁矿粉未搅匀,”赵二毛脸涨得通红,这是他负责的模具,周显罚他抄写《防伪则例》十遍:“铁矿粉是炮身的魂,”半点不能错。验真合格的炮身被打上“验”字火印,位置在炮尾内侧,需弯腰才能看见。

试炮选在腊月廿三,西校场的积雪被扫出百米通道,尽头立着三层叠加的铁甲靶——每层用五副察合台部的铁甲捆扎,模拟“铁浮屠”重骑兵的防护。那拉珠尔带着虎卫营布防,校场四周插着红旗,“五十步内禁入,”去年试炮的石弹碎片飞了三十步,伤了个杂役。炮位后方堆着三尺高的沙袋,“缓冲后坐力,”周显量好炮口角度:“抬高三度,”对应一百五十步射程。

石弹按新炮规格打造,重三十五斤,比旧炮弹重五斤,石匠用青砂岩打磨,弹面光滑无棱角,“飞行更稳定,”王铁匠抱着石弹称重,误差不超二两。试炮的引信剪成长三寸,“腊月风大,”周显叮嘱炮手,“点火后速退至沙袋后,”安全绳系在腰间,另一端固定在木桩上,防炮身后坐时伤人。

萧虎与札剌儿台的毡帐设在校场东侧高坡,案上摆着奶茶与奶饼,按蒙古礼招待。札剌儿台看着被风雪冻红的炮身:“这新炮比去年的壮实,”萧虎笑答:“射程远百步,”专治铁浮屠。周显的令旗挥下,炮手点燃引信,“滋滋”声中火星窜动,随后“轰”的巨响震落枝头积雪,石弹拖着白烟飞出,在百米外炸开铁甲靶。

烟尘散去,三层铁甲被击穿个大洞,碎片溅在雪地上,闪着寒光。札剌儿台猛地站起,腰间的佩刀鞘撞到案几:“好炮!”他转头对萧虎道,“察合台的铁浮屠顶不住这威力,”当即解下腰间玉牌:“我部再捐五十匹战马,”助军器坊多铸十门。术赤系的千户们纷纷附和,校场的叫好声压过了风声。

李忠带着丈量队上前测算:“石弹飞行一百五十步,”击穿三层铁甲后仍飞出十步,嵌入冻土半尺。他在《试射册》记录:“炮-叁壹,射程一百五十步,穿甲三层,后坐力三尺,”每门试射炮的数据单独成册,附靶场草图。周显检查炮身:“无裂纹,”准星槽未偏移,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试射后,新炮编号正式定为“炮-叁壹至肆零”,炮尾阴刻“至元二十八年春造”,字体工整,与《军器簿》新增条目完全吻合。王铁匠用桐油擦拭炮身,防止雪水锈蚀,“这些炮要陪咱们开春守东隘,”他对学徒道,眼中满是骄傲。萧虎翻看试射册,在“射程”栏画红圈:“东隘地势平缓,”这射程足够覆盖开阔地。

寒风吹过炮口,发出“呜呜”声,似在预告开春的战事。萧虎将试射报告折好,这将是忽里台大会的重要奏报:“十门新炮可护东隘无忧,”札剌儿台的战马捐赠让军器坊能再铸炮,“同盟越稳固,”军威越盛。周显望着被铁甲碎片染红的雪地,新炮的威力不仅在战场,更在人心——让察合台部知难而退,让草原各部信守军器之威。

工坊的熔炉再次点燃,为下一批新炮备料。赵二毛在《铸炮日志》写下:“腊月廿三,十门新炮试射合格,”字迹比往日工整。炮身的虎纹在夕阳下泛着青光,与校场的红旗相映,这不仅是武器的进步,更是税银转化为军威的实证——用制度的严谨,铸就边疆的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