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文印工坊,书香满村

青石学院的名声,随着第一批外地学子的到来和“钱多多查账”的传奇故事,彻底在南阳府打响。

越来越多的商贾,将自家的子弟,不远千里地送来求学。

学院的规模,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着。

然而,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这日,学院的副山长周文轩,拿着一本记录着学院教务情况的册子,找到了正在监督新一批农具生产的张大山。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焦急。

“岳父大人。”

“您看,这是咱们学院如今的状况。”

“如今,学院在册的学子,无论男女,内外院加在一起,已逾三百人。”

“可咱们的教材,却成了最大的难题。”

他指着册子上的记录。

“就拿豆子主讲的《实用算学》来说,此书乃是商贾子弟最是渴求的课本。”

“可咱们的文印坊,即便日夜赶工,一月,也不过印出三十余本。”

“如今,已是十人共用一册,常常有学子为了多看一会,而争得面红耳赤。”

“还有柱子师傅的《营造法式初解》,铁牛师傅的《冶金概要》,更是只有一本手抄孤本,珍贵无比,寻常学子,连摸都摸不到。”

“僧多粥少,长此以往,恐严重影响教学啊。”

张大山听完,放下了手中的图纸,接过了那份报告。

他看着上面那一个个焦急等待着课本的学生名字,沉默了片刻。

“文轩,你所虑极是。”

“是爹之前,小看了这知识传播的速度。”

“也小看了,天下学子,对‘有用之学’的这份渴望。”

他将报告递还给周文轩。

“此事,无需再等。”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

“咱们,就建一个全天下最大、最快的印书坊。”

一场围绕着“文印工坊”的产业升级,立刻便拉开了序幕。

张大山将这个任务,再次交给了他最信赖的几个儿子。

“柱子。”

“是,爹。”

“你现在用的这台印刷机,还是几年前的老样子,压一次,人得使半天劲,太慢。”

“你再去琢磨琢磨,给爹造一台更省力、也更快的‘二代印刷机’出来。”

“铁牛。”

“爹,俺在。”

“咱们的字模,还是有些不够用。”

“特别是那些写标题用的‘大号字’,和做注解用的‘小号字’,都得给它配齐了。”

“你用最好的合金钢,给咱们再重新铸造一整套、三万个常用字的、包含三种不同字号的全新活字库。”

“要保证每一个字,都耐磨,清晰,分毫不差。”

“文轩。”

“岳父大人请吩咐。”

“你,负责管理。”

“你要从学院里,挑选出那些最是细心、也最是可靠的学生,专门成立一个‘文印司’。”

“里面,要有专人,负责排版。”

“要有专人,负责校对。”

“要有专人,负责印刷。”

“更要有专人,负责最后的装订成册。”

“咱们要让这印书,也像那工坊里造东西一样,变成一道道清晰的、高效的工序。”

“是,岳父大人,孩儿明白。”

父子几人,分工明确,立刻便行动了起来。

柱子将自己关在工坊里,反复研究那台老式印刷机的结构。

最终,他巧妙地,在螺旋压力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由杠杆和配重组成的“省力装置”。

使得操作印刷机所需要的力气,比以前小了七成不止。

他还用精钢,打造了可以快速更换字版底盘的“滑轨”,大大提升了更换印版的效率。

铁牛的铁匠铺里,炉火冲天。

他和他的学徒们,用最精密的模具,夜以继日地,铸造着那数以万计的、崭新的合金活字。

而周文轩,则真的在学院里,贴出了招募“文印司”学徒工的告示。

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们,听闻在学习之余,还能进入工坊做工,赚取工分和银钱,都踊跃报名。

周文轩从中,挑选了最是认真负责的一批,开始对他们进行最专业的“岗前培训”。

如何快速地,从巨大的字盘中,找出需要的活字,进行排版。

如何一遍又一遍地,对排好的版样,进行最严格的校对,确保万无一失。

如何用最均匀的力度,给字版上墨。

如何将印好的书页,进行折叠、穿线、裁剪、并用书皮进行装订。

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标准,有了规程。

一个月后。

在青石学院的旁边,一座全新的、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的“文印总坊”,正式落成。

坊内,十台崭新的“二代印刷机”,整齐地排列着。

上百名经过了严格培训的“技术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只听周文轩一声令下。

“开印!”

整个工坊,立刻便陷入了一片充满了墨香和纸香的、繁忙而又高效的海洋之中。

这一次,他们印刷的,不再是一页页的纸。

而是一本本,完整的、装订精美的……书籍。

《实用算学》、《营造法式初解》、《青石农录》、《冶金概要》……

成千上万册崭新的教材,如同刚出炉的面包,被源源不断地,从这条高效的“生产线”上,生产了出来。

当这些堆积如山的、还散发着清新墨香的崭新教材,被分发到青石学院每一个学生的手中时。

整个学院,都彻底沸腾了。

孩子们抚摸着那光滑的纸张,看着那清晰的字迹,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成套的……课本。

来自苏州的孙思远,更是抱着那一整套崭新的教材,如获至宝,激动得无以复加。

他知道,在江南,这样一套制作精美、内容又如此实用的书籍,每一本,都价值不菲。

可在这里,却能如此“轻易”地,发到每一个人的手中。

这份手笔,这份实力,这份对知识的看重。

让他对“青石张家”的敬畏,又加深了无数倍。

张大山和周文轩,站在文印坊的二楼,看着楼下那如同潮水般欢呼雀跃的学子们。

看着那一片因书籍而沸腾的海洋。

张大山缓缓地说道。

“文轩,你看。”

“从今天起,咱们青石村,不仅能造出好用的东西。”

“更能造出,传遍天下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