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此书将传承变成了垃圾
魏征当廷诘问太子,皇帝定下三月之期,以及那套搅动京畿,定价低得匪夷所思的《三年科举两年模拟》,登时也成了顶级门阀密室中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清河崔氏在长安的府邸中,幽深的后院书房。
檀香袅袅,却是根本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自从博陵崔氏被东宫整垮之后,他们清河崔氏也是唇亡齿寒,近些日子以来更是安分的跟个鹌鹑似的,丝毫不敢可出头。
可是今日.....却由不得不召集族人共商。
当代家主崔敦礼,年过五旬,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如古井,此刻正端坐主位,手中缓缓摩挲着一套崭新的《三年科举两年模拟》。
书是刚从外头买回来的,甚至封皮上还带着新墨的微涩气息。
下首坐着几位崔氏在朝中或族中掌权的核心人物,包括他的长子崔知温,现任礼部员外郎,以及几位掌管族学田庄的长老。
“六百文…一套六本…”一位负责族学,须发皆白的长老崔琰,声音干涩,带着难以置信的荒谬感,“家主,这…这简直是拿金箔当厕纸!”
“光是这纸张,这墨色,还有这印刷的质量…哪怕是咱们崔家最好的书坊印一卷薄薄的佛经也不止此价!”
“东宫此举…究竟意欲何为?”他翻着手上这本,看着那些清晰明了的图解和解题步骤,手都有些微微发抖了。
这书,对寒门是福音,对他们精心垄断的族学教育体系,却是致命的冲击!
也让他们原本的如意算盘,彻底落了空......
“意欲何为?”崔敦礼缓缓开口,声音有些低沉道,“这你还看不出来?”
“太子殿下......这是要彻底掘了我世家之根基啊!”
“父亲!”崔知温年轻气盛,眉宇间带着焦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此书内容虽精,但终究只是应试之术!”
“我崔氏家学渊源,诗书传家,讲究的是经世致用,治国安邦的格局,岂是这等雕虫小技可比?”
“况且寒门子弟纵然凭此过了县试,府试。”
“可到了乡试,会试还有殿试,到时候肯定会考校真才实学,策论文章!”
“到那时,这科举也不过依旧是我等子弟的囊中之物罢了!”
“太子此举,不过是多放些鱼虾入网!”
“我倒是觉得根本不足为虑!”
“愚蠢!”崔敦礼猛地抬眼,目光锐利如电,刺得崔知温心头一凛,“你以为太子费尽心机,弄出这新六艺,又弄出这等奇书,只是为了给寒门开个县试的小门?”
他拿起书,重重拍在案几上。
“这是釜底抽薪!是温水煮蛙!”
“你看着吧,接下来肯定还会有府试,乡试甚至是春闱的参考书籍会很快出现在市面上!”
老族长这话一出,书房内一片寂静,只余书页拍案的余音。
“看这书!”崔敦礼指着书页,“它把科举要用到的学问,拆解成了什么?”
“一道道题目,一个个步骤,把学问如同工匠的图纸般剖析了出来,告诉所有人读书其实不用皓首穷经,更不用家学渊源,只要按图索骥,哪怕天分不高,光是死记硬背,也能勉强登堂入室!”
“它......让学问变得…廉价!"
“变得唾手可得!”他深吸一口气,带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长此以往,天下士子谁还敬畏我世家千年的积累?”
“谁还会觉得我五姓七望的门楣高不可攀?”“它摧毁的,是学问的神圣感!”
“是我等赖以立身的,对学识的垄断!”
“更可怕的......是这定价!”崔敦礼的声音带着寒意,“六百文!”
“它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精准地刺进了我等世家的要害!”
“更让寒门看到了希望,一个无需依附世家,砸锅卖铁也能触摸到的希望!”
“所以,东宫就是在用它来告诉天下人!”
“朝廷,或者说太子有能力绕过我们,直接给寒门开一条路!
“这......才是最致命的!”
崔知温脸色发白,他之前的想法过于乐观了。“那…父亲,我们该如何应对?难道就眼睁睁看着?”
“应对?”崔敦礼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老辣的精光,“魏玄成在朝堂上发难,陛下给了三个月期限。”
“这三个月,兴许就是我们的机会!”
他目光扫过众人:“立刻动用所有关系,查!”
“不惜一切代价,查出这套书的真正来源!”
“是哪个印坊?纸张油墨又从何而来?”
“又是谁在东宫背后是谁在支撑太子?”
“此事不解,我心难安!”
"族长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查个水落石出!"一帮崔家的小辈争先恐后的保证着。
可崔敦礼看着听着堂中小辈们热血沸腾的架势,眼神中满是谋算的光芒.....其实他深知,能支撑如此低价卖书的,绝非寻常势力。
哪怕是朝廷和东宫,也没有这么大的实力的魄力!
而且,他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却并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敢说出来,哪怕在场之人,都是自己清河崔氏的嫡系。
那便是东宫敢将这六本书卖的这么便宜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这书之前刚出现的时候,可是在市面上炒到了一贯钱一本,甚至最高的时候都卖到了两贯!
可东宫在明知这书能卖高价的时候,却只卖百文一本......
一整套加起来也才不过六百文,就这还敢全天下推广!
若不是东宫钱多到烫手,便就只有一个原因了.....
那就是这书的成本一本肯定不足百文!
所以东宫.....才会有如此魄力!
要是这降低印刷成本的技术,能掌握在我们崔氏手中......
思来想去,他却是又嘱托几个负责族学的族老道:“你们回到老家之后,立刻将族学调整一下!”
“让孩子不要再抱着那些四书五经微言大义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