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世家也想科举?一视同仁
"至于周边小国和小部族串联不足惧,英国公在定北,咱们大唐十几万儿郎,可不是吃素的!"
"眼下当务之急,还是确保开春后即将举行的县试,府试万无一失,同时堵死卢家那些阴沟里的耗子掀起的风浪!"
这时,一旁的马周立刻接过话头,翻开盘点的厚厚卷宗:"殿下,吏部与礼部已根据赵先生上次提醒,会同京兆府及各州,制定了《童生,秀才见习德行考评细则详录》。"
"条目极其详细,将德行这一项完全落到了实处。"
“首先是科考资格,要上查三代清白,才能参加。”
"而后续的条目更加详尽,包括但不限于点卯考勤记录,处理庶务详情,当事人评述,旁证签字,有无收受馈赠或请托,甚至需记录具体物品,事由,对方何人,有无假公济私或推诿渎职,与同僚相处详情,有无不良嗜好,见习主官与负责吏员需每旬填写,签字画押归档,存底备查。"
"后续乡试报名资格,必须附有该县完整,良好的见习考评!"
"此细则已由太子亲自批阅,不日即可明发天下各级官署及所有实学馆。"
他顿了顿,补充道:"孔祭酒处,臣已遵太子旨意,亲自送去了该细则副本。"
"孔老仔细研读了两个时辰,最终只批了四个字。”
“务求其实。"
"好!"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
"这已是极大的认可!"
"条陈指定的非常好,有了这个实打实的'照妖镜',那些花银子堆出来的草包,还有那些世家参杂进来居心叵测之人,在衙门实习几个月,是骡子是马,原形毕露!"
"最好能让他们在见习期就把狐狸尾巴给我露出来!"
"省得祸害更上层!"
长孙无忌点头:"孔颖达这关过了,天下士林风向便不易偏。"
"只是,定北城那边….."
李承乾站起身,踱了两步,果断道:"定北筑城安民是国策,且周边异动也不能坐视!"
"舅舅,要不从即将交割的新增西域商路税银里,再挪借一部分给定北城,由兵部具名,优先用于定北招兵练勇,补充军械!"
“毕竟英国公的并州府军,迟早是要回去的!”
“借此机会,先把定北军也筹备起来。”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对太子的决断颇为赞赏,补充道:
"这隆冬时节商路税款竟未减少多少,足以证明'固定税关制'行之有效,这笔税银,正是支撑定北的活水源头!"
"可在李安期那边再稳妥些,明年开春后,咱们再选试点'官设榷场',看能否进一步扩大税额。"
“嗯....不瞒舅舅,孤也正有此意。”李承乾也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一个小宦官提着个食盒,进了大殿。
这一幕本来平平无奇。
可当太子看到食盒上有个熟悉的标记,赶忙起身亲自接了过来,并火速打开盒子,从里面找出密信.....
"舅舅,马周,你们看看。"李承乾一目十行看罢,将手中密信递了过去,声音带着冷意道,"卢家…还有那些残余的世家,果然不肯坐以待毙!"
"明着不行,开始玩阴的了。"
“得亏咱们提前做好了防备.....”
“不然,恐怕还真会着了他们道!”
长孙无忌接过纸条快速扫过,老狐狸般的眼中精光一闪:"哼,学新六艺?"
"李代桃僵?"
"倒是不蠢。"
"看来这新科举,他们是想钻进来当蛀虫了。"
"还有这'掺沙子'…""当真是其心可诛!"
"这是想坏新科举的名声根基啊殿下!"
一旁的马周凑过去看完,也是面色凝重。
"殿下,这世家豪门底蕴深厚,若真集中资源培养子弟钻研新六艺,短期内,寒门学子恐怕确实难以抗衡。"
"至于那些品行不端之徒若真被他们扶持混入官场,一朝事发,对新政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幸亏我们已经订好条陈,要把德行考实,把见习记录做详。"
李承乾手指敲击着桌面.....却是摇了摇头。
“这还不够,马周,你即刻传令"吏部,礼部。”
“让他们着手重新细化秀才,举人见习期间的德行考评细则。"
"不能再用品性端方、勤勉踏实这种套话!"
"要具体!"
"考评结果,直接与负责考评的官员挂钩!"
"京兆府和各县衙门,也要配合,做好记录备查!"
“他们负责考评的学子出了问题,一体担责!”
马周听完,也是眼睛一亮!
"如此一来,日后若真有人出事,追责起来也有据可查,不至于让新政背黑锅!"
"此乃固本之策。”长孙无忌抚须点头,“殿下还真是思路敏捷,"
"另外,殿下,关于世家子弟研习新六艺之事…堵不如疏。"
"他们想学,我们拦不住,也无需拦。"
"甚至…可以推波助澜。"
"舅舅的意思是?"
李承乾看向他。
"开春县试、府试在即,国子监那边,孔祭酒对新政态度已然缓和。"长孙无忌眼中闪过老谋深算的光。
"殿下不妨屈尊,亲自去一趟孔府,就说是请教学问。"
"着重向他提及,新六艺乃是为国选才,无论出身,唯才是举。"
"世家子弟若真能放下身段,研习实务,通过层层考校脱颖而出,亦是朝廷之幸,正合圣人之道'有教无类'的精髓。"
"甚至…殿下可以表示,若孔师有意,国子监也可开设一些实学讲坛,请些有经验的能吏,为国子生员讲讲实务,也算为天下士林做个表率。"
李承乾瞬间明了!
"舅舅此计高明!"
"将孔师和国子监推出来,倡导实学,既堵了悠悠之口,又给天下人尤其是世家子弟传递一个信号!”
“朝廷是真心希望所有人,包括他们世家子弟,都来学实务、考科举!"
"他们若真能考出来,朝廷一样会用!"
"这就把他们架在了火上,逼着他们不得不跟着我们的步调走!"
"若他们学得好考得好,那也是新政的成功!"
"若学不好考不上,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好一个阳谋!"
"我明日就去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