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829章 升龙城下

升龙城,天光昏黄。晨钟未响,满城风声鹤唳。

北门外,黑压压一片军阵,明军舟山第二旅与第七陆战旅已完成对城四面的围困。兵锋所指,万矢齐张,升龙内外人人自危。

太后杜倚兰身披宫纱坐于宫阙高座,小皇帝李阳焕惊惶依偎。文武百官具聚殿中,一片杂乱。

「杨英珥已败、牟俞度无音,大越无力再战。」

「再拖只会亡国!」

群臣相顾骇然,终由太师张伯玉、太傅刘庆覃主导,议决遣使出降。

升龙城南门外,旗影招展,两名衣冠华贵的使者跪伏泥泞。身后侍从高举诏书与金银赔礼。

使者恭声道:「太后与圣上敬奉明国天威,愿献绢帛粮草、城池数处,只求明军止兵,还我升龙太平。」

明军主帐中,呼延庆眉目冷峻,未语。陆军十一师师长倪从庆一声冷哼,拔刀一掷,刀尖落地仅寸于使者足前!

使者当场惊骇,跪地失禁,哭叫如妇。

倪从庆厉声斥道:「我军万里破浪而来,是为报国雪恨,不是来讨你们这点金银的!今日不伐升龙,怎能对我广南百姓交代?」

使者颤抖叩头,狼狈而退,匆匆回城。

事后,军中将领多有不解。

「主帅既不愿纳和,何故不当场斩使?」

「他们开出如此高额赔偿,若能纳降岂不减损我军伤亡?」

「此举欲擒故纵,意欲何为?」

呼延庆笑而不语,将一卷密令摊于案上。徐徐开口:「升龙虽败,城中犹有兵数万,且有高墙重垒,若其知我志在必夺,必困兽死战,百姓军民齐力防守,则我军也须付出极大代价。」

「然今我应和议,使之误以为尚可苟延残喘。彼若生一线生机,则其守备懈怠、士气松动,待我攻其不备,一举可下。」

众人闻言恍然。倪从庆抱拳大笑:「主帅果然老谋深算,此计正合‘悬赏以弛敌志,重压以断其心’。」

当晚,升龙城外灯火不熄。

呼延庆命工兵于夜间建起火炮阵地与攻城楼车,密令后方北山营将火器调运前线——火蛇车、连弩架、飞雷炮台一应齐至。

同时命水军夜潜红河、断其内渡,切升龙粮路。各路明军于林间秘道开辟粮仓转运点,准备持久战。

而城内,太后见使者虽被辱却未斩,反误信明军忌战。

杜倚兰自语:「看来北人亦恐大军远征,若再议一步,也许可保此国不亡。」

朝中群臣亦多转向和议,军备松弛,城防不整。升龙城虽高,却如垂老之鹿,筋骨虚弱,只待猎人落索。

夜雨初歇,升龙皇城压抑如锅中蒸汽,湿热浓重。北面远山时有轰雷传来,非天威,乃是明军夜试火炮。每一声炸响,彷佛敲击着城中权臣们的心。

大殿之上,太后杜倚兰与小皇帝李阳焕面色惨白,伏案听报。

太监传报声音颤抖:「……明军索赔,黄金百万两、白银千万两,绢布十万匹,战马五千,城池三座,并交出战犯李常杰、侬宗亶、杨嗣明一族与北伐主将全体……」

话未说完,殿中已乱作一团。

尚书令黎道然眉头紧皱,声音却故作镇定:「此事关国运,当由朝廷宿望之臣亲自前往,以安敌意,稳军心。」

一语既出,目光斜扫对面太傅刘庆覃。

刘庆覃冷笑一声:「尚书令何其推心置腹,若是本朝上下皆如你这般有忠义之志,何至于今日困局?既如此,不若由你亲往。」

「我乃国政中枢,不可轻离。」黎道然拱手,假意谦辞,话锋一转:「刘太傅素得明人敬重,你去谈判,或许反能成事。」

「哼,怕不是送我去见刀斧吧。」刘庆覃不甘示弱,言辞如剑。

二人你来我往,杀机暗藏,彼此都知——谁先出使,谁就是背黑锅的牺牲品。

杜倚兰皱眉不语,眼神飘忽,望向坐在宝座上的儿子。

李阳焕年仅十二,面色惊惶,咬唇不语,望向太后低声问:「母后,我们……真的要把国土割给北虏吗?他们说会放过我们吗?」

杜倚兰垂下眼,颤声回道:「只要能保你坐在这龙椅上……便是割了地,也胜过亡国流亡。」

这一刻,她不是女主临朝的太后,只是个渴望保全血脉的母亲。而这样的软弱,正是亡国的征兆。

而周遭大臣见君后犹豫畏惧,互不作为,皆心寒——但又有人暗喜,认为乱局正可为己所用。

此夜,升龙城内的各王公重臣私宅灯火未眠。谋臣四起,爪牙穿梭。

有人准备南逃,有人暗通明军,有人企图刺杀政敌乘乱夺权,更有人企图借内乱引金人助战。

国朝无主,朝堂无策,民心无寄。

升龙的命运,已然不是君主手中所握,而是在贪婪、懦弱与算计的交错之中,一寸寸崩溃。

而城外的明军,早已洞悉其中虚实。

呼延庆伏案前图,轻声言道:「越国朝堂之烂,远胜其城池之高。无需久战,等他们自乱即可。」

倪从庆大笑:「不费一兵,彼自毁。何乐而不为?」

秋阳斜照,富良江水泛起血光。明军大营之前,金甲重兵列阵,火铳与火炮寒光如林。升龙城门开启,小皇帝李阳焕身着礼服,面色惨白,在权臣张伯玉与刘庆覃的簇拥下,步履蹒跚走出城门。

「只需见面请罪,便可减其兵锋。」张伯玉低声劝慰,语气中藏不住得意。此刻,他看着年幼皇帝的背影,眼中透出一丝冷漠。

这位傀儡皇帝,自降之日,便不再是棋手,而是弃子。

呼延庆坐于大帐之前,帐后赫然立着一具由铅弹穿透的骑士胸甲,血锈未干,威慑之意不言自明。

李阳焕哆哆嗦嗦跪下,额头紧贴湿地,几乎嚎啕:

「请明国收回赔偿之数,我国已无财,愿献地、献人、献器……只求保留祖宗香火,留我一命……」

呼延庆未语,只是冷冷看着他,如同看着一个无用的符号。

许久,他才开口:「你非来议和,是被推出来送死的。交趾君臣让你出城,不是为了止战,而是弃子求活。既如此,留你一命,也算成人之美。」

随即抬手一挥,铁甲兵拥上,将李阳焕拖入后营。

「让他与杨英珥作伴。失国之主与败军之将,可共话当年风光。」

倪从庆听令后,虎目一张,怒喝一声:「全军攻城!让这群只会推皇帝出来求饶的蠢狗看看,什么叫天子震怒!」

万军齐动,三百架投石机与大炮齐声咆哮,城墙震颤,石块飞舞,火光与浓烟遮蔽天日。

城内一声声炸响中,府宅、寺庙、粮仓尽化废墟。乱军奔窜,百姓哭号,权臣们躲于地窖密室,却再无可推之人。

升龙城的天,塌了一角。

杜倚兰抱着空空的龙袍,在宫殿之中来回踱步。小皇帝被俘,城墙崩塌,她已无一兵一卒可用。

「我们……是不是已经完了……」她喃喃自语,忽而仰天长啸。

而朝堂之上,张伯玉与刘庆覃两人终于明白,他们把皇帝推出去,不仅没换来和平,反倒彻底点燃了明军怒火——如今,明军再无投鼠忌器,权力的遮羞布也被撕得粉碎。

升龙城外,明军大营旗幡如林,火铳矛枪森列。阮文成与黎文伯终于携印节出城,作为交趾重臣正式面见呼延庆,试图挽回危局。

帐中,呼延庆冷笑道:「先派个孩童来哭诉,如今才敢让权贵出面。贵国真以为孤不识人心?」

阮文成顿首道:「事起仓促,并无轻视之意。唯我国兵疲财竭,诚愿赔偿之数减半,以存宗社——」

呼延庆不置可否,只淡淡道:「减半?本帅准了。但这五成,也非从天而降。」

一句话,似让两位老狐震出一身冷汗。这减半之恩,不是慈悲,而是刮骨疗毒。

回城之后,四人权臣——张伯玉、刘庆覃、黎道然、阮功高——紧急会议,当即下令:

「为国解难,城中富户应当献出半数资产。」

当夜,兵丁如狼入户,挨家盘查,不论金银财宝,牛马田契,一律抄收。

国威郡守陈纲惨叫求情,被刘庆覃亲自下令拉去杖毙;胡姓茶商因藏私银遭家族抄斩;黎家外亲黎兆明虽为贵胄,也未能豁免,被张伯玉冷笑着签下没产文书。

这场「内赔」,成了对城中富户的掠夺。百姓渐明,外有明军压城,内有权贵劫财——升龙,无路可走。

与此同时,城外明军军营秩序井然。军法严明,令行禁止,士卒不得擅离营地,不得扰民。不时还见医官为伤者施药、记录户籍、清点仓储。

呼延庆每日亲阅军报,分兵修渠,预作占领准备,帐下将校阮恩、倪从庆、方成英等,皆无贪墨之行,远与城中成对照。

民心,渐渐向外而移。

三日内,十六户大商破产,七位贵族因私藏逃财被斩,民怨如雷。有人夜中于城墙题诗:「敌未杀我,朝臣先屠我;国未亡,民已碎。」

也有人放火自焚于市肆门前,只留血书一纸:「纳我血肉,补赔款;为谁榨财,为谁亡国?」

百姓传言四起,「城破不亡,民心先溃」成为坊间箴言。

而朝堂之上,四权臣却各自计算谁能先降,谁能获明军赦免,谁能捞回一条命。

国将不国,残木难撑腐屋。

当夜,呼延庆阅报而笑,语录左右:「交趾非不战之国,亦非可战之国。可用者,不止火炮利刃,还有人心自溃。」

他看向升龙方向,淡然道:「明日,再行火攻西门,让这座城,再碎一层皮。」

升龙残月,宫闱重门紧闭。黎道然与阮功高在太常寺密议多时,终于达成共识:李氏大势已去,若不夺权转降,恐将满门陪葬。

当夜三更,禁军副统阮文桓率兵突入内廷,太后杜倚兰惊醒未及反应,便被数名兵士以帛缚口、捆手脚,拖出正殿。哭号惊天,却被黎道然亲手掌掴,声声怒吼:「妇人误国,至今尚不知悔!」

翌日黎明,阮功高召集百官,宣布:「李氏已亡,国将新立!吾等为民请命,扶大义于危亡之际。阮氏有德于世,应膺天命!」

在场百官多已惧极,唯唯诺诺,阮文成遂在文庙之内接受三跪九叩,即皇帝位,国号仍称大越,年号「永泰」,改元元年。

当日下午,黎道然、阮功高遣使持降表三重:首表谢罪请命,自承李朝有罪,乞明国赦之。次表述阮氏即位本末,请求认可其政权正统。三表愿纳土称藩,誓奉正朔,年输贡赋,以明臣礼自居。

同时,内库所储金银珠玉共计二十四万两,装成七百余箱,由内侍护送至明军军前,再由呼延庆统一押运。

呼延庆阅表数遍,长叹道:「此事,非战之胜,实朝堂之断。然变天如此之速,当审慎为之。」

他看着被捆成粽子的杜倚兰太后,沉默良久,旋即下令:「全军收兵,不可妄动。升龙由阮氏暂领,待首相裁断。」

次日清晨,明军全线撤出升龙,返回琼州岛。

杜倚兰与小皇帝李阳焕则被密押入船,与降表、城印、库银一同编为「交趾降礼三件」,由种鱼儿带百花四营护送至琼州,亲呈方梦华面前,待定夺。

撤军途中,诸将纷纷议论:阮恩不忿:「岂容叛臣篡位而我军袖手?」

倪从庆颔首:「功成而不战,然不安。」

呼延庆低语回应:「此事,方首相自有断法。国不止战,亦在人心。」

他取出从李阳焕怀中搜得的李朝玉牒,扔入火盆:「昔日皇祚,止于此矣。」

火光之中,烟熏云淡。

大越李朝百余年国祚,至此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