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817章 述职与封驳

国会大殿之内,琉璃穹顶通明,百余名议员济济一堂,气氛庄重而肃穆。方梦华身着素色军服,站在议事台前,环顾着这些承载大明未来的勋贵与地方代表们。

她深吸一口气,朗声道:「永乐十年北伐,至此告一段落。」

殿中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她的总结。

「此战,我军收复淮南两路,北抵黄泛区,东连海州、密州,与山东半岛的大明飞地合而为一。新得承州、楚州、泗州、宿州、涟水、邳州、宿迁、盱眙、寿春、庐州、滁州、舒州、蕲州等地,使我大明再无后顾之忧。」

「江南——安全了。」

她的声音坚定,殿中众人有些屏息。

「但这一切,得来不易。」

她扫视着坐在长桌后、身披勋贵长袍的元老院成员,又看向众议院席位上的各地代表。

「宿迁会战,扬州义勇军与山阳漕帮折损过半,两万将士战死沙场。」

「灵璧之战,十三师的一万多浙西老兄弟几乎打光。」

「沿淮各城之战,八万百姓被金军屠戮,十室九空,早在我们北伐前,那里的百姓已经大规模被刘光世和李成那些败类倒卖到北方编入奴籍,这次停战换俘也只要回来六十多万人。」

「——还换来了什么?」她的声音沉稳,却带着压抑的悲恸,「换来了金虏承认无力南下的现实,换来了我们五年的和平发展机遇。」

殿中有人低声喟叹,有人握紧了拳。

方梦华顿了顿,接着道:「然我军亦重创敌军。完颜蒲家奴的镶白旗、完颜宗翰的正白旗主力尽毁;金军北撤时,不得不以奴隶填补缺口。」

「但我们要清楚,金虏也在锐意进取、发奋图强。」她锐利地望向众人,「五年后,完颜吴乞买必然卷土重来。」

和州众议员代表邢磊低声道:「首相,五年……五年能做什么?」

方梦华微微一笑,扫过他们,道:「五年,足以让我们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五年内,我大明必须完成工业化的初步布局。」

「马鞍山的高炉已经点燃,钢铁产量正在提升,我们要做的,是建造真正的工厂,打造真正的纯火器军队。」

「铁路要铺设。金陵到太平府的试验线路必须开工。」

「枪械要改进。后膛枪的研发必须提上日程,过去战场上因火器不稳定而损失的战机,不能再发生。」

「海军要壮大。舟山、祟明口的造船厂必须扩张,远洋舰队必须成型。五年后,我们不止要在陆地上压制金虏,还要在海上走得更远。」

她每说一句,底下的人神色便凝重一分。

她目光灼灼,最后总结道:「孤知道,国库拮据,战后恢复不易。但请诸位记住,我们已经站在了工业国家的门槛上,只要给我们五年,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直至降维打击!」

她抬起手,指向大殿外的金陵城:「五年后,若金虏再犯,他们会发现——我们已经不是今天的我们!」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纷纷起身,齐声道:「必不负首相所托!」

这一战,换来五年太平。

这一战,亦是大明崛起的起点。

国会大殿内,气氛僵持。

方梦华坐在总理大臣的席位上,神色淡然,却不怒自威。她面前摆放着一张手绘的规划图,描绘着一条蜿蜒的钢铁巨龙——那是她设想的金陵至太平府铁路线路。

然而,她的对面,四位大臣态度坚决地反对这项提案。

法务大臣包完首先发难,他身穿深蓝色法袍,沉声道:「首相,铁路并无先例,亦无成法可依。如今国库紧张,战后重建为重,何必急于一时?」

国务大臣吕将紧接着补充:「这条铁路长达百里,不仅需要征用大片耕地,还得征调大量民工,恐怕会引发民怨。」

工务大臣祖书林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目前高炉炼铁虽已成规模,但铁仍为军备战略物资,尚未多到可以‘铺路’的程度。」

最后,财务大臣钱玉一锤定音:「国库连淮北的赈济都捉襟见肘,如何能支持如此庞大的工程?若强行推行,势必会削减其他重要支出。」

几位大臣言辞恳切,甚至可以说是步步紧逼。

这时候,方梦华可以选择用她的「特权」——等同开国皇帝加精神领袖的教主权威直接拍板通过提案,然而为了不给后人开恶劣先例她没有这样做。

她只是轻轻敲了敲桌面,平静地开口:「所以,各位大臣认为,铁路劳民伤财,耗费过大,得不偿失,是吗?」

包完点头,吕将补充道:「国会是责任政治,不应因个人意志强行推行项目。」

方梦华轻笑一声,缓缓起身,走到会堂中央,一字一句道:

「你们觉得铺设铁路浪费,那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路’的价值。」

她走到长桌前,指着地图上的金陵、太平府:「目前,金陵至太平府的粮道,主要依赖水运与车马。水路虽快,但遇到旱涝便难以通行;陆路则需要大量骡马,运输效率远不及轨道。」

她又指向北方:「战时,我们后勤补给需要调动千百辆马车,损耗巨大。而铁路若成,五百里之内的补给可在数日之内完成。战时,铁轨意味着生命线。」

包完仍然摇头:「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铺设铁路比修筑普通官道更具优势。」

方梦华轻轻叹了口气,反问道:「你们知道水泥路的造价吗?」

众人皆是一怔。

「永乐二年,我们在慈溪余姚修建的‘慈余公路’,每百里耗费的银两,几乎是铁轨的五倍。」方梦华缓缓说道,「而水泥路每年还需修补,而铁轨的寿命超过十年。」

她一字一句道:「长期来看,铁路远比水泥路更节省成本。」

这一次,国会席上有些人开始低声交谈。

包完率先开口:「圣姑,‘铁路’此事,我们不是反对新政,而是必须考虑现实。此物劳民伤财,所费不赀,眼下我们刚打完北伐,国库亏空,百姓疲敝,此时大兴土木,是否……」

「是啊,况且,」吕将接道,「铁料本就珍贵,如今马鞍山的高炉虽已点燃,但我们连枪炮都供不应求,何必奢侈到拿铁去铺路?」

祖书林也拱手道:「恕臣直言,天下哪有用铁做路的?这等异想天开的工程,恐怕是有些……」

「太过浪费了。」钱玉直言不讳,「国库已在战事中捉襟见肘,军饷都尚未完全补足,如何再开销此等庞然大物?」

他们言辞恳切,底下的众议院代表们也低声交谈,显然多半都倾向于反对。

吕将皱眉沉思,似乎有些动摇。

方梦华见状,再次加了一把火:「更何况,并未提议立刻全国铺设,本轮提案只是金陵至太平府的试验性铁道。」

「如果铁路真的毫无用处,我们大可以停工,钱不会白花。」

包完、吕将、祖书林、钱玉四人面面相觑。

方梦华不动声色,等他们说完,才缓缓道:「我明白诸位的担忧。任何大事,当然都不能只凭一纸空文定夺。」

她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如此,不如我们一同前往马鞍山炼钢厂,实地看看,再做决断。」

四位大臣对视一眼,面露迟疑。

包完最先点头:「既如此,臣愿随行。」

「那便去看看。」吕将叹道。

方梦华微微一笑:「诸位,这不是浪费,这是投资。」

这一刻,金陵的车轮,开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