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09章 第七〇七章:探访明州

金陵的士子聚会后,夜色沉沉,一群年轻秀才却无心安睡。

「王纶的话……说得没错啊。」阮良玉长长叹了口气,抚着胡须,眉头紧锁,「我们要是还抱着四书五经不放,等十年后,朝中遍布明教新养的『新秀才』,咱们这些老秀才,怕是要沦为笑柄了。」

「可不是?」赵庭筠也忧心忡忡,「我以前总觉得,只要考过了进士,就能凭着诗书文章立足朝堂,哪怕不能入相,也能做个清贵的京官,这不就是宋朝几百年来的老路吗?可现在看看,明教这帮人根本不按规矩来!」

「什么四民之序,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方梦华压根不信这套。」

「不信这套?她是要换一套!」

这句话说得所有人都心头一震。

过去,他们一直以为,明教对士人不够尊重,是因为他们出身草莽,不懂士大夫的价值。然而今日才明白——明教并不是不懂,而是根本不打算依赖旧士人!

若是如此,他们这些人……还能有什么前途?

「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

年轻一辈的秀才陆宏毅突然站起身,语气坚定:「我要去明州一趟!」

「去明州?做什么?」赵庭筠惊道。

「去买书!」陆宏毅咬牙道,「去看看明州的算学、物理到底是什么东西!总不能让一群毛都没长齐的孩子,甚至是蹲着尿尿的女娃娃,都学会了,咱们这些科举出身的还一头雾水吧?」

众人一怔,旋即陷入沉思。

是啊,明教现在不废科举,但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新知识阶层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学、中学,甚至在玄武湖边建起了金陵大学、明华大学。十年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是明教提拔的官员、学者,甚至军师,而他们这些传统士人,还能靠什么竞争?

难道真要等十年后,看着这些新秀才在朝堂上指点江山,而他们只能靠祖宗的门荫在地方做个芝麻小官?

「不行,我也得去!」阮良玉当即决定,「我们不能再等了!趁现在还来得及,先去看看,至少得知道他们学的都是什么!」

「对,我也去!」

「还有我!」

一时间,众人热血沸腾。

这些人,都是金陵最聪明的一群士人,早已嗅到了时代变革的气息。他们心中明白,若是再不行动,等新学科的士人一代崛起,他们这些人将再无机会与之竞争!

去明州!去看新学!

这不仅是一次求知之旅,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前途的自我救赎。

初冬的晨曦透过薄雾,洒在金陵城东门前。

一群年轻士子整装待发,虽然仍穿着宋朝士人的儒衫,但每个人的行囊里都多带了一本《九章算术》或者《周髀算经》,甚至还有人偷偷揣着几卷关于阴阳五行的秘笈,试图将这些传统学问与明教的新学科「数理化」做比较。

「我们这是去长见识的,可不是去投降魔教!」临行前,带队的明州士子王伯庠又强调了一句。

「那当然!」王子实点头,「只是听闻明州的学堂,连女子都能学算学、物理,这未免太荒唐。我们科举出身,怎么可能学不会?」

众人默然,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他们虽然读了不少经史子集,可对于「算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九章算术》的割圜、勾股之术,至于「物理」……那是什么?这个词本来就不在四书五经里,怕不是方梦华杜撰的新名词。

「无论如何,先弄到书来看看再说。」王伯庠低声道,「若是发现不过尔尔,咱们就回金陵,揭穿魔教装神弄鬼的把戏。」

一行人快步踏上东去的道路。

几日后,这些金陵士子来到了明州。

与金陵的古朴庄重不同,明州城虽然历史悠久,却处处透着一股新的气象——定海码头比金陵更繁华,停泊的多是远洋大船,甚至能见到几个金发碧眼的胡商在市场里与明州人讨价还价。

入夜,寒风微飒,王伯庠率领一众金陵书生,行至明州郭外。此行既是学业之求,也是返乡探望,稍作停留于慈溪县王家大院。大院门庭依旧,却比往昔更显富丽堂皇,彷佛昔日摊丁入亩的打击没发生过。

王伯庠带着一行书生来到王家大院,心里说不清是紧张还是期待。

自从明教入主明州,推行摊丁入亩、赎买土地,他的父亲王次翁便如热锅上的蚂蚁。朝廷已无力回天,原本还指望能拖延几年,哪曾想方梦华居然被太上皇封了郡主,这不仅是明州大户们最后一丝幻想的破灭,更意味着明教的统治稳如泰山。

「当时老爹恨不得把我赶去金陵读书,说是保王家香火,免得全家被灭门……」王伯庠回想着临行前的情景,心里不禁泛起苦笑。

然而,当他回到王家时,眼前的景象却与想像中截然不同。

大院灯火辉煌,仆人们进进出出,厨房里香气四溢,还能听见院内长工们爽朗的笑声,整个王家看起来比从前更有生气。

更让王伯庠吃惊的是——父亲王次翁红光满面,满脸笑意,丝毫没有一个失去田产的大户该有的

愁容!

「爹?」王伯庠试探着开口,「您……最近过得可好?」

「哈哈哈!」王次翁大笑,拉着儿子就往堂屋里走,「来来来,里面坐,让侬拉看看这明教的手段!」

书生们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问。

「儿啊,侬还记得年初时,明州知府倪文英找爹谈赎买的事吧?」王次翁坐定后,喝了口热茶,语气中满是感慨。

王伯庠点点头:「当然记得。当时您可是气得不轻,说什么明教是在明抢,是给大户挖坑,逼着你们交出田产。」

「是啊,阿拉当时哪能信?」王次翁苦笑,「伊拉让爹把田契换成什么『盘锦稻米』的干股,说是去金虏的地盘种水稻,个勿是扯淡吗?河北以北的苦寒之地,种得出水稻才怪!」

在场书生们纷纷点头,对于明教的「怪招」早有耳闻。

「老爷吾当时觉得,个就是圈套,伊拉嘴上说是赎买,实际上就是半骗半抢阿拉的田产,然后让阿拉干瞪眼。」王次翁继续说道,「可事情没按阿拉想的发展,今年秋收,盘锦的水稻竟然真的丰收了!」

「什么?!」众人惊愕不已。

王次翁哈哈大笑:「更离谱的是,这盘锦大米居然还成了抢手货!上海滩的粮商一个个抢着买,说这是『耐盐堿高产稻』,能在北方大片荒地种植,明年种植面积还要翻倍!」

王伯庠听得目瞪口呆:「那……您的干股……?」

「今年秋收后,老爷吾拿着干股分的利润去上海滩的股市看看行情,才发现,这盘锦稻米的股价已经翻了八十多倍!」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数字简直骇人听闻!

「卖掉一部分干股,换回来的银子,比老爷吾过去三十年收租的总和还多!」王次翁感慨道,「过去,阿拉靠租田给佃农过日子,每年最多赚个几百贯,遇到灾年还得赔本。可现在,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光靠分红就比以前赚得多!」

「现在,王家虽然没有田地,但有盘锦那个会下金蛋的鸡,还需要种田吗?」

书生们面面相觑,心中翻起惊涛骇浪。

在他们的认知里,地主失去田产就意味着家道中落,可如今,王家虽然「没了田」,却比以前更加富裕,甚至连过去的佃农们也没被驱赶,而是去了辽南当雇工,拿着稳定工钱过日子。

「明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阮良玉喃喃道。

「科学!」王次翁斩钉截铁地说,「这些手段,哪能是阿拉这些读四书五经的人想得出来的?明教那帮人,会算气象、会测地质、会算利息,甚至知道如何改造土地、引水灌溉……这才是真本事!」

「而阿拉……」王次翁环顾众人,「侬拉读了十几年书,可谁能给吾讲明白,为什么辽泽能种水稻?」

众人沉默。

「明教不靠士大夫,也不是没道理的。」王次翁淡淡道,「因为侬拉这些士大夫,根本不懂个些物事。而明教已经在培养新秀才,伊拉勿需要阿拉个群只会舞文弄墨的人了。」

这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众人心头。

王伯庠深吸一口气,紧握拳头:「所以我们才要来明州!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至少要弄懂,这些算学、物理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次翁欣慰地笑了:「很好,既然侬拉有个志向,那吾王家就不拦你们。老爷吾已经替你们准备好了盘缠,明早派人送你们进城!」

众人齐声道谢,心情无比复杂。

原本,他们来明州是为了抢回士人该有的位置。

但现在,他们开始怀疑——这个时代,真的还需要他们这样的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