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第七〇六章:玄武明华园
「你们知道吗?你们每天在茶楼里谈论『明教』如何颠覆士人,如何颠倒四民之序,可你们真正看懂了这几个月来金陵的变化吗?」
他一指城外,「你们知道玄武湖西岸和南岸的那些新建筑是什么吗?」
众人面面相觑,王子实皱眉道:「那不是什么行宫别苑吗?看着倒像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王纶冷笑,「你们若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方教主这种千年不遇的大志之人你们拿太上皇(赵佶)修艮岳比较实在离谱。」
他大步走向桌边,提起毛笔,在纸上写下八个字——
「金陵大学」
「明华大学」
王纶的笔还没停下,满座士人已经炸开了锅。
「什么?玄武湖边修的不是园林,而是学堂?」
「金陵大学……明华大学?」
「这是什么意思?!」
读书人们还没从「新秀才」的震撼中回过神来,这又是什么「大学」?
「什么?」张懋之愕然,「这……是什么意思?」
王纶放下笔,环视众人,「明州有舟山希望小学、明州实验小学和明州中学,如今金陵有了金陵大学和明华大学。你们难道还不明白吗?」
「这……这难道相当于大宋的进士科?」王伯庠失声道。
「正是!」王纶一拍桌案,「明教的这套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完全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士人阶层!」
房内蓦然一静。
每个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宋朝的士人阶层,是靠科举建立的,只有通过层层考试,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最后进士,才能跻身统治阶级。而如今,明教正在建立一个平行且竞争力更强的学术体系,而且它并不依赖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
「王兄,你此言当真?!」王子实猛地站起,盯着王纶,语气带着一丝不敢置信。
王纶淡淡一笑:「当然当真。你们若是不信,大可以亲自走一趟,看看那牌匾上写的都是些什么。」
「可这、这……」有人语无伦次地道,「明州那边是小学、中学等同秀才功名,这『大学』莫非就是进士科的替代品?」
「呵呵,」王纶冷笑,「既然连秀才都能『新旧分别』,你们觉得他们还会留着大宋的进士科吗?」
满屋死寂,落针可闻。
「而且你们可别以为,这所谓的『大学』只是让人学点四书五经、八股文章。」王纶环视一圈,冷冷道:「你们若是没点算学、工匠(物理)、甚至炼丹(化学)的本事,那大学的门都进不去。」
「这、这不对吧?!」张懋之终于忍不住叫道,「天下文章自古由士人掌握,岂能让这些……这些技术小道占据进士之位?」
「技术小道?」王纶挑眉,缓缓道:「那依你之见,明国这些年到底是靠什么崛起的?靠你们士人写文章吗?」
张懋之一滞,竟一时无法反驳。
明国为何能这般财大气粗?靠的是舟山的海外贸易,是明州的工匠技艺,是军工火器与远洋船队——这些,哪样是士人四书五经里的东西?
「再告诉你们一个事实,」王纶看着众人,「现在金陵城里,那些最有钱的、最有权的,不是士人,而是明海商会的商贾,和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
「现在你们觉得,这『大学』是小道,等十年后,这些从大学里出来的人成为官员,掌控元老院,你们还觉得这是小道吗?」
读书人们脸色发白。
这不仅仅是士人地位被动摇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的运行方式都被颠覆了!
士人若是不改变,不学习这些「技术小道」,那么未来,他们甚至连站在这个时代的资格都没有!
「这、这不是士人的天下了……」有人喃喃自语。
「这是……魔教的天下。」
这句话落下,众人心中五味杂陈,却无人反驳。
「可是,这种学问,真的能取代圣贤之道吗?」有读书人颤声问道。
「你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的关键。」王纶摇头,「关键不在于它取不取代,而在于未来的世界是否还需要你们的圣贤之道。」
他顿了顿,语气越发严厉:「你们还记得以前的故事吗?汉唐时代,士人学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到了宋朝,又加上了理学。那么问你们,为何唐代的进士不考理学?」
「这……因为当时还没有理学……」王伯庠下意识回答,话说到一半却僵住了。
他猛然明白了王纶的意思——
知识是会变的。
士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只是所谓的「圣贤之道」,而是当时代需要什么知识,士人就掌握什么知识。
如果明教培养的新秀才、新举人、新进士,学的是算学、工匠(物理)、炼丹(化学)、兵法、财政
,而旧士人还在谈论四书五经,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十年后,当这些大学的学生毕业,成为新时代的进士,然后成为金陵、明州、杭州、苏州各地的长官时,你们这些老旧的读书人,还能有什么地位?」
王纶说完,环视众人,眼神冷漠。
「到时候,我们旧士人,还能优越给谁看?」
沉默。长久的沉默。
这一次,没有任何人再开口反驳。
「吾等在金陵尚可苟安,可这明国……已非我等读书人可立足之地矣!」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学究长叹道。
「是啊!本以为方梦华仅是邪教妖妇,如今看来,她竟是要颠覆我大宋千年文统,让商贾、工匠、甚至妇孺凌驾于士人之上,这与北方金虏的剃发易服有何区别,有过之无不及!」另一位老儒咬牙切齿道。
「更可怕的是,她竟然……竟然让女子与男子同学同桌,还要学什么算学、工匠,甚至炼丹之术!」有人忿忿不平地拍案,「这些学问,岂是正统读书人所应有之道?若此风长存,何须圣贤?何须四书五经!」
众人低声应和,越议越是惊恐。他们已不再单纯认为明教是异端邪说,而是将其视作一个与北方沦陷区无异的「魔国」——它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皆已与传统大宋相去甚远。
「魔女之国,非人间矣!」
这句话不知是谁先说出口的,却让众人不寒而栗。
「如此说来,我等应当早作打算。」一名中年士人沈声道,「这金陵……已非我等久留之地。」
「不错,朝廷行在虽迁至江陵,但毕竟尚存正统。我等应投奔朝廷,至少还能保住士人之尊严!」
「江陵虽然困守一隅,但毕竟还是正朔之地,总比在这魔国受气强。」
中老年守旧派士人迅速达成共识,当即决定西逃。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留下来,但留在明国的话,他们终究要面对那群「新士人」的竞争——那些自幼学习算学、物理,甚至未来还要学「化学」的年轻人,未来若真要比试才能,他们这些只会舞文弄墨的旧士人怕是毫无胜算。
「若不早走,待十年后这些魔学生毕业,我等恐怕就算想走,也再无去处了。」
这是一场沉默的逃亡。
这些人本是金陵城中的名士,如今却不得不乔装成商旅,匆匆收拾细软,于夜色中悄然离开。他们不带家眷,也不携重物,唯恐被明国的巡检发觉。
「临安失陷时,我等未曾逃亡。」一名老学究骑在驴背上,颤声低语,「但如今,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
「这已经不是我们的国家了。」另一人叹道,「这里是明国,而我们……仍是大宋的士人。」
长夜漫漫,几十名士人披着夜色,踏上西去江陵的逃亡之路。
然而,他们未曾想到,等他们到了江陵,等待他们的,未必是想象中的「士人乐土」。